第一次拿起这本书,很自然地大概翻阅一遍,第一反应是,这内容对于我这个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有点“深奥”了。书的封面设计简单纯粹,特别是副标题——《漫步教师心灵》,“漫步”两个字,着实吸引了我。后来去了解一下。帕克 ·J ·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 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本书的副标题英文名称是Exploring The Landscape Of Teachers Life,直译就是探索一个教师生命中的内部风景,吴国珍等翻译为漫步教师心灵。我有些明白了,顾名思义,本书主要是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于是我又浏览了目录,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帕克?帕尔默在序里的最后一段话是: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认识到,教和学识人类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想着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这一段话,我才是他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期望吧。
帕尔默在导言里提出教师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和谐。他说:“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我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他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直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键,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帕尔默谈恐惧文化,真是深入骨髓。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突然觉得恐惧无处不在:老师的恐惧、学生的恐惧,很我时候教育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进,原因皆在于我们对恐惧的逃避。其实恐惧也可心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译恐惧,许多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这种真正能够使得人们对真正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恐惧是一种健康的恐惧,这种恐惧能提高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找到激励它的方法。但是我们首先必须对付那种使得我们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割断我们跟人密切联系的能力,会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
在“教学于共同体中”和“学习于共同体中”这两章中,帕尔默认为教学并不等同于技巧,优质教学的后盾是共同体或联系性原理。要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共同体中,课堂不就以老师为中心也不就以学生为中心,而就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关注于一件伟大事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在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负责。”
“一定要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一定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我一定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
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光荣”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
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而我则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
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
和大多数新老师一样,我一直被教导去占领学生的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因此,我们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别人!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
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减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三章讲到共同体: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共同体”这个术语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制冷的东西,把那三章变成了三个冰柜,从里头取出来的东西都冷冷的,冒着冷气,一直冷到我的心里。因为,在这个大冰柜里,我发现了很新鲜的东西。随着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共同体”不是冻结万物,而是孕育万物的。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叫学生记笔记他们还不记,是不是他们很懒?是不是他们在开小差?难道他们不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我也知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让他们记录我们的笔记更重要。这里的矛盾其实就是我自己内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尔默一语道破,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
帕尔默有一位导师是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他总是讲很多内容,以至于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论的时间。因此,他的课基本上是独角戏,而他的学生只有扮演听众的份儿。倘若按照我们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怎么可以?倘若单独以是否以生为本来判断,那真绝对是失败的课。可事实上,学生是那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呢?请看帕尔默的记录:
“在他的社会思想史课上,他不停地演讲,而我们成排地坐在那儿记笔记。但是那些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我们几乎没说话,但他的演讲没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们聚集在那个主体周围,而且开始与它互动了。”
“……我们几乎亲眼看到马克思孤独地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写《资本论》。透过动态的想像,我们不单与思想家本人建立了关系,也跟激发他思想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建立了关系。”
这位教授的授课,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关键是他“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介绍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帕尔默提出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认为这是教学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
帕尔默对教师职业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医生或法庭律师经常要在对他们的行业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师在其他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专家的注视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术时颤抖一下就会马上被人发现,使这种失当行为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
这样的职业比较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职业的与众不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那么重要。但是,我们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经常去听其他同事的课,还有,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我们这样不需要坐班的单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被听课,一部分老师是因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师是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过,交流应该还是非常必须的。
但是,教研室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体往往被忽略。倒是网络教研蓬勃兴起。现在,教育博客也欣欣向荣起来。这些网络上的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现实生活中教育共同体的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毕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谁给你规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学生的成长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变得特别迫切。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在网络教研这个共同体中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践,也从中提高自我认识。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