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其实已经快有一个周了,在这其中,还将这本书做了一些思维导图。因为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一次笔记的写作。还不可以称之为书评,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是对自己而言,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笔记,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合上这本书,感觉是自己看过了,却又感觉没有留下特别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也许并不新颖。可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实践这些理念。可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难,但是行动是困难的。行动的困难让我们的改变也变得的困难了。
读完这本书其实已经快有一个周了,在这其中,还将这本书做了一些思维导图。因为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一次读后感的写作。还不可以称之为书评,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是对自己而言,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读后感,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合上这本书,感觉是自己看过了,却又感觉没有留下特别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也许并不新颖。可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实践这些理念。可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难,但是行动是困难的。行动的困难让我们的改变也变得的困难了。
怎样让自己认知清晰有条理,让自己更有大局观,不随波逐流?有了这样的一个我想从书中获得答案的问题,我就会更有针对性地阅读一本书。
一个行动:将注意力放在持续精进效率最高的变现点,今后面对任何想要改变的事情时都力求自己先做起来并持续践行。
最后,在社交上的原则就是持续分享和先行付出。
少走弯路,可能死的更惨。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坑,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叫为你好的教育说辞,他人会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很多时候这种避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过别人的经验避过的,还是那个你认为有坑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坑。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的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当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幸残障了,难道也能把不幸变成幸福吗?那是当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跟他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前者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来源,当我们比周围人混的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幸福,而当我们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时,我们通常就会变得不幸福了。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会忽视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与自己比较,比较的就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研究表明,中彩票带来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维持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中奖者就会习惯现有的生活状态,只剩下偶尔对比时才会产生的感慨。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积的幸福感,远远没有一个从底层一无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积的幸福感多。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我要是现在有1个亿,每天吃喝玩乐就足够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
今天开始看一本书《认知突围》,讲的是一些关于认知方面的知识。很多地方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很有帮助,特此记录下来。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有的时候一个话题能跟妹子聊很多,可是更多的时候换个话题跟妹子就一句话也聊不下去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聊某些话题的时候,两个人的认知差很多,这个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进行沟通的。不过认知层次是分各个方面的,所以说,跟人相处要见贤思齐,尽量从每个人的身上寻找长处去学习,然后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好像很多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我一直以为这是自控力不强,懒惰造成的。但是书里面说,主要是由于认知能力受限,导致不能够清晰的看到做某件重要的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来去做这件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这个观点我是存疑的,不过这是自已的痼疾,因此会多思考,并尝试书中所说的解决方法:
1、学会分解任务
合理的任务拆分能够让自己不被大目标吓到放弃,反而能够更好的去努力实现。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想像一个任务未完成会有的坏结果,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转化为动力。
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戒掉一个坏习惯,不如用养成一个好习惯来替代。一个人内心不种鲜花,就长满杂草。
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励,让自己尝到甜头,会更有动力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他们喜欢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人宁愿白白浪费时间。
不怕慢,就怕站。很多时候最浪费的不是试错,而是犹豫不决。
环顾一下你的周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书里面很多观点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验证,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前段时间开入职培训会,大boss灌鸡汤的时候,要说12句箴言,要求每人必须理解并谨记在心。本来以为是假大空,但是细品下来,每句话都能在曾经看过的书里找到印证。
很多书看完就忘掉了,但是在某个瞬间被唤起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都记得。可能在某个时刻,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某句话影响到,从而作出更为明智的决定。这也是自己读书的目的吧,不指望每次都做的很对,但是尽量少犯错。
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原则》里面一再的强调要去找一些好的原则,记录下来,背诵下来,并一再的加深印象,让它们真正的成为自己行为上的准则。这样的话在纠结的时候,果断的看自己的原则列表,绝大数情况下会作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虽然在前期,只能拷贝已有的别人的准则,但是随着实践可以不断地对峙优化改进,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原则。
《认知突围》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为啥总是想得到做不到。毕竟更为清晰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啊!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很薄,但是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因此堵得并不快,期待后面有更精彩的内容。
操别人的闲心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近似估算时间价值是选择的关键。
珍惜别人的时间,能通过自己的体力、脑力、钱解决的问题,别轻易打扰别人。
今天读《认知突围》第一章: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读同一本书,获取同样的信息以后,不同的人大脑收获到的信息会不一样?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加速变革。无论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有的人只能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里面看到焦虑,没有安全感。有的人,能看到挑战和机遇,无比兴奋。我们获取的信息都一样,这说明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我们大脑这个加工器。认知不同,大脑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出来的成品就不一样,这才是造成人和人之间最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认知突围第一步要认清自己,我们的大脑是会欺骗自己的,因为我们是人,人自身是带有很多弱点的,我们爱慕虚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装,大脑也在帮助我们装,最后让我们无法认清自己。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去选择一份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兴趣所在,而是因为那些工作,职业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高大上,收入可观。但最后我们所遇见的在各自领域里面成功的大多数是属于真正热爱那个行业的人,小时候一直听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最终选择欺骗自己,选择不喜欢的行业得过且过。而真正自己感兴趣的却不敢去不顾一切拥抱它,缺少一份勇气和持续不断的行动。首先,你只有成为你自己,认清你自己,才更有可能成功。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道理,学到方法之后不去践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你并没有真正懂,你在装懂。你只是掩耳盗铃,获取到的知识方法,你不去践行,那你获取到的方法和新华字典里面的认识的汉字没有差别。第二,明白道理以后,改变行动需要长期时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你没得耐心和毅力,你只想要盖高楼的结果,却不愿意一砖一瓦的去盖。如果今天学了知识,明天就能让你看到收益,你绝对会持续下去。
一起阅读《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我是雁过留影,觉得内容有帮助,手动点个喜欢吧!也欢迎写下你的思考评论,写评论也是一种主动思考,也有助于加深你的印象哦!欢迎爱读书分享的你一起交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