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人。
脾气爆裂!这是我的奶奶、我的父母对他的概论。而我,在与他的相处中却从未有这样的认识。
一年365天的程式化日子里,我多数的时间在谈不上忙碌的工作上,而少数的时间则又浪费在患得患失、迎合游走、无端沉思、生活琐事中,那个老人挤不进去我的时间。
他对于我,只有一些记忆碎片。而碎片却很深刻,有着酸酸的滋味。老人总是留着一缕山羊胡须,背微驼,黢黑的脸,粗糙而又茧质化的双手,与他靠近总会有一股浓重的烟草味和汗味。他做的一手好农活,种庄稼、种菜、种瓜、种果树,喂养牲口,修补农院,似乎没有他不拿手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在农村短暂几年的生活中,最常做、最无奈也最轻松自得的事情,就是提溜个小篮子像个尾巴一样跟在他的后面,仰着脸看他的时候,总是那不紧不慢的背影和肩头晃动的锄头。我特别喜欢那个时候的夏天,庄稼地里、果树园里、小河边的菜地瓜地里,随手可摘得颜色并不鲜艳、外形并不好看的瓜果、蔬菜,还有地里刨出来的花生、摘下的绿豆和玉米,个个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不像是现在的瓜果蔬菜,体型吓人、味同嚼蜡。我喜欢那个时候的`夏天,最主要的是记忆里的夏天有那个老人沉默不语的温和慈祥。我喜欢跟在他的身后仰脸看着锄头晃动时阳光的跳跃,并不刺眼、并不炎热;我喜欢在微风四溢的夏夜里,在窑洞顶上的打麦场,铺张凉席看天上的月亮、数天上的星星,他就在我的身旁,我熟悉那浓重的烟味和汗味,可我非但不觉得讨厌,反而觉得那味道让我很踏实,可以让我很快酣睡。一觉醒来,我总是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躺在家里简陋的木床上。后来,我明白了,那一个个夏夜都趴在老人的背上,渐褪在漆黑的山夜里和蜿蜒不平的村路上。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还有过年,那个老人会给我一张皱巴巴的两元纸币作为压岁钱,而我总是把那两元钱全部买成鞭炮,和别家的孩子一起想着花样放鞭炮,那是过年唯一的娱乐活动。老人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宰***猪头,用烧的火红的火杵烫掉猪毛,然后劈开分割,放进滚烫的开水里狠狠地煮,那香味很快就会把我的口水勾引出来。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只有过年家家才多少有些肉吃,***整只猪头已经是较为奢侈的了。猪头肉煮好之后,老人会调制很浓很浓的蒜汁,将冷却后切成薄片的猪脸肉、猪耳朵、猪舌头端上桌,我知道一年中唯一一次大快朵颐的时候来了。
在农村呆的时间并不长,上小学二年级之后,我就随父母艰难地挤进了城里。城里辗转奔波的生活让我愈加想念在农村的生活,虽然清苦、虽然单调、虽然干涩,但是很稳定,还有老人们深沉的呵护。随着年岁的递增和知识阅历的丰富,城里的生活便开始吸引了我,这很正常,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正在自然成长的个体来说。老人并不喜欢城里的生活,每次进城与我的话语则遇次递减,我似乎不再需要那份深沉的呵护了,只是我知道我的背后始终有两道深沉的目光,我已经读不懂了。再后来,老人的身体不再硬朗,有一次从平房上摔了下来,只在乡里的卫生院进行了简单护理就回家休养了。他不愿意进城里的大医院,而我,连回去探望一眼都没有。细想之下,我背后的两道目光刺得我生疼。
已经有十年了,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突然就离去了,在那个面貌依旧的山村,在那间更加败落的院子里。我依然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遗容也没有。我明白,前者是我的漠然,后者则是我的羞愧。老人的离去,并不是因为那次从屋顶摔下的意外,而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他依然是健硕的,那是因为山岭和田地的眷顾;而老人心里的疾病,我不知道有没有我的制造成分。
老人下葬的那天,天上有舒缓的白云,一直在慢悠悠地随着我们一行人悲戚戚地走着。我的眼睛里没有泪水,我肯定那个时候我并不忧伤,但是我很愧疚,我还知道老人不会责怪我。我曾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过,希望他不会沉睡在地下,他可以永远端坐在那一天舒缓的白云之上,依然在我的背上撒下两道深沉的目光。
在蛇年,扶与不扶的问题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扶吧,怕被讹钱,不扶吧,良心上过不去。而马年,20xx年的老问题又延续了下去。
正月初五,山东烟台毓西路一老人卧倒在地,过往行人却没一个敢扶。此时,一个小伙子跑过来,拨打了120并将老人扶起。而老人醒来第一句话竟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幸好年轻人是交警,随身带着执法记录仪,这才得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事后老人说并不想讹人,只是不清楚自己怎么突然晕倒了,便随口问了一句。
从“随口问了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未加思索、很自然的本能反应,不禁想问一句:这人心是怎么了?为何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不信任与警惕呢?
当今社会,面对这样“扶不扶”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曾迟疑过。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了。若是人心死了,那科技又有何作用呢?
多想念以前人们友好相处的日子,那时的人们多么单纯善良啊!而如今,连别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扶起跌倒的人,这本应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呀!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倒在地上的人视而不见,也是有许多好心人愿意帮助他们的。可是,一些被扶起的人却并没有感谢帮助他们的人,而是问“你怎么撞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心倒了”吧?
人们被利益主导着,现在的社会表面光鲜靓丽,可从某一层面来讲,是十分黑暗的,一些人只要看到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地“争取”,使得多数人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太多的恐惧与防备心理。于是,人心就倒了。
人倒了,扶起来就是了,但是人心倒了,就很难被扶起了。
众所周知,现在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问题。扶,可能会发生讹诈,不扶,又觉得自己良心过不去。就这样,一个话题就在我们班展开了。
关于这个话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扶,不扶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接受的尊老爱幼的教育;有的说,不扶,害怕自己被讹诈,承担了不必要和冤枉的责任,做好事变成了烦心事,又因此增加了经济负担,让好人都做不起好事。
春晚把社会上发生的几个真实事例全部合并在一个小品——“扶不扶”,小品里路过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说:“这样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这个小品夸大的阐述了一个这样的反面事例,让好心人心寒,但是也真实的让人看见了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一个现象。
马玺钦说:“扶!要扶,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周恒宇赞同地说:“是呀,为别人开了扇方便之门的时候,何尝不也为自己开了一扇方便之窗呢?”
最后,有人说了两个答案:“扶的理由是,扶起来的不仅是老人,更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扶的理由是,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人被讹。”
最后,老师总结道:“老人倒地了,我们还是要去扶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好情况,做好现场证据再扶。”听了老师的话,同学都认为这才是最后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同学们,你们做过好事吗?我做过的好事可多了,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次我扶老爷爷上楼了。
那次,我去高新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上舞蹈课,上楼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问,原来老爷爷的儿女在外地,没有时间照顾他,所以就把老爷爷放在了老年活动中心。我和他一起往上走,老爷爷上楼很缓慢,仿佛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似的。我觉得老爷爷好可怜,儿女都不在家,不能陪老爷爷散散心,说说话。想到这,我就不由自主的伸出手搀扶着老爷爷上楼,老爷爷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又问老爷爷:“儿女在哪工作,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看你”,老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了:“儿女在外地打工,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我了”。看到老爷爷失落的表情,我的心里感觉到酸酸的,看来我以后要多来看看这位老爷爷,陪老爷爷聊聊天,散散心,这样老爷爷就会孤独了。
我们身边的孤独老人非常多,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帮助他们吧!
雨过天晴,太阳温暖着大地。淅沥的小雨洗去了昨日的灰尘,空气清新了许多,我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哼着小调,踏着轻快的步伐走着,路旁的行人来来往往。
忽然,我捕捉到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那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衣服上一块块补丁尤为显眼,他穿着一双破布鞋,一瘸一拐地艰难地迈着步。
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那位老人的身上,心中提出许多疑问:他从哪里来?他的家在哪儿?他的衣着为何如此肮脏不堪?
就在我疑惑时,那老人突然摔倒在地,地上残留的污水溅得他全身泥泞,他无助地躺在那里,发出阵阵***。我“哎呀”地叫了声,连忙朝老人跑去。可我又停了下来,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个新闻事件:一位老人被好心人扶起,却诬陷好心人,以此获得钱财;我又想着春晚上“扶不扶”小品中的场景~老人无助地躺在那里,痛苦地***着。他会是新闻中那样的人吗?我踌躇不决。
我的心里出现了两个“我”,一个说:“赶快去扶老人一把啊!那位老人多可怜!他的生活多么艰苦!如果我们见死不救,老人怎么办?”而另一个“我”却说:“不能去扶,扶了老人,老人肯定会反咬你一口,诬陷你的!看到电视中的新闻,你一定要长长心啊!”我的内心挣扎着,举棋不定。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此时,一个人从老人身边走过,两个人、三个人。他们对老人都熟视无睹,我有点恨自己。老人痛苦地躺在那儿,愈发可怜。不!我必须去扶他一把!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是多么弱小,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老人。但是,一位年轻人已经抢先扶起了老人。
紧接着,在这一位年轻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好心人聚集到这里。有的跑去买来一杯水,递给老人,有的掏出了口袋里的创可贴,贴在老人磕破的伤口上~一位位好心人向老人嘘寒问暖,老人感动地热泪盈眶,他点着头,不断地道着谢:“谢谢~谢谢你们~”那几位年轻人摇着头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一群围拢着老人的人们,搀扶着老人,就像一个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看着他们,我的心中夹杂着一丝愧疚与莫名的感动,我愣愣地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夕阳映在老人红彤彤的脸上,映在年轻人的行动中,也映在我的心里。
今年马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题材的小品——《扶不扶》格外引人注目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这不仅因为它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而且它也是当今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扶不扶》讲述了一位老人不小心跌倒,好心人将她扶起,反被老人诬陷撞人的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看完这个小品,都在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看到有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事情就发生在20xx年12月31日,河源市一位村民骑摩托车外出,其自称在途中遇到一名八旬老人摔倒在地,自己好心将他扶起并送往医院,不料反被老人咬定自己就是肇事者。两天后,认为有冤无处说的村民,在巨大心理压力下,选择自***身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例子中,村民的自***行为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同时这也深刻的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看见有人摔倒到底扶不扶?有的网友认为不该扶,网友认为如果扶了,但被诬陷撞人又恰好没人看见,岂不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何必给自己徒增烦恼。但也有网友认为公德自在人心,世界上还是有公德的人多,但万一碰上那种人就认栽吧。不少人也对此现象进行调侃说:“拍个照再扶,找人来作证或者随身带个摄像头拍下来证明自己。”这无疑是一种调侃,但同时更应该引人深思,人们这么千方百计的寻找证明自己的方法究竟是为什么。人们是否已经有了对这种事情的害怕心理,对这种事情的抵抗心理以及对人性的怀疑心理。
有人摔倒,人们就该将人扶起,这本来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种。种社会现象使这种传统美德快要消失殆尽了。《扶不扶》中一句话说的好:“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人不仅是对扶人的人的一种道德检测,更是对被扶的人的一种测试,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心,不应为贪图一点私利就诬赖他人。俗话说的好,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维护道德公正的心,那么本来不该发生的悲剧就不会上演,这个社会将会更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