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综合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以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帮助学习者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别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外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经验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结论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xx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xx年第12期,第106-107页。
时光如梭,我已经十岁了,十年中我握过许许多多的手,但爸爸的手,我是永远是忘不了的。
爸爸的手,很大,也很粗,手心、手背上都长满了老茧,那是他常年劳作的结果。
小时候,爸爸教我走路,开始走的时候平平稳稳,爸爸看这么顺利,于是让我试着跑起来,没想到,我竟然真跑起来了。爸爸在一旁给我鼓掌,还一边喊着“加油、加油”。我跑得更加起劲了。可是好景不长,“砰”的一声,我就摔倒在地了,鲜血直流。我立刻哭了起来,爸爸连忙跑来,用他那双温暖当大手把我扶了起来。
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开始时我还满怀激动、生龙活虎。可是还没走到半山腰,我就像一只泄气的皮球,慢慢“焉”了下去。我索性就坐在了石阶上。这时候是爸爸那双苍劲有力的大手,牵着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仿佛在对我说:“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爸爸的手永远是那么温暖、那么有力。它就像明灯,照亮我在黑暗中摸索的路;它就像暖阳,驱散我心头的寒冷;它就像顺风,吹起即将起航的帆。
无论它有多么苍老,多么丑陋。我都永远爱你!爸爸的手!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手,胖乎乎的小手,粗糙的手等,然而,我最喜欢妈妈那做事很快、又很勤劳的手。
我母亲的'手是细细的、长长的、白皙纤细的手,手指如葱,真美丽。可是妈妈由于长时间劳动,手上有了一些茧皮。
记得那年冬天,妈妈在家洗衣服,那刺骨的水把母亲的手冻得很凉,搓衣服时皮都搓破了。我看见了,心里很心痛,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母亲的手是一双做事很快的手,一次,我们的邻居张阿姨家帮别人织毛衣,可是要在半个月内织完。妈妈知道了,帮张阿姨织,妈妈不到半个月就把毛衣织完了。还有一次张阿姨家里请客,来不及包饺子了,就请妈妈来包,这算请对人了,不一会儿,饺子就包完了。
我爱妈妈这双手,她的手给我创造了幸福和温暖。妈妈我爱您!
妈妈,我爱您,是您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幸福!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从小到大那双手都是温暖的······
曾经,是那双粗壮的而有力的大手挽着我走进了幼儿园,也是那双不变的大手挽着我走过了小学的六年。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的一个春天,父亲带我去机场放风筝。那时我还不懂事,小手拽着风筝在草坪里跑呀,跑呀,可风筝就是飞不高。淘气的我跑到父亲身边,扯了扯父亲的衣裳撒娇道:“爸爸,风筝总飞不高,你能让它飞起来吗?”父亲微笑着说:“好,我们这就让他飞起来,让它飞得很高很高。”于是,父亲用他那温暖的双手将轻轻抱起,揽在怀中。然后,父亲捡起草坪上的风筝递到我手中,并让我左手拿线,右手拽着风筝。随后,他逆着风向前方奔跑,等到风势变大,他便将右手伸到我的小手上,一同将风筝掷向空中。然后父亲慢下了脚步,和我一同望着那风筝飞向蔚蓝的空。那时,我一直认为是父亲那双温暖的手给予了风筝力量,才让它飞向自由的蓝天。
小学,父亲常常用他那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小脑袋瓜,对我说:“超儿,你要好好学习,学习上需要什么我都给你买。”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段时间,父亲经常挤出时间陪我学习,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牵着我的小手去书店买书。
在我十岁那年的中午。母亲正忙着炒菜,父亲在客厅看电视,刚放学回家的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跑到厨房去端菜,可大手大脚的却不慎将碗摔破了。顿时,我心里十分害怕,担心父母会责骂我。果然,母亲转过身,满脸阴色盯着我,然后喝斥道:“你怎么搞的啊······”霎时间,我湿润的眼眶流出了眼泪。这时,父亲走了过来,看了次情况说:“算了,算了,他不是故意的。”父亲用双手把我脸上的泪水抹去,拉着我来到了阳台,用手抚摸着我的小脑袋瓜,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了错就要吸取教训,下次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知道吗?好了,不哭了,要做一个男子汉。”父亲再次用他那温暖的双手将我的眼泪拭去。
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在街上散步。忽然,父亲的手伸了过来,握住了我的手,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说:“超儿长大了,过不了多久就比爸爸高了,到时候啊,爸爸岁数也大了,得让你牵着我走了!”一旁的我,没有吭声。握着父亲那粗糙,布满老茧却又温暖如初的手,心中一股热流涌向了眼眶。
如今,父亲的手已经布满了老茧,留下了岁月的印迹。在梦里,我梦见了大手牵小手,小手握大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