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检验自己内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实,首先要关照“眼神”对我们的意义。
3.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中,总是被生气、难过、讨厌的情绪淹没,这段关系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我们早年与父母相处的缺憾。
4.承认渴望,也就理解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方向。
5.当年岁增长,我们的心智可能更坚强,但心底却可能更悲伤——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信任与了解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6.愿意相信别人而示弱的人生,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生——因为故作坚强地活着,往往过得很辛苦。
7.依赖并不可耻,它代表我们心里还愿意信任那个纯真弱小的自己。主动和父母或他人重建安全关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们心里那个弱小的自己。
8.当我们打心从心里感受不到爱,就容易困在黑暗里,不论我们多努力想充实自己、填满自己的生命,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单。
9.因为无感,让我们即使在对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10.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越深,越会阻碍我们清晰地观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变得容易为父母互动所激发的情绪所扰。
11.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得很好,内在却总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12.当我们内在处于一种“无法信任自己”的状态时,所看到的外在环境往往是“别人不相信我”或“别人不尊重我”。
13.我们要这样隐藏在“我不相信自己”的骗局背后,往往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就会害怕被别人看穿那些不美好。
14.没办法打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从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经历。
15.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是挫折忍受力的来源,逐步形成我们成年后的抗压力。
16.这就是“矛盾意象”的力量:当我们化太多力气阻止自己去想,那件事情反而对我们更加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相反的状态里。
17.当年被如何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带着他们的遗憾与伤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对待。
18.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那是一种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渴求。
19.当我们无力向颁布禁止讯息的人询问“为什么不行”时,无形中也就发展出一套在禁止讯息中生存的逻辑——要不就是说服自己,被禁止也没什么不好;要不就是编造谎言,蒙骗那些我们需要顺从的人。
20.隐形攻击是一种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情感包袱,但它往往是透过柔顺的善意而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软性的要求,伴随着父母诚恳的、透露着“我都是为你好”的眼神和话语,就这么一天天深植于我们内心。
21.自由加自律,会为我们带来享受自我的快乐。若少了自律呢?可能就会让人活在一种缺乏边界的自我焦虑中了。
22.这种限制的框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于是,我们拥有了成为一个人的方向。这是人生必备的框架,是一种有“边界感”的框架,让我们不至于被过多的自由给淹没。
23.孩子的生活与梦想,往往夹杂着父母所投射出来的未完之梦。
24.如果我们宁愿停留在此刻抱怨,那么,抱怨背后的真相可能是: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法放下父母的梦想。当我们不愿真正放弃父母的梦想,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法真正自主的处境。
25.在父母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声音:他们总是盼望我们能在他们入土后,还能幸福快乐地活着。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
26.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27.成年后的孩子与父母,终究要面对自己的难关与未来,谁有没办法真正帮得了谁。
28.人的天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双性特质”——一个住在世界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和一个住在世界不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而我们却不见得知道,自己压抑了哪一种特质。答案可能在我们对父亲与母亲的认同上。
29.我们用一个虚幻的笼子,关注了原本可以自由的自己。
30.让我们一起行行好,好好向幻想中的那对完美父母道别,然后看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真实的样子,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31.越是对自己父母生气的人,其实越放不下父母带来的创伤,最后只好用不快乐来纪念被父母伤害的过去。越是对父母生气的人,其实也越胆怯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把错怪到父母制造的伤痛上,这样就可以永远活在童年的伤痛李,不用成为成年的自己负责。
交流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它是心与心的对话,有时它无需繁冗拖沓的语言,只要你肯伸出你的双手,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赤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相互交流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
“这个世界很无奈”,许多人蓄意保持距离,却希望别人向自己靠近,许多人预估是否能够收获,再酌量付出;许多人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将交流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许多人想要被爱却又不肯主动去爱,仿佛爱已经成了不合时代的事……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不应该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自我,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会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学会交流,善于交流”不仅应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而且是全社会都应探讨并重视的一个课题。
“交流”这个话题,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突出的问题,如人类与环境,和平与发展,统一与对话,竞争与合作,诚信与廉洁,节约与浪费……这些问题都一度反映在学生写作中,而“交流”成为我们越来越注意一个主题,它与我们同在,只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刻刻都处于交流之中,它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与国和平共赢的保障。
交流,在我们心中不就是和同学们聊聊天,和爸爸妈妈说说话而已。可是,我们曾经想到过吗。人与人之间的一些误会,我们可以运用交流去消除它,使人与人之间变的更加和睦,这样,生活中就会充满欢乐的阳光。
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一位老太太在楼上晾衣服,不小心失手把衣架掉到楼下去了,正好砸在一个过路人的头上。
过路人很生气,捂着脑袋上被砸起的大包,那着衣架跑上楼准备要和肇事者讲理。他到楼上,正好撞见这位老太太。老太太笑容可掬地说;“真是的,让我楼下自己去捡就是了,还劳您费心给我送上来,多谢了!”
过路人愣了半天也没想出一句合适的话来回答。
为什么最后过路人会愣住呢?这是因为老太太说得那一句话“让我楼下自己去捡就是了,还劳您费心给我送上来,多谢了!”就这么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让本想与肇事者讲理的过路人一时语塞。
如果当时老太太拿起衣架就走人,你可以想象事情的发展,老太太和过路人一定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的。
这就是交流的魔力。如果用平静的心、乐观的态度与人交流、沟通,你将会受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放学后,我带着这份大礼回家了。吃过午饭,我故作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黄老师为您准备了一份超级大礼!”“哦,真的吗?你们老师真是太好了,快拿给我看看!”于是,我就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了这份超级大礼——信。妈妈一看,问:“这是大礼?”我一本正经的回答:“当然,这可是黄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封信,就是给您的,您可要认真地读一读哦,我也会和您一起读的!”
我和妈妈拿起这封信读了起来,声音响亮,绘声绘色。读到重要部分和加粗部分,妈妈还会停下来思考,又不时点点头,好像在表示赞同。当读到《从今天起,我会,》这首诗时,妈妈的阅读速度慢了下来,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我看到妈妈的'神色在不断变化:一会儿舒展,一会儿紧皱,一会儿又像在担心什么。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话”时,我的心里突然很内疚:难道妈妈以前发脾气都是她性子急吗?不!是我!是我调皮,是我不懂事,总惹得妈妈火冒三丈。像我这么不听话,妈妈怎么能心平气和地和我交流呢?当我读到“多鼓励和赞美孩子”时,我又想到:当我犯错时,妈妈会批评我,当我气馁时,妈妈会鼓励我,当我考到好成绩时,妈妈会表扬我。在这方面,妈妈是做的很好的。当读到“认真倾听孩子想要说的话”时,我就想到:每次我问妈妈问题时,妈妈总会耐心地倾听并帮我解答,遇到她也不会的,就和我一起查资料,直到我把问题弄懂为止。当读到“致力培养孩子成‘才’,却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时,我震撼了:妈妈经常挂在嘴上的“就算不成才也要成人,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尽力就好,但是一定要学会做人。”原来,这就是妈妈要求我做人要讲诚信,要有道德底线的用意。
信读完了,我和妈妈都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我要向你承认错误。”妈妈先开口了,“以前妈妈的脾气太急躁了,老是冲你发火,有时候还不相信你,也是我太望子成龙了。以后,妈妈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你要及时提醒妈妈。”“不,妈妈,不全是你的错!”我连忙说,“以前都是我不懂事,老是惹您生气,不能体谅您的苦心,明知道您是为我好,还总是和您对着干。我知道,您是希望我既能成才又能成人啊!”“好了,过去的不愉快就让它过去吧,从今天起,我会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妈妈郑重地说。“嗯!从今天起,我也会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儿子!”我用力握紧拳头。
这真是一封美好而又珍贵的信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