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溶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诱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带入情境,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李吉林教师创立的情境作文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李老师设计的《我是一棵蒲公英》、《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便是想象作文的范例。笔者在组织学生去鳝溪秋游活动时,曾经指导学生写过《摺条纸船水上漂》,在情境的刺激下,孩子们浮想联翩,把自我连同“船儿”一起漂到五湖四海,思路活跃极了,情绪高涨极了。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极不稳定(年级越低越差),其想象过程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刚开始写想象作文时往往会出现开“无轨电车”的情况,如果给学生一个提纲,引导学生循着提纲想开去,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就能增强,譬如——
题目:小丫生病。
要求:根据提纲想象具体情节作文。
提纲:1.小丁的父母不在家;
2.小丫生病惊动了四邻;
3.邻居送她上医院;
4.医生精心医治;
5.小丫脱险平安回家。
这种形式的作文一般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下期才要生练习编写作文提纲。
图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但图画反映现实生活往往只能是平面的、静态的、无声的,要想把图画写“活”,就要借助想象演绎画面情节,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无声为有声,才能再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看图作文“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看图作文就无法进行。
不同的图画蕴含着不同质和量的想象时空,一般来说,供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图,画面要简单些,意思要浅显些;供高年级学生作文的图,画面可复杂些,意思可深邃些。图画《回家吧,小朋友》(见图)想象的空间十分开阔,从纵的方面可想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横的方面可想象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这幅图是高年级学生练习写想象作文的好材料。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文章讲到了设计与过去,设计与生活,设计师所处的时代,艺术与设计,设计的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设计经验。
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以及他的设计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它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与简约中寻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合适的低价格。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这幅画面单纯、简单,给人一种很放松很亲切的感觉,并且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把信息强制传递给受众。作者把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把设计融入生活,同样,不管是看作者介绍的作品还是作者的书,都给人一种很舒适、放松的感觉。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文章介绍了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比如尿不湿、火柴、卫生纸、茶包等等,他们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将这些生活用品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并且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像是火柴的再设计,火柴棍用的都是落在地上的小树枝,这就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深的层次就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树枝的形状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当用到这种火柴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再有卫生纸的设计,卫生纸的纸管是四角形的,在人们使用纸是能够感受到它的阻力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些从传达出来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通过人们的切身感受去明白一个道理这远远比去跟他们讲更能打动人。作者介绍了很多的例子来讲述设计这个概念,这些例子又大都是简约的,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不会发现没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并且是很巧妙的融入了其中。火柴、卫生纸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作者对它们进行再设计时做的.改动也不是很大,可是只一点点的改动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它传达给大众的是一种新鲜感觉,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又质朴的生活方式。越是平常的东西我们越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得到的灵感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那幺设计出的东西既能给人亲切的感受又能真正的打动人。
读完全书,使我对设计对创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什幺是真正的设计,什幺设计才有创意。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细节,用敏感的触角去思考周围的事物,下意识地将这些思考过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想法不断被发现和拓展。今天,在生活各个角落里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东西,通常总是最好的设计,因为他们总是那幺平衡而协调地藏在生活当中。正因为如此,更显得作者提出的RE-DESIGN概念有着多幺深远的意义,对日常生活当中日积月累约定俗成的设计发起挑战,换个角度赋予这些产品新的功能与意义。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但是不能只为了利润,还有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那种纯净的,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东西才是令人心动的。一位只懂得设计软件的设计师不能称为正真正的设计师,只能说是个懂得技巧的设计员,真正的设计师需要从生活中得到灵感,需要体验生活,要懂得感受和观察。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是有灵魂的。好的设计,不在于功能上的强大或者形式上的合适,而在于总体上是能够以适当的形式,满足适当的功能。这里所说的功能,不仅是使用功能,还有受众对于形式多样和生活变化的需求,以及时代对于形式和功能变换程度的需求考虑。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我的`房间像一张纯洁的白纸,是我发挥想象的空间。那里蕴藏了我所有的宝贝。
一踏进房门,你就可以闻见自由的味道,你的身心是那样舒畅。因为蓝色是鱼儿自由跳舞的天堂,是鸟儿自由飞翔的天地。
一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桌子。四条腿从上到下、从粗到细的直立着。桌面上放着一个花瓶,花瓶里一朵花羞答答的捂着脸。花的后面是一面蓝框的镜子,不用旋转花瓶,花的后面都可以看见。镜子旁边紧粘着一个木盒子,里面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向右边看看,一张蓝色白点的床垫上盖着纯白的被子,被子上有盖着一个白色隐约有蓝点的毛毯。躺上去试试,啊!真柔软,滚啊滚,跳啊跳,真舒服!
洁白的长方形枕头,周围围着一圈花边,占据了床的五分之一。床的两边还有两个床头柜,上面都放这蓝色白点台灯。再向左边看看,3个爱心形的凳子,也是蓝色白点的,你们肯定想不到这其实是箱子,只不过是硬了点,上面包了毛。可以把不想让人发现的东西藏在里面,这将是你秘密的宝库。床的对面是一个衣柜,里面放满了我的衣服。衣柜旁是书架,这是我的知识集合地。差点忘了,地的中间有一块地毯,印着6朵深蓝色的花。这就是我的房间,那你的房间呢?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在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B.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
C.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加上着重号。)
D.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
E.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F.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G.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边读边提问:
A.“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心理。)
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C.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夜晚,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她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物美好形象的塑造。请同学们仔细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桑娜这一人物的?
生默读后回答。(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写一写,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两处。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抱回孩子的那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在桑娜看来“非这样做不可”?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让学生说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
B.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
D.谁能有感情朗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2.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