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徐风中也带了火辣辣的味道。不敢在大街上行走,一遭回来便似乎与非洲人无异。这就是塞外的端午记忆,心中潮热不堪,好似下了一场阵雨,闷得快要躁动起来。
前一日,和大姨走遍了昌吉的各大商场。不争气的是,牙疼带来的阵痛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着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经。虚汗一阵接了一阵地漫遍了全身,若不是商场琳琅满目的各式粽子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我差点就要忘记,这是记忆中的端午节了。
关于端午的记忆,大多沉淀在了旧时的回忆里。上了高中之后,渐渐变得模糊。其实自己是极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千年前,屈原悲愤的纵身汨罗江,一个人的绝望,却为国人带来这么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也许是诗人不曾料到的,这几日,只要收到祝福,最多便是一句:端午快乐!我该怎么来回复这种大众化的祝福呢,我们不去追溯这节日的由来还好罢,若是回溯,我们又怎么可以祝福对方:端午快乐!因而,我不再狭隘的去考究,只当是国人对于这难得一日的假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愉悦罢了吧。
终究,这个端午,我还是一个粽子都没有吃,甚至于饿着肚子。神经脆弱间快要崩溃,牙疼已经折磨我两天时间了。无力地躺在宿舍苦笑一番,异乡的人每当失意时总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自己现在虽不算失意,但一个人伴着疼痛在远千里之外的异乡,心中难免苦涩。尤其过节,这种思乡的情绪被发酵地愈来愈烈,终于,化成了抑制不住的泪水,捂着被窝,痛哭了一场。
本才过二十一岁生日,却时刻地感觉自己正在渐渐老去,只因为关于故乡的记忆在渐渐老去。如果,记忆是一湾海水,我只发觉,潮水在逐渐淹没、淹没,似乎要去泛滥成灾。现在的自己,无论如何,再也无法去重复儿时过节的欢愉了。
泛滥的记忆里,端午放在这一天尤为显得清晰。终究,自己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贪婪地怀念着关于端午的一切细节。终于发觉,旧年的端午,在潮水涌没间,清晰起来。
初中以前的我,是一直通校的。早早地晨起,爬两里山路去上学,放学后再一个人夕阳下拉着长长的影子回家。现在回想,这种日子过得幸福又无比快乐。而在端午来临时节,黄土坡上少有的柳树已经抽出绿丝,淡翠色新枝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清风下摇曳迷醉身姿的影儿,一生都刻在了心里。
记忆中的端午,柳条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端午当天,父母会早起,折了尚沾满清晨露珠的柳枝,别在大门、上房门、厨房门的门框上。翠墨之间,清水露珠,淡淡的香气,洒满了心怡的味道,绿色喜人。那时年幼,不知道别柳是如何一个说法,于是心思揣测:观世音菩萨恒顺众生,净瓶柳枝,柔顺大悲水忏,洁净洒脱,取吉祥之意;而又古有柳可避邪之说。这般想来,可能也接近别柳之意了。不论如何,端午别柳是黄土坡上的乡村里难以抹去的\'风俗,亦在自己心中印下了久存的记忆。
除了别柳之外,最深刻的当属绑花绳了。这是母亲特意告诉我的,五月初五早上,必须要绑花绳,若要不绑,早上出去,便会遇见蛇。蛇专门咬那些没绑花绳的孩子,我平生最怕蛇,那吐着信子的脑袋总让我无比恐惧。那时对母亲的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于是,绑花绳时,自己是最积极的一个。花绳总是前一日在街上买好,一般是黄、红、绿或者蓝三种颜色,把它们搓在一起,漂亮好看的花绳便在母亲手中诞生了。端午早上别完柳之后,母亲便给我们绑花绳。先是父亲,只在手腕绑一根,我就想父亲肯定不怕蛇,才绑一根。然后给我们三个,哥哥大了,不愿绑太多,就只绑两根在手腕。弟弟小,母亲就在脚腕也绑上。我怕蛇,唯恐绑少了蛇看不见依旧咬我,央求母亲多绑些。于是,不仅手腕、脚腕,还有手中指,脖颈,都让母亲绑了上去,才能罢休,安安心心地出去玩。母亲总开玩笑:瞧,绑这么多,都成花姑娘了......最后,母亲才给自己手腕绑上一根,笑了......
现在朦胧回想起,我却哭了。浓浓的爱意,都绑在那一根根漂亮的花绳里,连接着这个普通的家庭,家虽贫寒,可在那些温馨的日子里,心中充足着满满的亲情。如今,我只期待,远在各方的我们,有那么一天,母亲,可以再次亲手绑上,端午的花绳......
除此之外,那些顽童间的点高山,母亲亲手做的凉粉,还有甘甜入口的甜醅这些专属乡村端午的记忆,那么深的在脑海里泛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淹没......
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曾经经历过的温馨如今离自己是如此遥远。仿佛是在看别人的故事,亲切地感同身受。回神过来,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日子无情地向前,记忆被撇地老远,渐次泛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情愫,来挽留我的端午记忆......
牙还在继续阵痛,依旧一个人在燥热的天空下,做着一个幼年的梦。对自己来说,粽子不是端午的记忆。索性起来,奔走在大街上,幻想着,如同儿时的自己,带着爱意满满的花绳,跳跃在山间的小路上,无比的幸福,溢满全身。潮水在渐渐散去,梦呓中,初晴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布满了母亲充满慈祥的面容......
端午,记忆初晴。
小的时候,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从吃粽子和黏米饭开始的。
说起粽子和黏米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大约我3岁的时候,那一年的端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鹏鹏’’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我会包粽子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的。我说;那有啥呀!下学后我也和妈妈包粽子。晚上我迫不及待的把想包粽子想法说给了妈妈,妈妈真就买了。江米。小枣。苇叶。马莲等等包粽子的东西。恰巧姥姥去太姥姥家了。我们倍感无助。多亏 妈妈还算懂行,先把米用水泡好,把苇叶。马莲。小枣煮了。我们就开始包了,心想这有啥呀,不就是把米和小枣往里包吗,由于妈妈也没包过粽子,就出了洋相,妈妈不是把苇叶弄坏了就是捆不住米和小枣。我就更别提了用挺大的苇叶就捆了一小点米,连小枣都没放进去。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包了半天都没弄成,妈妈说咱们这样吧!把苇叶平铺在笼屉上,把泡好的粘米和小枣放在上面蒸。当然粽子是没包成但是蒸了黏米饭,味道也不错。粽子吗还是姥姥从太姥姥家回来后,她老人家给包的,那天我在姥姥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包成了像样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大的学问,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是要认真地对待的。
下午,就周末了,也是端午的假期,三天,准备依旧回家乡村庄的老家去过端午。
而和一个亲戚在先前也约定,如果天气晴好,还想翻越秦岭,去西安转转,只是,看了预报,大概天气不好,要下雨了,下雨了,出去到处湿漉漉的的,终归是没有意思,这约定,怕难以成行了。不过,也好,就安心的在家乡村庄的小院里,在雨中,感受村庄的幽静,或者看人打牌,或者和人聊天,或者和人喝酒,也是别有情趣的事情。
因为下雨,不但不能和亲戚实现约定,而这个端午,过的怕也就与以前过的端午有所不 同。
记忆里,每逢端午,天气总是很好的。天碧蓝,碧蓝的,村庄四周的群,绿的旺盛,村庄里的树木,叶子也茂盛,碧绿,果树的叶子间,藏着青涩的果实。田地里的玉米,长的绿油油的,河边的水草,也油绿,油绿的,野柳,拖长了柳丝,长着细长的柳叶,给人轻柔的感觉。芦苇,也茂密,碧绿,像绿色的墙夹持着河流,河水清澈,在绿色中,哗哗的欢快流淌,河里,有鸭子在嬉戏,水中,有鱼儿,在悠然的游着。村庄在绿色的掩映中,在河水的映衬下,充满了幽韵。
早晨起来,村庄的人就忙碌着,去扯了艾蒿,和菖蒲回来,插在了门楣上,窗棂上,村庄里,就蔓延着节日的气氛。
再忙,节日里,村庄里的人,都会闲下来,这天是不用干活的,要过端午。
早晨,随便的做了饭吃了,就忙着准备过端午的饭菜。
那乡间的路上,就行走着女人,背着孩子,挎着包儿,那是在端午的节日里,回娘家的人。
阳光撒满了村庄的时候,群山就绿的充满了生机,泛着绿色的光芒,村庄也就在节日的气氛里,富有田园的气息,充满了韵致。
女人在家里忙着准备饭菜,男人就和关系好的人,下河去弄鱼了。
有的人,是钓鱼,有的人有铁椎砸石头震鱼,有的把那河流旁的小支流堵了,让水干枯捉鱼。还有把手伸进石头洞里去摸鱼,还有给跨篮里装了青草,放在石洞前,用棍子捅石洞,鱼儿就进了有水草的篮子里捉鱼。还有的找了山坡上,一种树木长的叶子,那叶子很是苦涩,把叶子捣乱了,推进河里,鱼儿河了叶子的汁水,就发闷,泛白了,人们趟水捉鱼。那时毒鱼儿的农药,还没有放开了买,能买到的,都是有权力有钱有势的人,把那种药水倒一点儿在河里,河里的鱼儿,就纷纷泛白,用这样的方法,捉鱼容易,捉的也多。为了过端午,家乡村庄的人,真的是用尽了各种的办法捉鱼。
也许,捉鱼并不是目的,而是在这样阳光明媚,温暖,河水也温热的时节里,在河里边趟水,边捉鱼,捉了鱼儿回来过端午,桌子上就有了一道鲜美的菜,也享受了趟水的乐趣,仿佛回到儿时,无忧无虑的时代,那温热清澈的河水,也涤荡去了一身的疲惫,和尘世里, 落在身体上,内心里的浊气。
鱼捉回来了,在小河边,就坐满了各家的人,在边剖鱼儿,边说着话,说捉鱼的乐趣,也说各自家里怎样过端午,河边,就充满了端午的热闹气氛。
家乡的河里,有麻鱼,有红尾巴泥鳅。体型都不大,麻鱼因为背上是麻的,因此得名,家乡人就这样叫,麻鱼做成了汤,味道鲜美,肉质细腻。做了面鱼儿吃,焦脆,喷香。泥鳅细长,尾巴是红色的,也因此得名,家乡人这样叫它。红尾巴泥鳅,做了汤,味道也鲜美,肉质细腻,而炸了面鱼儿吃,肉质细腻,嚼起来更劲道。而两种鱼,如果晒干了,麻鱼儿脆,红尾巴泥鳅劲道,有嚼头。
不过,家乡人除非端午前一些日子就捉的有鱼儿,晾晒干了,可以吃干鱼儿。端午现弄的鱼儿,就只有做汤,或者面鱼儿了。在河边,热闹中剖完了鱼,就各自端着各自的鱼儿,回各自的家里做菜,过端午了。
每每在家乡过端午,在晴好的天气里,我也总是享受和家乡人,在小河里,用了各种方法捉鱼儿的生活,仿佛回到了儿时,也让河水的清澈,涤荡去了一身的疲惫,尘世落在身心里的浊气。
午后的.时候,各家的菜就先后做好了,村庄里,飘散着饭菜的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节日的气氛。
各家回娘家的女子,带回来的孩子,就和自己家的孩子,也感受着端午的气氛,在场院里蹦跳,乐呵,无忧无虑中,一样的高兴。
菜做好了,端上了桌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子上吃饭。小孩子,也上了桌子,总是先迫不及待的吃,吃一阵子,大人在喝酒,他们却吃不了,依旧去场院上蹦跳,玩泥巴,抓石子,做他们喜欢的游戏,或者沉醉在所做的事情里,静默着,或者哈哈笑着。
屋里的人,依旧沉醉在节日里,放开了喝酒。不过,喝酒前,喝了雄黄酒,把雄黄酒给眼睛上也抹了一点。说这样可以辟邪,一年里人总是有好运气,文字也不会进眼睛。孩子不能喝酒,但是,给孩子的眼睛上,也摸了雄黄酒。
饭在吃菜,喝酒,说话中进行着,说的是关于生活的话语,对未来的渴望,以及各自家里的日子,在诉说间,有了了解,更增加了亲情。
就这样边吃边喝边聊,气氛一直达到了高潮后,就逐渐结束了,各自的家里,端午节,就在这样喜庆,热闹里过了。路比较远的女子,会在娘家歇一夜,路近的,就说家里有事,门没有人看,就背着孩子回去了。那挎着的包儿里的东西,送给了娘家,而走的时候,母亲又给装了许多的东西,包儿依旧沉甸甸的的,在这些东西里,寄托着浓浓的亲情。
人们就聚集在场院里说话,说捉鱼的事情,说过端午喝酒的事情,村庄里就格外的热闹,蔓延着端午的气氛。直到暮色里,兴尽了,各自散去,端午,就成了美好的记忆了,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家乡村庄的人,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端午的节日,是前辈就过的,这样流传下来的,人们只享受这节日里的喜庆,快乐,而没有去考证,也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诗人,是为了屈原。
不过,这并不妨碍家乡人在端午节日里的快乐。而家乡人朴素里去河里捉鱼儿,虽然没有想到屈原,却无形中与屈原有关,避免那投江而死的屈原,不被鱼儿吃掉。让诗人的,和诗人,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就这样想着。只是,面对这个端午,如果下雨,这样的情景,就不会再有了,那过往的晴好的端午,就是心里,最美好,最温馨的记忆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