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一些比较大一点的青少年说:“真怀念童年呀!”那时候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样说,现在我对这句话深有感悟。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记住童年的重要性。为什么人们要在成年后再回忆童年呢?是因为童年记忆了他们小时候的快乐和幸福,而我又认为回忆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童年是幸福的,虽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不愉快的地方,而我觉得遇到坎坷的事并不会影响我的成长,毕竟人们的一生不是风调雨顺的,挫折会让我在悲伤中坚强起来,会让我感觉到伤心也是组成童年的重要元素。说到快乐,会有很多方面使我快乐,其中有一个人深深让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快乐。他就是我的一个哥哥。
我的哥哥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对下面的兄弟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而对上面的长辈们又是非常尊敬的,所以他在我心中有着非常伟大的形象。他在两年前去北京参了军,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将在三年内不能感受到他带给我的温馨了。
这些天来我一直心事重重,总感觉到自己的心安不下来,总是牵挂着什么似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终于知道是什么事让我这样心神不定。这些天,我接二连三的梦着相似的梦,而梦里又出现着同一个人——我的哥哥。不知道是长期的不见使我牵挂还是现在感受不到他的关爱使我牵挂,总之,我现在十分想念他。
古老的大钟敲响,童年的回声萦绕在耳畔,微风拂过,带来了时光密语,喃喃低吟。
空气中还残留着薄雾,早起的公鸡迫不及待放开喉咙,窗棂上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朝阳从水平线上升起,带露的花朵随风舞动,秋风抚摸着上学的孩子们,使他们的脚步显得更加轻快了。
“唰唰唰——”写字声与翻书声重叠在一起,合成了一阵双重奏鸣曲,在朗朗书声中,忽然想起了呼噜,哦,是前排的同学,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家伙扔出一块橡皮,轻轻敲在前排同学的脑袋上,“唉哟”那同学猛然从梦中惊醒,“谁敲我?”这一小插曲引来大家一阵笑声。
操场永远是校园里最喧闹的场所,体育课上,一些同学玩起了撕名牌,每人一张买来的白色长方形名牌,贴在后背的衣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分成两队,互相撕对方的名牌,最后哪对有人没有被斯则哪队获胜。
“叮铃铃——”放学铃声响起,许多学生按捺不住,老师一声令下,他们就如脚底下抹了油一般冲出教室“解放了,自由了,回家喽!”说罢还将帽子抛向天空。
秋风含着阵阵桂花香拂过鼻尖,飘飘落叶轻轻摇摇,平坦的地面上铺着一层又一层枫叶,金黄金黄的,我拾起一片,细细观赏这美如蝴蝶的叶子,它似乎感受到了我的到来,微微点头欢迎客人。
白云一点点退去,太阳也在一片晚霞中夕阳西下,归巢的鸟儿从空中飞过,取而代之的是无尽黑夜和闪耀星辰。
岁月模糊,悠悠小曲是亲人的亲切呼唤。在奶奶的摇篮里安心入睡,在母亲的怀抱中牙牙学语;在父亲的注视下蹒跚学步;在家人的期待中步步成长。在时光的长河中,我等待着童年的回音。
徘徊在江南小镇温存婉约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细的雨丝,落在润润的泥土之中,小河上泛起一圈又一圈无尽的涟漪,乌篷船静静地漂着,满载江南人家湿湿的愿望。偶然步入了一条小巷,绵长,悠远,猛然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他是否就在这样的雨巷里邂逅丁香般的女子。倏地记起,故乡也有这样的一条条小巷。
故乡的小巷不像江南小巷那样轻盈灵动,多了几分沉稳与庄重,也不像江南小巷那样曲回百折,而是笔挺正规,就好像北方人的性子,豪放不羁。只是它们一样的悠长,究竟通向何方?是否是游子的心房。
我对世界最初的感觉就萌发在故乡的小巷。四五岁时,会拿一支粉笔,在小巷两旁的墙壁上随意涂鸦,画出孩子眼中的世界,大人们笑着摇摇头,我却乐在其中,追寻光影下藏着的世界。
我对人生的认识也是由于故乡的小巷。晴朗的夏日傍晚,搬一个小马扎,静静地坐在小巷中,嗅着小巷散发的浓厚古老的气息,看着袅袅炊烟悠悠地融入蓝天,多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偶尔,我也会沿着小巷走下去,用脚轻轻抚触已被岁月打磨圆滑的地砖,用手静静地摸着被时间风化的墙壁,那一刻,心中便充满了远古的幻想,人生也就在小巷的尽头明朗起来。
一条小巷,也让我体悟了人文的美。一个清新的早晨,跑去打开院门,恰好遇到对门的张大爷也来开门,相视一笑,彼此道一声早上好,一天也会很温馨,逢年过节,家家挂出了一对大红灯笼,红得耀眼,映红了古朴的小巷。这时,你给我一个梨,我给你几个李子,大家说说笑笑,谈天说地,这时,小巷上空回响着动听的欢笑,久久不肯散去。
故乡的小巷,你是我性格的发源,你是我永远的珍藏!故乡,纵然我一生踏遍万水千山,却永远走不出你的怀抱,我在你的视线里,我在你的航程里!
我这才明白游子思故乡的情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依托与归宿。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离故乡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也就越深,这种思念刺得心口生疼,越久,越难以愈合。
离得故乡久了,故乡的记忆便也会模糊起来。在一个明朗的日子,好好想想故乡,那里有你的泪水与欢笑,有你的根。
就如现在的我一般,静听小巷的回声……
父亲,母亲。我好想你们,快回来吧!一阵阵嘹亮的稚声伴随着清幽的山谷传回那奇特的回声,却占满不上那空虚的心灵与孤独,只期待远处的父母可以聆听的到,能从那一片片的白云上想象出父母溫柔的脸孔,和蔼的微笑。
城市中弥漫着喧闹,洪亮的车声掠过天上让人不厌其烦,街上人多口杂,而这时静寂的山谷上传来一些窸窸窣窣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自身的父母,细心聆听她们的述说才知道,原先她们的父母都早已有很多年沒有回过家,她们都快忘记自己看到父母时是何曾的事儿,也基本上遗忘她们的样子,她们无不想父母那温暖的手掌抚摩着大家的前额,接吻着大家的面颊。
有一位小女孩生活家世十分艰难,异于常人,家里有年老的爷爷奶奶,她们都早已负载不上那厚重的家务活,而这一担子小女孩却十分开朗承担,当天上外露一丝微光,当城市的大家仍在总想睡觉,她就需要上山砍柴生火,家务劳动,以后服侍家里的老人,这让我打从心里的心痛与伤心,这仅仅十岁的小女孩啊!她从来不接纳别人的施舍,用她早就不光滑的两手扛起了全部家,她用她那娇嫩的响声开朗的说自身凄惨而又丰富的儿时。
而比较之下的大家却也是那麼的幸福美好,生活在喧闹的大城市中,每天能够看到应有尽有的产品,喝下午茶,父母还会继续做爽口的饭食等待大家而农村的孩子们一片空白有着过也未曾感受到过,在这个班级的他们早就会用完善的内心去填补那一份儿时。
你快回来,我一个每个人承担不到,这更是孩子们的心里话,远处的父母,大家听到了吗?
时已至夏。空气里充斥着一种燥热感,就算是坐着也让人直流汗,皮肤上黏腻的感觉让人难受,这种不自在的感觉让我起身出门。
风吹在身上才让我觉得些许放松,头顶上的的蝉鸣声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抬头看到得天空也是浅灰色的。我开始想念老家碧蓝的天空,那片承载着我的童年的土地上方总是一片澄明的天空。我曾今以为我会在那儿安稳的过生活,到我老去,而如今我已然远离。
在粗大的树干上寻找一只蝉,它的聒噪让我开始安静,安静的想念她——老家。我还记得我在那儿度过的夏天,一排排树木将田间的小数荫蔽,即便是中午,也只有细碎的阳光穿透叶缝掉落在地面上。于是现在,我听着这儿的蝉鸣想念她的蝉鸣。
信步向前。只一眼就瞥见了那个小小的观赏荷塘。我坐下,周围的一切开始安静,无法形容出的一种安静。这一小片的绿色晃了我的眼,让我的眼睛感到一阵酸涩。我想起我回去的是黄陂还见到了老家午后的荷塘,我的手机里还保留着那片碧色。那样的颜色仿佛真的接到了天边,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看见一只白色的鸟从荷塘里飞起,“扑棱”一声又不知躲到了哪朵荷花下边。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声音动听得似一支歌。
我听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不知名的小虫在这里举办演奏会,那声音沾湿了姑娘的裙摆,在空气里大朵大朵地晕染开来。我似乎回到了那枕着蛙声入眠的夜里。声音在静谧的夜里轻轻回响,星星闪着温柔的光,它所有的寒冷都在夏季里被捂热,又亮又温暖。
“滴滴滴,滴滴滴”手机的闹铃响起,我仿佛在风中听见了她的大钟总在整点时敲响,声音顺着风流淌过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听得真切,那声音里有着沧桑,带着古老的气息,振动了空气,一直传到了心底。
所有的声音一瞬间全部湮灭,有一瞬间爆裂,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声接一声,一声接一声,穿透我的\'耳膜,穿透我的心脏,我听见了她全部的声音,熟悉的疑惑是陌生的,此刻都在我耳畔回响。
我想只有远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声音在回忆里响起是,或许就能:静听回声。
在我5岁那年,妈妈带我回老家扫墓,我们要爬上山顶上。那是我对着大山喊了一声“妈妈”,大山也喊到:“妈妈”。我疑惑不解的叫“你问什么学我说话?”大山毫不犹豫地说:“你问什么学我说话?”我当时非常生气,大吼了一声:“大笨猪,大笨猪!”大山也吼道:“大笨猪,大笨猪!”我气愤地跑回来家。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和谐的说:“孩子,只要你和和气气的对他说,它也会和和气气的对你说。如果你对它好他也对你好的。”
对呀,只有你尊敬他人,他人才会尊敬你。只要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这样世界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我的班级是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同学组成的。班级里拥有了喜,恨,让我感受到了人间有情。如果你和谐的善待他人,他也会回敬你的。如果你常常板着脸,打架,骂人,那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再说到自然吧!近几年来,人类捕***野生动物,乱扔垃圾等等,这几年来的洪水,雪崩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回声。
自打听了这个故事,我对待妈妈的态度变了,对待爸爸的态度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变了。我以前是个蛮不讲理的坏孩子。以前放学回家我就对着妈妈大吼大叫,对待爸爸就拳打脚踢。现在放学回家,我帮妈妈洗菜,洗碗,帮爸爸倒茶,按摩。有时客人来了,我还会帮他们整理客房。如果表弟表妹来了,我还教他们写字呢!我感谢这座山,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启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