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什么?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每一个人都心存孝敬,可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
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也许是一件华丽的皮草,也许是一件普通的外衣;也许是一桌丰盛的酒席,也许是一桌家常便饭;也许是一栋豪宅,也许是一间平房。可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是等值的。古时候无论是人主、人臣、还是士民,都是很有孝心的。《孝行览?孝行》中说:“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是啊,确定做人的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长大成人,为事业拼搏,为名利奋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面对的却是父母的.一方坟墓。这人间悲剧不知何能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你一份孝心吧!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还要听从他们的教诲,更要学会关心他们,就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冲突时的一次退让就会让父母心满意足。
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吧,抓紧你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吧,时间是不会等待你的。
孝是什么?孝是《搜神记》里王祥卧冰求鲤的真挚,孝是子路翻山越岭只为借米来奉养父母的诚心,也是老莱子七十彩衣娱亲的一片赤诚。
孝,是世间最可贵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相传的活的灵魂。
动物中也不乏孝的存在。
乌鸦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是不祥的象征,然而,即使是这样令许多人厌恶的乌鸦也懂得反哺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可见,孝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动物中也不乏孝的影子,孝是生物最原始的本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完完整整的把它们又回报给父母呢?父母陪伴我们走过了大半辈子,当我们长大、成熟,懂得回报他们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却永远失去了对父母尽孝的机会。
总有许多人,一直相信父母会永远陪伴自己,总是告诉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还很长很长,我将来一定会……诸如此类,这不过是为自己的不孝所找的借口罢了,这样的人,面临的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但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呢?孝,是发自内心的供养,而不是为了名声不得不背负的责任,更不是所谓的“愚孝”。
我国古代奉行的孝是“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的盲从,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是“愚孝”,《二十四孝图》中埋儿奉母便是“愚孝”的一个典型事例,在我看来,郭巨所谓的孝行并不是真的为了尽孝,而是一种变相的为自己谋取名誉,他将对母亲的供养看做了一种责任,不得不肩负的义务,如果不承担会使自己难堪的包袱,才会险些酿成悲剧。
真正的孝是当父母犯错时善意的提醒,真正的孝是时刻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真正的孝是长情的陪伴。
父母需要的不是虚假的物质享受,不是假意的逢迎,不是一个一味听从他们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成熟、独立、有用于社会的人。
或许现在的我们经常想,现在我还小,孝顺父母是等我长大后的事,这并不是正确的。
当你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当你为父母下厨做一顿饭,当你对忙碌工作一天的父母说一声“辛苦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回报,这便是最好的孝行。
所以,孝是对父母真诚的回报,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孝不应该是等待,而是从现在做起,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孝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入则孝,出则弟”告诉我们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尊重家庭成员,即使在今天也是理所当然的。
孔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照礼节服侍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祀他们。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孝看作万善之基。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对父母要体贴,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意。父母年迈,儿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生病,儿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去世要认真处理后事,祭拜父母,以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国最重孝道,对父母,要表示爱心,出以诚敬,不能只在物质上的奉养而已,尽孝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养亲、侍亲、尊亲、敬亲,即供养父母、服侍父母、尊重父母、敬重父母。
对父母,物质方面的供养,固然重要,但如果对父母只知道口体之奉,仅仅供养而已,不知道尊敬父母,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那正如孔子说的:只尽了犬马之养。为人子者,必须警省。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住在农村的小女孩,从小父母离异,母亲身患重病,便跟随了母亲。只有八岁的她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为母亲做好早饭,便去上学,放学回家,还要洗衣服,喂鸡、鸭,直到晚上十二点多才能睡觉。
她的自强与孝心感动了每一个人,孝,其实很简单,但却有许多人做不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对待他们比对待任何事情都重要,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对待父母格外亲切,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也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在我们生活战友首要位置,并且孝心在我们心中都是无价的。
我曾读过这样一边文章,叫做《上书救父》令我十分感动。他讲的是;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正如《上书救父》的缇萦,她为父洗刷冤屈,体现了她对父亲的孝心,展示了他对父亲的爱,这份爱看起来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缇萦父亲来说却是弥足珍贵,这分爱也是无价的。
所谓的孝心不是愚孝。有孝心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因自己的孝心而伤害他人。一旦伤害他人,那就不是孝心啦,那就是害人之心啦,不但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反而伤害了他人,甚至伤害了父母,这就是愚孝啦。
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报答,并从行动上落实。愚孝与假孝虽然外表上看与真孝无异,但其内心只是为了别人的评议,实际上不想这样去做,但为了不遭受众人的指责而伪作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应受的义务。孝敬坟墓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不可忽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得孝心的存在,孝心是无价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