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谟的姐夫黄伯泰住在越州,他邀请李谟和几个亲朋好友一同游览镜湖。他们乘坐一艘大船,停在竹林边上,边吃酒谈心、边欣赏着夏日镜湖的美景。大家都很仰慕李谟的名声,对此良辰美景,少不得纷纷请他吹奏一曲。李谟面对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也觉兴致盎然,于是慨然允诺。他解下腰中的烟竹笛,娴熟地吹奏起来。清亮悦耳的笛声在湖中飘荡,吸引了许多游船纷纷划来。一曲既终,大家都夸奖他笛子吹得好。只有船尾的角落里坐着一位老人一言不发,低垂着头,好像睡着了,与周围热情、兴奋的听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老人。老人似也意识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这儿来了,于是缓缓地抬起头来说:“我正在琢磨李相公吹的笛曲。”李谟沉住气说:“老伯原来是行家,请多指教。”
老人面向众人说:“李相公吹的《凉州曲》虽好,可惜火候不够。最高的地方‘十三叠’还没有吹上去,不知他本人可注意到了?”李谟听后,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恨不得能有个地洞藏起来。
黄伯泰忙将李谟的烟竹笛递给老人说:“请您指教。”老人也不推辞,接过笛子从容地吹奏起来。他吹的也是《凉州曲》,笛声清澈响亮,非同凡响,而且感情饱满、富于音色变化,很快就使周围的人听入了迷,就连李谟也相当佩服。满船的.人正听得入神,笛声嘎然而止。只见老人对大家说:“不要吹了吧,再吹笛子要裂开了。”李谟忙说:“老伯只管吹吧!一支笛子算得了什么!”
老人于是又接着吹了起来,这次曲调更高,声音更为亮丽,连湖里的水也随着笛声泛起了涟漪,岸上的竹叶仿佛也受到笛声的感染而晃动着它们的身体。吹到“十三叠”一段时,乐声转为刚厉奇崛,这是一般人无法吹出的声音。恰在这时,只听得“叭”的一声,老人吹奏的烟竹笛裂成了两半,可见老人的底气有多足、功夫有多深了。
李谟从老人手中接过吹裂了的笛子,心中感慨万千:过去总以为自己技高一筹,没有敌手,没有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可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他心爱的烟竹笛虽然被吹坏了,却使他认识到了这条千古不灭的真理。从那以后,李谟学习更加勤奋,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他的笛子越吹越好,总是保持在当朝当代的最高水平上。
“来来,我们来我们来做汤圆!”奶奶招呼我去做汤圆,“恩!”我答应到,便去洗干净手,跑去跟奶奶做汤圆。
奶奶端来了芝麻馅和面粉。我将面粉加了点水和芝麻油,用出吃奶的力气使劲的揉,将它揉成很软时,再把它们一个一个揉成小球。我明显是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才做了一会,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流,时间“滴答!滴答!”的走过,我早已汗流浃背。
终于将一个个小球球揉好了,我又将芝麻馅拿出来,用勺子一小勺的小心翼翼的将每个小球中心都填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捏起来,生怕里面的汁会流出来。
做好揉的工作,现在开始煮的主要工作了。我把汤圆倒在水开了的锅里。平时看奶奶煮汤圆都是这样,汤圆得浮在水面上才会熟。不一会儿,锅里冒出了烟。我打开锅盖,心想汤圆一定好了吧。可一看,汤圆还是像一个个睡梦中的小孩,静静地躺在水中,还没浮上来。可我不气馁,盖上了锅盖。再等了几分钟,我揭开锅盖一看,呵!汤圆全浮起来了,而且还很大,活像一群顽皮的小孩在水中嬉戏。我连忙关掉火,把汤圆舀了起来。
“煮好了!”我兴奋的大叫起来,我拿来漏斗,将它们一个个都捞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汤圆!真是快乐无比!
我用勺子捞起一个汤圆,咬开他的一边,皮要在嘴里滑滑的,软软的并附有弹性,黑芝麻的清香在嘴里回荡,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我的芝麻香,吸引了爸爸妈妈,他们也纷纷来跑来,看看这是什么东西,那么香啊!当妈妈看到我在吃汤圆时,奇怪的问我,:“你这汤圆是哪里买的啊?怎么那么香,我怎么都不知道啊!”我听了妈妈的话神秘的说:“为什么都要给你知道啊?嘻嘻!”还是奶奶插嘴到说:“她才不是买的,她是自己做的,她的手艺比我还好了,我的孙女长大了!”听了奶奶的话,妈妈和爸爸都愣了一下,异口同声的说:“那么香何必不给我们尝一下啊!”
听了他们的话,我哪舍得自己的宝贝汤圆,就一口气将那次小白球们都吃了下去,吃完了还摸摸嘴,好像还在回味似的说:“俗话说:吃了亲手做的,你就甭想吃了!”爸爸妈妈听了都说我是个十足的小坏蛋,专门“骗人”!
这就是我做汤圆的第一次,虽然是那么辛苦,但俗话说的好:辛勤就会有收获啊!
这次做汤圆的活动,让我意义深刻,让我感受到只有自己做,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最美味的!
[1]陆金山。笛子自修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2]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北京:中央广播音像出版社。1983年版。
[3]蒋国基、董雪华。笛子入门教材。北京:华乐出版社。2001年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