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园的风景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游客流连忘返,我喜欢的一处美景作文400字。一年四季,这儿都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春天到了,我又来到了这儿。走进博爱园,远远地就望见石碑上刻着“博爱”两个字。沿着石径往里走,看见了一片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还有几只野鸭子在湖中觅食呢!湖的一周,长满了高高的芦苇,微风轻拂着它们。于是它们晃晃脑袋,好像在说:“真舒服!”
湖边的草坪上,小草发出了绿芽,探出了绿色的小脑袋,正在呼吸新鲜空气;大树也长出了新叶。瞧,还有几只小燕子在树上嬉戏唱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欣赏着四处的风景,不禁想起了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不正符合博爱园的意境吗?
在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面环山,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是人们休闲的最佳境地,
现在是春天,来这儿的人也多了。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草坪上或是凉亭下聊天、看书、下棋、晒太阳,还有的在湖边钓鱼。小狗们也变得兴奋了,在一起打闹,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最快乐的还是孩子。他们在一起做游戏,互相交流寒假的生活,爽朗的笑声不时划过天空。
不论外界是多么繁杂,可是,这里的气氛总是温暖的、和睦的。博爱园真是人间仙境。
学校,是我们共同熟悉的地方,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地方,学校,是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我们的学校,有花,有草,就像一个大大的花园,似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聚集在了这个大“花园”里,我们的学校花草繁茂,在这个大“花园”里当然也少不了大树爷爷的庞护。
在我们学校大门左边的地方,有一棵大树,这棵大树长的很茂盛,一些凸显在地面的的树根边撒满了落叶。
树桩上面,就是一簇簇的叶子,这棵树似乎很有生命力,它笔直地立在那里,就像军人守护着我们的学校。
仔细观察,这棵树的叶子很翠绿,就像一块块无瑕的翡翠,似乎没有一点儿空隙。
它的树高,高过教学楼,高过学校附近的几栋大楼,它的树枝很长,很粗壮。
在春暖花开的春天,这棵树长满了叶子,绿色的叶子,仿佛在学校中翩翩起舞。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这棵树的叶子就更加茂盛了,你走近这棵树下,一定马上会觉得凉爽,这时,你的燥热会慢慢消去。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枯黄的树叶随风而落。
在北风呼啸的冬天,这棵树的树叶都落得差不多了,但是,它还是坚强地立在那,等待着春天的来到……
校园里,这棵大树,无论春夏秋冬,这棵树还是一直立在那里,永远的陪伴着我们。
“近春园到了!下车看荷花如何?”车里早已因炎热而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听导游这么一说,大家便一窝疯似地涌下了车。
“你们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吗?当年他提笔写下《荷塘月色》——为我们近春园平添了不少新的文化特色。周围都是赏花的人,我来背一下最经典的那一段吧!”
导游姐姐坐下,背诵的声音如流水般动听。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亭亭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微风从远处送了过来……”
背到“微风扑过”时,一缕清风里夹杂着一个孩子欢快的笑声,导游姐姐不背了,静静看着那小女孩。
只见那小女孩儿扎一可爱得冲天辨,傻呵呵地笑啊笑,嘴里还“念念有词”“漂亮花花快过来,我喜欢你,你过来!快快快,摘下来!”
导游姐姐眼里满是笑意,说道:“嘿,那孩子有这么爱荷花吗?竟念起“咒语”来了”我急着要去看,她苦笑道:“去罢,姑娘。”
我奔去那里,劝说道:“小朋友,这花儿是我们大家的,采了以后没两三天便枯了,对吗?”
小女孩撅着嘴,嘟嚷着:“这儿有这么多花,采一朵有问题么?”
一位阿姨,应是那孩子的妈妈说:“别这样,倘若一人摘一朵,花都没啦,再者,它们也不愿离开妈妈。”
女孩一惊。
我们只看见了平凡的风景,可想过心中那片风景么?
她笑了。
我笑了。
荷花笑了。
我喜欢的一处风景——校园
我不喜欢有名的桂林山水,也不喜欢庐山瀑布那种雄壮的气势,却喜欢陪伴我生活两年的校园。
春天,你走进校园的大门就能看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草坪上的小草已经探出了脑袋来打探春天的信息。走在校园的长廊上就能看见一排排的广玉兰盛开着花,它正向我们微笑呢!还能看见高大挺拔的雪松屹立在教学楼的面前,教学楼和宿舍楼遥相呼应。
夏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五颜六色的鲜花把校园点缀的五彩缤纷。校园的草地上花池里盛开着清瘦的菊花、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各个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芬芳。同学们在花丛中东窜西窜,像一群活泼的小生灵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只只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扇动着这美丽的校园。校园的'樟树顶着炙热的太阳,把阴凉送给别人,枫树伸出茂密的枝丫,给鸟儿舒适的巢架。不管多么炎热塔松战士都坚守岗位,寸步不离的。草坪上的小草也变得更加茂盛,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的地毯。
秋天,走在校园的长廊上,仍然看见塔松一动不动地站着,没看见它掉下一根头发。草坪上的小草都枯萎了,可它们都不觉得忧伤,它们好像在说:没关系,当春天来临时,我们又会复活的。突然我看见枫叶纷纷飘落下来,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空中飞舞,再落在地上像一块巨大的地毯。
冬天,严寒的北风来了。一片片雪花降到了校园,不久校园银装素裹,好美丽呀!同学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楼下打雪仗、堆雪人,欢声笑语。到处都是雪花四溅,同学们一下子忘记了寒冷、似冷如春。激情和欢声笑语打破了宁静,顿时热血沸腾。此时,校园是一派纯洁的白色天地。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有春的可爱,夏的炎热,秋的温馨,冬的温暖。欢迎大家来我校走走看看。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老家。
徐徐的风伴着我来到了村口,那熟悉的方言在我耳边响起。我的家可真好门前就是金色的稻田与小溪。
这条小溪没有什么好听的名字,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方便,为家乡添了一份色彩。
你瞧,溪水从十里外的青山坳流来,弯弯曲曲,叮叮咚咚,又向十多里外的麦田流去。那一座座美丽的房屋,平坦坦的坪坝,软绵绵的、如同海洋般的麦田,“驮”着山村的富有与兴旺。
秋天,是小溪最快乐的时候,有树叶儿陪伴,有鱼儿小虾玩耍,小溪把脸都笑绿了,绿得那么可爱!
小溪的水不但香而且甜。用它做豆腐特别鲜;用它酿米酒特别甜。我不知道,小溪的水为什么这么甜,我望了望四周的青山笑了。啊!我明白了,小溪的水是大山妈妈甘甜的乳汁!
小溪啊小溪,你悠悠地流吧!载着我童年的幸福与快乐,流向远方。小溪你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我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但让我熟悉的、最喜欢的是我家乡的药都公园。
一到药都公园门口,就看见那古老、华丽的门,两旁还有侧门,中间有一个大门,大门上是用行体写出的四个大字“药都公园”。一进入大门,两旁都有竹子低着头,好像在说“欢迎进入药都公园”。走进去后,可见到一棵棵大树顶着阳光,给人们荫凉,然后往右走,走到喷泉,那儿简直是大舞台,老人全都在那儿,一排一排地跳舞,小孩子就在玩滑板,而喷泉却在那儿喷着,小鱼苗和小蝌蚪,也在清清的池水里,悠闲地在那儿游来游去。每当星期五、星期六,在喷泉那儿的人特多,人们都在那儿欣赏喷泉,而喷泉也在那儿随着音乐,欢快会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只见一个水柱“嗖”的一声划向天空,射了几十米高,像一支水箭,射向天空,像把天划破了,这时水柱落下,胆子大的男孩就脱掉衣服,躲在地上,等着水来洒。接着一直往前走,走到假山,就会发现地上摆列着十二生肖的图案。
最后,一直走,走过拱桥,就发现那儿的风景如诗如画,像仙境一般,不知不觉中走回了大门,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药都公园可真美。
袁山公园是宜春城区占地面积较大、景观最丰富的一座开放性公园。园内楼亭别致,小径弯弯曲曲,小桥、流水让人流连往返,人工湖还吸引了不少白鹭和其它鸟儿来觅食。
从公园的南大门进去,可以看见”袁山耸翠“四个遒劲的大字,这是因为袁山上到处长满了翠绿的松柏,这些树一年四季长青,让袁山充满生机,青翠葱郁的袁山像一个绿色的宝岛坐落在市区的东北角。
沿着石阶上去,可以看见一个大花圃,花圃里有红的、粉的、白的,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站在花圃中间,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看得我眼花缭乱,轻柔的微风伴着花香迎面扑来,别有一番享受。
花圃四处一片片绿色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块绿茵茵的草地上长着一棵棵绿叶翠生生的树,一丛丛的竹子……生机蓬勃,绿意盎然,使人产生畅游”碧波“中之感。
我们兴致勃勃地顺着石阶走在了上山路上,一路上说说笑笑,鸟儿也跟着欢叫起来。不一会就到了半山腰的高士亭,高士亭是为了纪念袁京而建的,袁京隐居此山后,作《难记》十六万言,是当时研究《易经》有成就的名士之一。
继续向上攀登,我们来到了耸立在山顶的昌黎阁,昌黎阁有三层,第三层的屋檐下匀称地挂着几只风铃。微风一吹,风铃摇出美妙的歌曲,打破了山顶的宁静,真让人陶醉。昌黎阁的大门两旁挂着一幅,上联是:万古人心留不死,下联是:千年庙貌振遐方。昌黎阁是为了纪念大诗人韩愈而建的,韩愈曾任袁州刺史,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流传千古的诗篇。
站在昌黎阁上举目远眺,整个宜春城的美景尽收眼底,真让人心旷神怡。
春天,教学楼正面的墙上,像铺着绿色的外衣。秋天,就变成火红的,原来那是我们学校的爬山虎。 走进校园,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教学楼了。教学楼的旁边在了很多树木,有柳树梧桐树、杨树......
最引人瞩目的景物就是教学楼上的爬山虎了,我听同学说这些爬山虎在这生长了几十年,他的岁数比我都大呢,春天的时候,爬山虎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把半面墙都盖上了,绿绿的墙,好看极了。
夏天到了,爬山虎开了美丽的小花,有红的、粉的、紫的......他们在风中抖动像一个个彩色的小喇叭,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秋天的时候,绿绿的叶子变成了红色,秋风吹的叶子一顺向下,向海面的波纹,时不时还飘下几片叶子像美丽的蝴蝶,随风飞舞.
冬天,爬山虎的叶子枯了,上面落着白白雪花,像一个大冰花。爬山虎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天天的看着我们长大,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