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朴素大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本校难以达到的境界,要么一放就无法收拢,要么小心翼翼地固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做到五种感官的协调配合,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我们的新课改需要这样的课堂气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实,因此说整节课师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郭冬临在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这个小品表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一些故事,看似平常,但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深刻的,小品中的郭子在领导、同事、朋友面前吹牛,自称很有能力,能买到火车卧铺票,于是,人们纷纷找他来买票,其实那都是他排队排来的,甚至有一次排队买票,偏偏到他这票已经卖光;不得已只得花钱买了两张高价票,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他自己的解释是:“咱不能让人说咱无能!”
折腾了一番之后,他在老婆的教育下终于醒悟,那就是“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谁也不会瞧不起咱们”,可是他明白过来之后又去排队买票了,因为他在他的朋友老牛面前夸了海口,说买了两张卧铺票,正巧他的朋友身边又多了三个人要出差,所以他还得继续他“打肿脸充胖子”的艰苦历程。
小品到这就结束了,但它给我们的思考却还在继续,“有事您说话”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折射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就是“面子”心态,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在做着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在旁人看来本来可以不用那样做的事情,但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所有的回答是:“不这样做面子上过不去!”一句话把中国人的这种心态表露无疑。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面子”本来算不得什么事,但一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还得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面子就丢尽了,我们平时老听说“颜面扫地”这个词,其实就是这种不良心态的一个体现,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戴着一个假面具,除了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把这个假面具摘掉以外,在家庭以外我们都得戴着它,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脆弱的表现。
小品中的“郭子”只是位剧情中的虚构人物,但其生活原形却遍及天涯海角,换句话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这种好面子的人存在;也许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苦衷,但是殊不知这样做只能令你身心俱疲,与其戴着面具做人,还不如摘掉面具,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那样我们心灵的天空将是一片风和日丽,我们也会轻松过好每一天。
我们靠着“面子”也许会得到一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比如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豪迈,但我们要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它不过是一个美丽而虚幻的彩虹,或者是色彩斑澜的肥皂泡,当一切结束之后,我们又会陷入孤独、甚至是自责当中,甚至还会扪心自问:“我这是为了什么呀!”小品中的郭子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管是生活中的我们还是小品中的'郭子,如果我们在发出这样的感叹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简言之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那么,我们戴在头上的这个假面具将会彻底被摘掉。
还是那句话,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得明白自己姓啥,叫啥,算老几,一天吃几碗干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都读过朱军的《时刻准备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自我膨胀,当然也不要刻意去伪装自己,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我们只要开心过好每一天,快乐生活,努力工作,以一个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足够了。
我看不起妄自尊大,但我也不赞成妄自菲薄,更不赞成打肿脸充胖子,自尊者人必尊之,自贱者人必贱之;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将会证明一切,到那时我们将会得到真正的尊重。
安徽有一家服装场,一次,一家医院定做500套工作服,交货的日期到了,医院催个不停。就在产品临出厂时,技术人员发现,由于一名来厂实习不久的设计人员的疏忽,这些工作服的上衣少了两只口袋。但技术人员并没有将这一情况报告厂长,就轻易地将这些不合格的服装送到了那家医院。
医院的工作人员后来发现因为上衣缺少两只大口袋,他们的听筒、温度计不知放在什么地方才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后这家医院再也不从这家服转厂订购服装了。现在这家服装厂由子长期不注重质量和信誉,生意已被附近的几家民营服装厂抢光了,濒临***边缘。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倒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领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壹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九、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
记叙文在“尺水”中“兴波”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到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
每每站在窗前,目光总会定格在山脚下的小村庄。参差的树木、错落的房屋和那袅袅的炊烟,像极了我那隔山隔水的家。冥冥中,似有“喔喔”的鸡叫声、“汪汪”的犬吠声传来,一股甜蜜的亲情便会慢慢遍及全身。
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愿回家。
并不是嫌家的偏僻和简陋,只是不忍那匆匆的重逢与别离。回家了,老爸黑瘦的脸上露出了欢喜,妈妈的头上又多了几丝白发。妈用粗糙温暖的手拍拍我的头,又摸摸我的脸:“瘦了!”便会有过节时丰盛的饭菜端上漆皮剥落的大饭桌。那熟悉的一切啊,给我满眼的泪水。走时,背起满满的行囊,再望一眼妈妈。妈妈,此后相见又是在梦中。泪向外涌,却使劲睁大眼睛,笑。妈也笑。爸总是送我到车站。匆忙中竟忘记再看老爸一眼,再回首,老爸那灰色的身影已越来越远。啊,我那善良的双亲啊!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啊!
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想回家。
不是不向往家的温暖和安逸,只因不忍接过那放到我手里的一叠叠血汗钱。勤劳能***父母用这些钱,本可以过上像邻家那样殷实富足的好日子啊!
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敢回家。
只因不再手捧奖状,一脸兴奋。我实在不愿意看到父母因我的平庸而黯淡的双眼,虽然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可我会脸红到耳根。
小时侯,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现在啊,亲情是想回家而不能的渴望,是—份深长的牵挂,是心灵永远的归宿。
亲情到底是什么?亲情是一种永远剪不掉的思念,永远抽不去的`牵挂,永远替代不了的关爱,永远忘不了的根。
初二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评我的习作。刚念完一小段,教室里便议论开了:抄的,抄的。但老师没有停,仍声情并茂地宣读我的作文。我知道,老师十分信任我,他相信我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更相信他心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会抄袭别人的作文。而我却辜负了老师的信任。
读完了我的作文,老师以信任的目光望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温和与些许期待。我感别这目光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它希望我能醒悟、自新。于是我猛然站起来,面对所有同学,大声地说:“这篇作文是我抄的,我犯了一个大错误,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说完我如释重负地坐下。“我等的就是这句话,我相信你会承认错误的。”老师带头鼓起掌来,透过朦胧的泪眼,我又看到老师那信任的目光,那是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它将伴我一生,勉励我改过自新并不断进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