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我的老师》是第八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美术学习的第二阶段,课标中造型表现领域第二阶段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愿望。
《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快乐。
与本课联系密切的是第二册教材中的《好看的线条 》,第六册教材中的《画画古树》等,这些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通过想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好看线条好物体。而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老师的头像图片,感受人物头像的特点,在掌握人物头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线条变现老师的头像特点,与前面的课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等方面,绘画的`层次提高了。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线条已经比较熟悉了,自从他们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的就是线条,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线条而已,在通过美术学习,观察,实践,他们认识了线条,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
根据阶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课程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物头像的特点,观察老师的头像特点,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其重点是用线条画出人物头像,掌握头像是一般规律。其难点在于观察并抓住老师的特点,准确画出五官,力争位置准确,人物特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抓住教材的重点,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效,其亮点体现在
一、欣赏导入很巧妙,自然贴切,拉近师生情感,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老师深挖教材内涵。首先出示姚有多先生所作《叶浅予像》,请同学们欣赏,画美,用什么表现?国画线条,并重点解读画中题字和落款:知足常乐为人道,古稀身健拳未老。自强不息立新意,独辟蹊径格益高。为浅于恩师速像,辛未年秋月,有多写。作者与叶浅予什么关系?他们的情感怎样?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课的课题——《我的老师》。
二、加强了三个课堂训练,力图实效。常言:方法要教,能力要训。只有加强课堂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一是加强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美感能力的训练,本课就是感受线条人物造型的美感,通过出示《叶浅予像》和很多线条造型人物头像,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感觉到线条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如此特点鲜明,使学生感受到线条魅力无穷,产生用线条表现,学习用线条造型表现的***。
二是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时出示很多教师的照片,并同时出示老师为教师所作的范画,请同学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的特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出哪张画的是哪位老师,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呢?是通过认真观察,这样的训练没有痕迹,自然而成,效果佳。
三是加强学生表现能力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实战中,教师特意精简了其他环节,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训练时 加强教师的辅导,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普遍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教师示范解决。
三、难点的突破简明实效。本课的难点在于结合教师的头像特点,把教师头像五官位置花准确,教师是通过板演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选一位头像特点明显教师进行示范板演,边讲边板演,过程不宜过快,要直观,步骤要清楚,落笔要准确,线条要流畅生动,尽显教师基本功,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染,重点之处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印象,而且在辅导时重点加以指导,评价作品时也要把五官位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反思的问题。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有些多,头像侧面可以先放一放,侧面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关系到透视问题,本课教师虽然讲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分删去更好。
2、关于五官位置的摆放,是否应特意安排一次训练,我还在犹豫当中,待实践解决。
3、关于学生的评价环节还很欠缺,学生不能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有待于加强评价方面的训练。
重庆“观摩活动”共展示了从小学到高中一共11个城市的13节体育课,水平一1节、水平二4节、水平三2节、水平四3节、水平五3节,水平段分布比较均衡,内容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技巧、游泳、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现代新兴体育等七大类,其中,田径四节,排球两节、体操(技巧2节、舞蹈2节,其它内容各有一节。总的来说,教学内容选择比例恰当,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比例,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较广,基本能够反映出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切合实际。均衡的分布和较广泛的内容,给参加观摩的老师提供了多阶段、多种教学内容的学习机会,使参加观摩的老师能够学有所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