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我们全家去郊游,沿着振兴路一直往东,我们来到了沭河公园的北端。从新建的大桥旁边下到河岸,看到远处的小沙丘,杨柳依依,树影婆娑,像美丽的少女摇曳生姿。那可有我的一份功劳,去年的植树节我和同学们一起来义务植树,其中的一棵柳树就是我亲手种下的。
沿着河岸一路前行,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河面,两岸郁郁葱葱的植被,沭河公园再不是妈妈口中荒凉的景象。看,前面是“长波望月”,它是一座高达8米的巨型雕塑,蜿蜒的沭河水,长波浩瀚如烟,中央一弯新月,形似宝莲船,采用了绿化、广场、雕塑相呼应的手法,将人文、自然、与现代艺术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继续往前走,只见假山怪石林立,松柏花木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诗境,走进了画里。公园的北面有一大片栗子林,游人们常常在这里避暑纳凉,在树下休息、野餐、打牌。秋天的时候,树上挂满了小刺猬一样的毛栗子。每当这时候我站在树下仰望,总是想起那只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想象着剥开一层层的栗子皮,露出鲜嫩的果肉,咬到嘴里甜滋滋的味道让人无限回味。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鲤鱼跳龙门的橡皮坝、钟楼,还有篮球场、门球玚、游乐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等等供游人休闲健身的设施。我最喜欢在岸边的沙滩上玩耍,挽起裤管光着脚走着,细细柔软地沙粒被阳光晒得热乎乎地,硌着脚掌麻麻地酸酸地,舒服极了。还可以在浅水边捉小鱼、捡田螺、拾贝壳、打水漂,这可是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享受不到的乐趣。
及至公园南端,写着游人止步的标识,原来前方正在施工,河面上架起了高高的桥墩,应该是准备建一座新的高架桥。等到明年再来看时,沭河一定会更加漂亮。美丽的家乡,中国梦,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日新月异,更加美好,美丽中国幸福起航。
星期天的早晨起来,外面小雨淅沥。春天来了,我们拿着小花伞去公园寻找春天。
小雨中人民公园的大门更显气派。水磨石的台阶像一面镜子。倒映出大理石的门柱。门柱上镶金的“人民公园”四个大字,非常醒目,使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我们跨进大门,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来到假山下。
人民公园的假山不大,但很奇。你看那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像一头雄师,昂首啸天;有的像一只羔羊,温顺可爱;有的仿佛天然的.石墩,供游人休憩;有的又似一柄匕首直插苍天。怪石中又隐约夹着一条小路,曲折地通向山顶。绕过缓坡又可见石缝中的树木。这时蹬上一块怪石,伸手抚摸树枝,只感到入手处的柔软而坚韧。啊,春的消息挂上了树梢!
顺着山脊的另一条小路,我们走下了山坡。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桃林。远远望着,朦胧的雾气中桃枝已经泛红。我快步走进林中。啊,春的足迹已踏进了这片桃林。枝头上嫩嫩的芽儿似刚出生的孩子。露出一只只小脑袋观察春天,在这群“小宝宝”的带动下,桃枝在冬天呈现的黑褐色渐退,像复杂的姑娘般泛起了红潮。
我们在山上,在林中找到了春天,于是又去水上寻找。
人工湖畔,碧波荡漾,垂柳掩映。有些柔嫩的柳条还婆娑着伸入了水中。像顽皮的小姑娘的手臂,不时的撩起几点小水滴送到游人的脖颈里。
如此美景自然不能缺少游船。这不正有几只小舟漂了过来。大家争相跳上甲板,轻轻摇动桨儿,推开波浪,于是我们便置身于绿水中了。这时不知谁哼 起了一首优美的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接着又一个人跟着唱了起来“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不知什么时候小雨已经停了。我们又兴高采烈地游览了动物区。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我们不得不在欢声笑语中整队回家了。虽然这次春游到此结束了,可是这次春游留给我们将是此生不忘的春天美景。
我爱春天,更爱这春色中的故乡!
我的家乡无锡,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地方,大家一定知道在我们无锡有许多特产,其中有人称太湖“三白”的白鱼、白虾、银鱼。这太湖“三白”所生活的水域,正是鼎鼎大名的太湖: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优美的水质,哺育着太湖岸边的人民。
春天,阳光明媚,一阵阵清风吹来,湖面上泛起了片片涟漪,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有一条条小鱼,有的在悠闲自得的嬉戏玩耍;有的张着那好奇的大眼睛望着外面那美丽的景色;有的听着划船人优美而又动听的曲子,都被陶醉了。
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知了在树上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这时,到太湖边去走走,散散步是你的最佳选择,一阵阵清凉的风迎面吹来,使人感到心情舒畅,不在受夏天地折磨,再吃一支棒冰,那真是绝妙的享受。
到了“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秋天,在硕大的太湖旁的一棵棵桂花树都开花了,你划着小船闻到从岸边飘来的淡淡的清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好似来到了人间仙境神奇无比。这时,也是我们太湖“三白”的出产期,我们又可以大饱口福了。
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在太湖旁点燃一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烧烤食物,一边狂歌劲舞真是其乐融融,感受到了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温暖。
无锡真不愧被称谓“鱼米之乡”,太湖更是名不虚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