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散落在地上的鞭炮灰,让我想起了那天游神赛会一片热闹的场景……
那天早晨,天气虽然不太好,但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兴致。突然,一声“老爷来了”!使人群沸腾。有的掏出手机,想用手机记录这一时刻;有的争先恐后地进入祠堂,想要祭拜神灵;还有的端出了盘子,准备犒劳一下搭轿的人们。“噼噼啪啪”的鞭炮响了,“老爷”也在鞭炮声中露个脸,这些“老爷”的神像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晚上,锣鼓队伴随着满天绚丽多彩的烟花和“噼噼啪啪”的鞭炮,走到一家家的面前,敲打着锣鼓,“咚咚”,“叭叭”,“咚咚”,“叭叭”。这些乐器似乎在说∶“这些天你们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看着鞭炮灰,回味白天的游神赛会,我甜甜地笑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我们的村子里,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九的游神会了,一点也不亚于春节呢!
每年的正月十九一大清早,游神队伍就出发了,走遍村子的每条主干道,把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所到之处,鞭炮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记得每年的那天一早,吃完早饭我就先在家里放起了音乐,营造出更喜庆的气氛来,在家里边听歌边等着游神队伍的到来。等着,盼着,终于听到外面有人在喊:“游神队伍朝这来了!”我连忙招呼着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看热闹喽!一出去,只听到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那冒出的阵阵浓烟让我望而却步,被呛得只得暂时停住脚步,翘首以待了。
好不容易鞭炮声渐渐小了下来,耳边传来了几声马头锣声,来了,来了,我往前跑出,敏捷地朝人群里钻,占了个好位置,只见一对人马浩浩荡荡而来,领头的是马头锣,后面是打扮得俏丽可人的小花童,紧跟其后的是表演方阵,有锦标队,各式各样的锦缎上绣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象征着好兆头的字样;有舞狮,有潮剧,有西乐,有富有潮汕特色的威风大锣鼓……精彩的表演看得大家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落。大家期待已久的重头戏——神明像出现了,有的急忙上前进香,有的双手合十朝着神像拜了起来,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祈求幸福、平安……
大约过了几十分钟,整个游神队伍才从我们眼前走过,热闹的人群也渐渐散开,但热闹、欢乐、祥和、美好祝愿却久久留了下来。
一、个人姓氏中的“字”或“号”是他人尊称姓名人的,如用于自称则是唐突和失于礼节的。在戏中蒋中正自称“介石”,张学良自称“汉卿”,戴笠自称“雨浓”,这是不妥的,正如自己的父母可称“家父”、“家母”,如果他人也随之如此称呼就贻笑大方了。
二、唐人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已预测出日军侵华、西安事变时间以及张学良以后的命运。编导杜撰这个牵强附会的情节实际上削弱了主题力度和深度,不知编导是出于宿命论、娱乐论还是真想八卦一番?《推背图》原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三、蒋介石官邸中居然高悬着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作品,这是道具师和编导对“舒体”失于了解所误。众所周知,舒体是首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先生创立,舒体初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收录到国家标准电脑字库。
四、杨虎城义女与日本侨民谈恋爱一场戏实与剧情无关且过于冗杂,编导貌似想说明“日本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性区别,但在剧情安排上已是狗尾续貂,鸡肋般无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