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我的家乡大尖山位于云南省墨江县的北部。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春天,大尖山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的花儿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展开美丽的笑脸。高的是樱花,矮的是杜鹃,有红的,白的,粉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把五彩斑斓的花伞。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凉凉的,叮咚叮咚的唱着歌儿,欢快地奔向山底的他郎河。
夏天,大尖山成了树的世界。各种雨林乔木尽情伸展着郁郁葱葱的枝叶,整个山林充满着清新的气息。一阵太阳雨过后,山谷上露出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那么美丽,那么令人激动。走进山林,鲜美娇嫩的野生菌和木耳随处可见。犹如一个个调皮的精灵,给走进大尖山的游人带来不少惊喜。
秋天,大尖山物产繁多。山顶的普洱松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黄叶纷纷落下来,铺满了山坡。秋风呼呼的刮过树梢,只有山脚的千年古藤
仍然顽强的跨过小溪,在秋风中摇来摆去。山底的田野上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酸甜多汁的三丫果,甜得掉牙的野柿子,不知名的野果子。还有防风、龙胆草等药材。这时的大尖山,简直是一座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宝库。
冬天,大尖山是一座安静的高山。早晨,山脚的草地上,晶莹的露珠在叶间闪烁,茫茫的雾海笼罩着整个大尖山,直到太阳升起来,浓浓的雾才散开了。山顶偶尔飘过一阵雪,雪花在北风中飞舞。这时候的大尖山万籁寂静,空无一人。
大尖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我爱家乡的大尖山。
我住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的后乾村里,这里虽然很普通,但我爱我的家乡,爱它的平淡,爱它的朴素,等爱它那默默无闻的美。
春天时。家乡中蔚蓝的天空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是田野的绿,我描述不出当时的美景,因为它太美了,没有任何词句能配的上它。但我知道,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不停赞叹,当然也会有所遗憾,遗憾它不会永远停留在难一刻。但是别担心,春天去了,当然是夏天来临了,家乡的夏天,也非常的美。
夏天自然是菏花开得最艳了,那满塘碧绿的菏叶中衬托着粉红的菏花。实在是百分壮观的景象,看来菏花是不愧有水中仙自之称的啊!蝉的声音十分动听,如水般清澈圣洁,还能陶冶人情。这不是美吗
秋天时,果树上的果实不计其数,叔叔阿姨们把一些水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吸引了许多买家,因此,市场上人山人海,成为热闹之一,小贩的吆喝声就是热闹之二了这是秋天市场上的美。
这里。冬天并没有下雪,但我们总是自制冰块糕来玩,大家你砸我,我砸他,好不热闹。我们总会去摘梅花,因为它太美了。如雪般的白。让人会情不自禁的摘下一朵,闻一闻,沁人心脾。因此,梅花便成了我们村的美景之一了。
怎么样,不错吧!可能你会认为这跟别的地方不是一样吗或许是吧!但我却认为没有什么地方的景物能与我家乡的景物相提并论。
清明节的前一天,妈妈带着我回了一趟老家,走在环乡的公路上,汽车向前行驶着,公路两旁的小树却往后跑着一闪而过……
妈妈把车停下来,绿油油的草地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小花,有的我知道叫什么名字。有的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妈妈教我认识了紫菜花,还有蒲公英花,还认识了小蒜苗,这可是天然的,妈妈告诉我:“它的营养价值可高了。”我和妈妈就挖了些。
回家的路上我看了麦田,麦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就跟风景画里的麦苗一模一样。在往前走,看见了一块油菜田,妈妈把车停下来,让我仔细观察油菜的花和叶子,我拿着放大镜,就像一个大侦探一样,仔细观察着油菜的叶子,油菜的叶子长得太奇怪了,我在想像什么呢?忽然,想起来了,这不就像《西游记》里的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吗?这简直就是真的芭蕉扇。然后观察油菜的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比向日葵还美。我看到蝴蝶在油菜花上翩翩起舞,我要是其中的一只,那该多好啊!
我们开车继续往前走,透过车窗,远方一排排茂密的松林,隐隐约约能看到浓林密处一座座山野别墅,偶尔有轿车出来驶向蜿蜒曲折的乡间公路;通往曲梁水库风景区。远远望去,阳光照射在水库清澈的水面上,湖水变得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座银色大桥横贯南北出现在湖面上方,这是郑州通往绕山的高速公路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成了这里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家乡的风景太美了,我爱我的家乡……
陶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陶诗风格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自然、平淡。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陶诗展现的是淳厚澄澈的心灵,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述怀都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因而陶诗又是淳厚有味、真实可感的。
陶诗所以真实,在于他的生活有真实的可表现的内容。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开始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接着是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不断体验这些矛盾,认识和揭示这些矛盾,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诗人以真率的态度,将自己真挚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创作上,感情是最关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感情的渗透,便会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在陶渊明的笔下,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陶诗所以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手段。而这吐出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于挑选最恰当的字表达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韵味无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见”字就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情态完全展示于读者面前。又如“中夏贮清荫”之“贮”字,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陶诗没有华丽或艰涩的词句,所有的语言都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做到了语言的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由于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所以陶诗抒情形象活现,情调气势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于自然,具体到诗歌创作,强调的是情感的原生性、原发性。陶诗抒写情感的手法很有特点。他善于用散漫的笔法勾勒出几幅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经营出一个宁静和美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中渗透出来。《归园田居》、《移居》、《读山海经》第一首都是很好的例子。诗人善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他的笔下,傲雪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陶诗在语言上擅长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平淡无奇而极有韵致的画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陶诗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表里俱澄澈”的纯净透明之美。陶诗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平淡是一种境界,陶诗不雕章琢句,精细的描绘事物本身。陶诗往往表面平淡,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陶渊明还善于以冲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感情。他的诗,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
意境单纯而丰富,语言朴素而明净,是陶诗的面貌呈现。“不杂”、“不繁”,使陶诗绝去尘滓,出神入化。最终达到心灵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统一。平淡的美学之境与现实的人生之境紧密相联,陶渊明阅尽沧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在人生归于自然、归于本真的同时,诗歌也归于平淡。
需要指出的是,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实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如果没有真实为前提,自然与平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陶渊明的笔下,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加以表现,呈现出如此的新鲜和活力,由此为后人辟开一片开阔自如、情味独特的新天地。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并且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仅此两点,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就已经不朽了。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我作为北仑小记者团中的一员,今天要沿着大海线,一探家乡的美景。顺着大海线,车向南开,第一站:嘉溪村。嘉溪庙前的那棵香樟树枝叶繁茂,有嫩叶,也有老叶,它们一片叠着一片,看起来连阳光也透不过来。
走近了,发现大樟树不仅枝繁叶茂而且很粗壮,大约两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再看看它的年龄已有400年了,传说它还是戚继光将军亲手种的呢!参观完嘉溪村,我又乘上大巴,穿过一座座山,来到龙角山下。为什么叫龙角山呢?我抬头仰望,发现龙角山很像一根断了的龙角,所以叫龙角山。龙角山上,郁郁葱葱的大树布满了整座山,这时候,我眼中只有无边无际的绿了。那绿,绿得耀眼,像涂了层植物油似的。
老师告诉我们,传说龙王的一个儿子——九太子在与蟒蛇决战中断了一根龙角,这座山就是那根龙角的化身。沿着山路,往南走,清脆的“哗哗”声传入耳中,我顺着声音寻找,在我的左边,一条被树木掩映的、若隐若现的小溪就是盘龙溪!它在“叮咚”作响,欢奏着一支大自然的乐曲。我们听着“叮咚”声,看着清澈见底的小溪,来到一条小径,这条路上满是松软的泥土。正当我找寻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月亮湾现身了。月亮湾真蓝啊,就像一匹碧蓝色的绸缎,像一块晶莹的蓝宝石,也像一个弯弯的月牙。月亮湾水美,是抒情的最好地点。
对着月亮湾说出:“我爱某某!”也许会实现哦。这就是北仑——我家乡的风景。我爱我的家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