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间很乱,可是我的房间很美,只可以用这个美字形容。
我的房间是公主的睡房,是图书馆,是游戏的天堂,是我的美丽天堂,我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美丽星空,这里的确很美,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闹钟少女,她的声音十分优雅,我还有一个小小舞台呢,这就是我的柔软的轻轻的小床…
你想来我的`房间做客吗?如果想,我会欢迎你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杭州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诗句。三年级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就被老师描绘的杭州西湖美景所吸引。我想,什么时候我能真的到杭州的杭州西湖游览呢?
愿望在今年暑假实现了!爸爸带着我和妹妹,还有两个哥哥,大家在7月坐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
大家去的第一站就是杭州西湖。杭州西湖的水很平静,让炎热的夏天变得清凉起来。湖边垂柳随风摇摆,草坪茵茵,连湖边的路上都有非常精美的石刻呢!
雷峰塔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是经过重建的。它立在山脚下,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新建的雷峰塔是砖身带着飞檐,飞檐上挂着铃铛,风儿吹过,铃铛便会叮当响起。新建的雷峰塔安有电梯,这恐怕连传说中被压在塔下的白娘子也没想到吧。登上雷峰塔,杭州西湖山水和远处的城市尽在眼中,戴上望远镜,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对岸的音乐喷泉。
杭州西湖还有一景叫“断桥残雪”,也与白娘子和许仙有关。传说这是他们相会之桥,古时桥上有门,下雪的时候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为“断桥”。
杭州西湖的苏堤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建的,他那时很重视杭州西湖的整治。大家去雷峰塔就是沿着苏堤去的。苏堤穿过杭州西湖,堤边种着高大的香樟树。湖边还不时种有大片大片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杭州西湖还有白堤、三潭印月等美景。现在使用的纸质的一元人民币上就是“三潭印月”的景色呢!
杭州西湖是杭州重要的景色,难怪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呢!
雪,一个既美丽又奇妙的东西,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它们。
去年寒假,我就在湖北武汉迎来了第一场雪。
下雪前,天空一片铅色,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雪就无声无息地降临了人间,就像是天上的仙女撒下的花瓣,洁白无瑕!渐渐地,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那情景真是美不胜收!
雪花大部分是像五角星一样的形状,还有一些像星枝状,小珍珠状的……它们一般从天上慢慢飘落下来的,但有些是横飞过来的,这时候张开嘴一尝,嘿!说它像糖却不甜,如盐却不咸!它们只管下呀下呀,给房子穿上了“白棉衣”,给干枯的大树缀上了“白梨花”,给大地铺上了“白地毯”……整个武汉一片诗情画意,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仙境当中!
融雪的时候,天气出奇的冷,在冬日的阳光下,雪化做了不舍离去的泪水,它们是多么的舍不得这大地。
雪,它把欢乐和圣洁播撒人间,自己却融化了,我们也要学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造福于为类。
在我们村的东边有一个健身广场,健身广场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小池塘。
小池塘圆圆的,池边砌着一圈雪白的瓷砖。池水清清的,平静的像一面大镜子。池中间有两座青黑色的假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像一对亲热的母女,站在那儿看风景呢?
水面上,长满了莲花,莲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圆盘,一片挨着一片。一朵朵开放的莲花开在绿叶中,有的花瓣全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个花骨朵。那盛开的莲花,像小朋友张开的笑脸,美丽极了!一条条小鱼在池塘里吐泡泡。有几只小蝌蚪在水里捉迷藏,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小池塘多美呀!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池塘。
8月7日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早饭,就从密山乘车到兴凯湖游玩。
因为正好是周日,所以那里的人比较多。快到兴凯湖时,一阵阵凉爽的风扑面而来。到了湖边,我就站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感到心旷神怡。兴凯湖面积有4380平方公里,一望无际,波涛滚滚。听着人们叽叽喳喳的谈话声,风儿呼呼地在耳边吹着,我觉得仿佛是回到了青岛的海边一样。我急忙脱了鞋,光着脚踩在细细的沙子上,浪花拍打着我的脚面,真舒服啊!我想:这水是咸的还是淡的呢?于是我用手捧起一点水,用舌尖舔了舔,原来这水是淡的呀!可是这兴凯湖看起来和大海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岸边少了礁石而已,真是太神奇了!我看到在兴凯湖里,人们有的游泳,有的坐快艇,还有好多人在沙滩上晒太阳,玩得可真开心呀!
在兴凯湖边的一块石碑上,我读到了一段资料:兴凯湖在我国唐代称湄沱湖,金元时期称北琴海,清朝时期改称为兴凯湖。1860年,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与沙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将兴凯湖大部分水域割让给了沙俄,兴凯湖由此也成为了中俄界湖。
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我感到清政府实在是太软弱无能了,竟然把美丽的兴凯湖割让给了俄国三分之二!看来只有国家强大,在世界上才能不被欺负!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讲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现在我们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大了,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更要奋发努力,自强不息,让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富强、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