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你我初次相遇,春暖花开,一如你明媚的笑。春日的阳光总是暖暖的,花开满树,一朵一朵,簇拥出一座座繁华。无数人从花下走过,惊艳了春光。良辰美景,却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猝不及防,你的母亲被告知癌症晚期,你请假回家照看病重的母亲,一夜长大的忧伤,一夜长大的你,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匆忙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少年。我知晓你的忧伤,明白你的无奈,却不能为你分担,只好拾一片落叶,折一只纸鹤,跨过万水千山、携去淡淡慰藉。
七月,透蓝的天空,蝉声此起彼伏,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初夏的阳光从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光斑。长发及腰,我盼来所有人的归来,却始终不见你姗姗来迟的背影。我轻叹,笑着摇了摇头,初夏的日光折射在你的眸中泛出丝丝忧伤。那么苍凉,那么彷徨,该如何道一声,相安。
十月,天空淡淡的,不见一丝云,断墙下的野蔷薇也不再妖娆,梧桐叶黄了又黄,落了一地苍凉。你一个人玩球,在傍晚的球场,翻转运投,乐在其中。我路过球场边的梧桐,为你驻足,大声叫着你的名字,你停下手中的篮球,问我,有意思吗?我笑着解释道,好有意思,我和别人打赌猜打球的是不是你。你笑着投进一个三分球。
十二月,天空的第一枚雪花落在眉心。我立在你的身旁,你温厚的手掌第一次抚上我乌黑的发丝,你轻叹,我不语,这是你给我最后的温柔。道上一声再见,太平静。你像一首仓皇而至的老歌,唱响在剧终人散时。留给我的回忆,满满的都是酸涩,香醇……
流连四季,每一季都是不容错过的风景。
岁月之路,有时我们只顾一程低首向前,错过沿途风景。可是,世界美如斯,我还是更喜欢偶尔放慢脚步,走走停停,用心贮藏那些不该错过的风景。
父母偕我外出游玩,此时天气骤冷,零星的雪花悄然而下。我把头靠在车窗上,通过额头冰冷的触感体味到了车外的天寒地冻。
车窗的玻璃不知何时结了一层水雾,我用手指描绘着青松的轮廓。一对骑摩托车的夫妇猝不及防地然闯进我的画框:骑车的男人脸庞黝黑此时被寒风吹得通红,身上破旧的夹袄看起来根本抵挡不住劲风的侵入;坐在后座的女人上身着略显单薄的黑色外套,她不时地用手撩开被风吹得打在眼睛上的头发。女人脖子上的红色围巾就像跳跃着的红色火炬,让人眼前一亮。男人不时回头对着女人说着什么,竟然不顾寒冷在风中咧着嘴笑了:他的车骑得更快,已经追上我们的车,正好和我们并行。
这应该是一对农村夫妇吧,快到年下,许是出去置办什么东西,我静静地想着。蓦地一抬眼,我看到了车外十分暖心的一幕:女人解下红色围巾正在给她丈夫围上。风很大,车很快,围巾被扯得高高扬起,但是女人还是细心地为爱人围好,在脖子后面系了一个结。我看着女人光秃秃的脖子,似乎感受了她的寒冷,不禁缩了缩自己的脖子。
看着他们的容貌,大概是要比我的父母大一些,想来他们携手度过的光阴也会比我的父母多一些。岁月让光阴苍老,但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却并未逝去,相反,它就像那条红色的围巾,越显夺目。
我拍了拍前座的妈妈,把我画框中的风景分享给她。妈妈看了看车外,微微一笑,又转头看向旁边正在开车的爸爸,默不作声。我心中浅笑:是啊,我忘记了,这对于父母是一幅再平常不过的画面,他们也已走过漫长的时光,也经历过冷月寒风,对于“与子偕老”的温情,理解得要比我更为深刻,看得也更为平淡。
车开得快了,我们也与那对夫妇错开距离。我趴在后座,通过车后的玻璃再次远望他们,恍惚间好像觅得男人眼底的氤氲和女人脸上的温暖……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沾染你的气息……”车内单曲循环这首老歌,那条红色的围巾也在歌声里舞动,定格在我的画框中。
伫足,回望,那不该错过的风景。
那年,五一假期,我和几个伙伴兴致勃勃地相约去爬泰山。为了观赏第二天的日出,我们决定半夜出发。
九点左右,背上行囊,全副武装,向山顶出发。巍峨壮丽的泰山,在朦胧月光的衬托下,显出一片连绵起伏的黑影。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仰望山顶,遥不可及,我心中不免发怵:如此高峻的泰山,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山顶?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鼓足勇气,与伙伴们一起向山顶“进军”。
耳畔,传来了“呼呼”的风声。我们几个人起初还是有说有笑,不久,就感觉体力不支,大家定好目的地——山顶,便开始分散前进。
一路上,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用手电筒照照这儿,照照哪儿,读读石碑上的刻字,听听山间的清泉的吟唱。本以为会一直这么舒适惬意的爬,却不料事与愿违。半夜里,山上的冷风瑟瑟地刮,月亮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饥寒,劳累,困乏,一起向我袭来,我开始抱怨这此痛苦的旅行,一步十停。我口渴若烧,挥汗如雨,甚至有那么一刻,我多么想坐在路边号啕大哭!身心疲惫的我,低垂着脑袋,机械麻木地挪着步子,也不知过了多久,爬到了山的五分之四处。其他伙伴也陆陆续续赶到,一个个都喘着粗气,谁也没提继续向上爬。我们的目的地就变成了山腰。
在山上,我们几个人像小鸡一样,冷得缩成一团,打盹的打盹,吃东西的吃东西,一次以山顶为目标的旅行,就这样在半山腰落下了帷幕。山顶的风光,壮丽的日出,奇谲的云海,就这样在众人的疲惫与抱怨中,错过了。
下山时,我们不语,一路沉默。听着路人有说有笑地谈着山顶日出的壮阔,我后悔不已:因为我们的懦弱退却,因为我们的半途而废,我们错过了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机会,我们错失了感受“五岳独尊”的机会,错过了去观赏喷薄而出的日出,变幻无穷的云海……“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一切本不该错过呀!
回想起那次的经历,我若有所悟。错过了自然的风景,还可以重新游过,那人生的风景呢?一路走过,让我们与坚强勇敢为伴,与积极进取为友,挥洒青春的激情,且行且珍惜,不让自己错过人生美丽的风景。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校门口的梧桐树下,每天都会有一个老头伴着落下的枯叶,推着三轮车,向我们散出香味。
天气已经转凉了,梧桐树那生气盎然的样子已经隐隐退去了,一枝枝枯黄的叶子从绿色中探出来,这些叶子是摇摇欲坠的,一但有风吹过,就会有些许黄叶飞起来,像是以篝火里飞出的火星。而梧桐叶的干枯、弯曲的五个角总是能够在地面上发出嚓嚓的声响。有时,当这些干枯的叶子被行人踩到,发出的声响甚至可以盖过那个老头在煎鸡蛋饼时蛋液流下来被炙烤的声音。
每当我饥饿地走出校门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向那个角落一瞥。那个老头的生意算不上火热,客流量不多,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他的皮肤常年在太阳下被炙烤得很黑,像是敷上了一层油皮纸,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站在热烘烘的炉子旁,即便是天气有点冷,还是会让人大汗淋漓。我每次看见他时,他的衣服早已被浸得很沉重,连他用来擦汁的毛巾,都被污水浸得很黑,第一次看见他时,已经是秋天了,后来印象中,他总是站在落叶下的,每次看见他时,总能看到生活沉重的压力。
日复一日的,我从校门口走过,他也日复一日地站在校门口,脱落的白色树皮,凋零的黄叶,还有老头用忙碌换来的可怜的生意,我心中总会生发出一种凄凉的感觉。
每当我看到他有生意时,大抵是无限的欣慰,黄叶纷纷地落下,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这道风景。
时光匆匆,人生如同一场未知的旅行,一路上你总会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有时却因为走得太快,便会错过那“珍奇的风景”,正如那些小细节般,被遗漏。
人间真情,是这最好的象征。大约9岁时,父母总是带我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去玩,可我却总是不领他们的情,嚷着好麻烦。记得有次去看夏霖·九天银瀑,景区内绿树成荫,美丽的瀑布在这里尽情展现它的`美。
父母拉着我这儿走走,那儿停停,在一道异常奇特的瀑布前我们停下脚步,我脱下鞋子走进水里,清凉的触感及这里凉爽的温度让我不再炎热。可我毕竟调皮,把父母连拖带拽拉进了水里,可这时的我却没有注意到妈妈受伤了,只顾玩,妈妈强忍着疼痛,陪我在水里开心玩耍,等到上岸时,妈妈也装作没事,微笑着让阿姨为我们拍张全家福,照片上的我们笑得很开心,很快乐。此时我突然发现妈受伤了,而她只是说没事。我才明白过来:父母的微笑,是我不该错过的风景。那一笑,令世间万物都自愧不如。
渐渐地我长大了,但在11岁那年,我却再次错过了一个风景。那天作业比较多,我一吃完饭就匆匆回到书房写作业。我奋笔疾书着,丝毫没有关注父母。这时,父亲给我送来一碗汤,让我喝完增加体力,我很快喝完便继续做作业,把父亲一切对我的好都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却没有发现,这碗汤父亲也可以不给我。待我作业做完,我静静思考回想时,突然想起来那碗汤。这哪是汤啊?这里装的是父亲的爱啊!我想,当时父亲的样子一定很好看,可我却没有看到,这真是我不该啊!
直到现在,我都已经是14岁的人了,我才发现人生中那些不该错过的“风景”,虽然有点晚,但是这会令我从此开始,去关注生活中的那些风景,让我不再粗心大意,错过那些不该错过的风景。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去观察人生中那些美丽的景色,而不是迅速地走。
风景,如一幅多彩的图画,让人陶醉;风景,如一本好看的书,使人入迷;风景,如一杯香甜的美酒,令人品味……风景,一生中我们会见到许多,然而却总在这么多风景中,忽略亲情这份最美的风景。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别再错过不该错过的风景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