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又是雨。这几天阴雨绵绵的,屋内的潮气不免让人心生烦躁。我面对着眼前发出刺眼白光的电脑显示屏,在有些昏暗的室内,为作文伤脑筋。
哒哒哒。我的手指在桌子上律动,妄图能有一件事情蹦入脑海,成为我写作的题材。然而这敲打只能更添我心中的烦躁。
窗外汽车驶过湿滑的地面,发出摩擦的声音。那声音仿佛带着湿气,钻进屋里面。汽车由远至近,那声音也从遥远逐渐逼近,就像在耳边环绕,能感觉到汽车正在靠近。随着汽车再次的远去,那潮湿的声音也就慢慢的轻了,远了,最终消失了。一切又归为平静。不一会儿,又有一波车辆来了,那声音又再次由远至近,由近至远。没等一辆车开过,后面有有几辆车争先恐后的驶来,那声音就如潮涌起一般,一波接着一波,愈来愈响,愈加猛烈,但不过一会儿又归于平静,以待下一波的到来。
静静地听。当那声音完全归于平静时,感觉我的心也像是经过波澜,重新平静下来。一次次的平静过后,我的烦躁像是被冲刷干净了,情绪也慢慢平复下来。脑海里渐渐浮出了许多事情,一条行文的线索渐渐清晰。
待我荧屏上的文字已打满了整个页面,我开始仔细的听那令我放松下来的声音。不同的车发出的声音其实是不一样的。看那辆minicooper,它开过时的声音很轻,像是轻音乐的伴奏一般,虽然不引人注意,但是很“清新”。公交车开过,那有些沉重的身躯驶过,不仅伴着它与地面的摩擦之声,地面也有微微的震动,像一声轻轻的闷雷炸响。有些比较性急的公交司机,开得快些,那排气管喷气的声音也就夹杂着踩油门时发动机的轰鸣“唰”地在人们耳边掠过。这些伴奏,让远去时的平静更加宁静。汽车的轮胎沾着水,与地面上残存的水滴相互交融。碰到一个水洼,轮胎边就会炸开一圈水花,水花落地的声音也是很美妙的。
偶尔一声比较响的摩擦声独占鳌头,偶尔是千军万马争相奏鸣。那声音带着湿气,像是一壶清水,慢慢的将我的身心,带入宁静。
其实,仔细的聆听一下窗外,不乏一些净化心灵的声音。声音的美妙不在乎其音量,不在乎其名气,在于它对每一个人不同的心灵震撼。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打开了我求知欲的大门,铺垫我走向未来的道路,更是牵动我心的声音……
小时候,我与我的奶奶坐在门口的小院里,欣赏着美丽的月光。“奶奶,你说这月亮是怎么样的?”我天真地问。“月呀,有圆有缺;人,也是如此,有时候顺利,有时候失败,有时分离,有时团圆。”奶奶不无感触地回答。那时候,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奶奶只是对我说:“你以后就知道了!”
为什么以后就懂了呢?是不是长大了什么都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很快,这稚嫩的思考就淹没在书山题海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字认识得越来越多,书也读得越来越多,卷子也越做越多。这个疑惑,也慢慢潜藏在记忆中。
读书的日子虽然失去了儿时无拘无束的自由,却也增长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低潮时,翻翻唐诗,一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映入眼帘;得意时,看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故事大快人心;疲惫时,翻开书,吟哦一首普希金的《加入生活欺骗了你》,心绪渐渐平静……
前些日子,学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倏忽间想起奶奶曾说过类似的话,想起了我曾经的那个疑惑。现在,我已经可以对当年的我信心十足地解惑了,哪儿有什么自然而然就明白的事?不过是知识丰富了我的阅历,增长了我的见识。
不知不觉中,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牵动着我的求知的心。那沙沙的翻书声音,无疑是最动听最迷人的声音。
推开书房的门,我闻到了熟悉的墨香。我喜欢墨水的香味,更喜欢一张张宣纸散发的清新气息。
小时候,爸爸常会握着我的小手,教我如何将毛笔握好。白色的毛毡铺在桌上,上面盖着一层薄而厚实的宣纸。毛笔蘸上墨汁,在细腻的宣纸上轻盈地划过。我喜欢这种奇妙的感觉,它直入我的心中,击中了我的灵魂。“写字,需要耐心。”爸爸跟我解释,“它能陶冶情操,还能涤荡人们心中的污垢,将烦恼溶进黝黑的墨汁中。你继续写吧,慢慢会有收获的。”
我翻看着一本本各个朝代的字贴,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仿佛进入了墨香中的层层意境。“举头望明月”是李白对故乡明月深深的情感;“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在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灵飞经》以其秀丽舒展的艺术特色为世人所传承,为书法家所钟爱;《黄州寒食诗帖》使我感受到苏轼被贬黄州的惆怅与孤独的心情……与古人穿越时空的交谈,使我的心境变得平静似水墨香悠远缠绵。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人生留下的答卷吧?我品味着古人的一字一句,挥洒着笔墨,汲取着乐趣,让这墨香氤氲心间。
随着年龄增长,课业增多,接触毛笔的时间也少之又少。我已许久没有闻到过那清新墨香,砚台也落下了不少灰尘。
偶得闲暇,我再次翻开那叠宣纸。熟悉的清香扑面而来,上面的宣纸是空白的,下面的纸上填满了我稚嫩的笔迹。那是我情感的倾泻之地。我仍忘不了穿越时空与古人交谈的情感震荡;我仍忘不了完成一幅作品时,那激动万分的情景;我仍忘不了,那悠远缠绵的浓浓墨香。人生就如一张洁白的宣纸,让我尽情挥笔弄墨。书法能陶冶情操,让我心灵愉悦,也教会了我如何在人生的宣纸上写出优秀的作品,那就是坚持和努力。
这浸润我心的墨香,是先辈的传承吧,大概是我对爸爸交上的一份答卷吧,也是为古人留下的答卷,作出的回应吧!
校园中响彻着许多声音,有下课的铃声,悦耳动听;有朗朗的书声,紧张有序;有嬉闹的声音,轻松愉快……而其中最牵动我心的声音,是陶老师批评我们的声音。
开学时,陶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十分温柔的,她个子小小的,看起来好像十分好说话。
可是过了一星期,陶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颠倒了。
早晨是用来早读的,同时也是同学们补作业的大好时机。一些丢三落四、粗心的同学,总会有一些作业落在学校中,于是便在早自修来补作业。
那天,几位同学正在埋头补作业,突然陶老师走了进来,一看见这个情景,眉头瞬间紧皱起来,大声呵斥道:“不是说了早上是用来早读的吗?你们却来补作业,真是太不像话了,还好是我看见了,不然班级又要扣分了,都给我站起来。”
补作业的几个同学缓缓地站了起来,个个红着脸低下头去,不敢抬头。而此时陶老师还是不罢休,继续批评着他们,那声音字字铿锵有力,如同鞭子抽打着同学们,让那几位同学羞愧万分。
陶老师是英语老师,英语自然是靠背的。但我十分讨厌这种烦人的背诵,因为背了很多单词很多句型,发现都没什么作用,考试时还是考阅读理解和那些常用的单词,所以我的听写可谓是红叉漫天飞。
下一节就是体育课了,我迫切地等待着预备铃响起,我好冲下楼去。
突然,只见陶老师“***”进教室,手中拿着一本听写本,气势汹汹地向我走来,我知道我又完蛋了。果然,“啪”的一声,陶老师将听写本拍在我桌上,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不轻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你看看你的听写,你再看看别人的听写,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下节体育课别去了,留下来订正听写。”我表面不在乎,可内心却是万丈狂澜。“唉,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真是白让父母和老师操心了。”这可是陶老师每次批评我们都会说的至理名言。
陶老师的声音不时在我耳畔响起,她在我跌倒时告诉我,“继续努力,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在我退步时鼓励我,“要向人家学习,要懂得用汗水换取进步”;在我骄傲时告诫我,“不能有一点成绩就自满,要更上一层楼”……
那牵动我心的声音里,包含的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满满的期待,浓浓的爱啊。
《老无所依》可以算是去年最好的惊悚片——一个人看完这张碟,看到巴维尔扮演的拖把头***手以一个背影作为姿势走向远方时,我发现自己冷得要命,赶紧去加了件外套。
这个凶手没有服诛的电影,特别地让人惴惴不安。世界的秩序被打乱了,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一种完全隔绝了道德感的“恶”占了上风。它是一种纯粹的恶,有很自足的审美形式(“拖把头”真是神来之笔),还有很强的技术程序,流畅,优美,几近抽象。这样的恶能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人惊恐,让人臣服?甚至还让人欣赏,让人神往?
柯恩兄弟把这种恶表现得很洁净。汽车旅馆中,巴维尔在***那个瑟缩在浴缸一角的胆小鬼时,甚至先拉过浴帘,免得血溅在身上;后来他又***了一个同行,在尸体一侧打电话,血从地毯上流过来,他小心地把脚抬起搁在沙发上;最后,他***了一个女人,一个无辜善良的女人,没有正面的血腥描写,只有一个大全景,构图非常地完整均衡——蓝天下一座小房子,他从屋里走出,站在门廊前,抬起一只脚,看看鞋底,又抬起一只脚,看看鞋底。
如果仅仅如此,那这个黑色电影就黑色得太绝望了,个人(比如作为观众的我)面对这样的恶的时候,油然要生起一种甘败下风的恶劣情绪,不只是“老无所依”式的'感伤,还有一种生存的危机与道德的犹疑——如果“恶”可以强大到这个程度:对于全体来说,成为一种状况,对于个体来说,逃脱与不能逃脱,成为命运的偶然。
这事实上还是一种世界观,是对这个世界的体认与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在电影中,老警察是个饶舌的人,他的形象是个硬汉,但内心已经虚无了。拿走了两百万的小混混倒还有行动力,打算在这个黑吃黑的社会里干一把大的,他倒是不怯懦,就是斗不过。——有没有人能斗得过这个***手呢?当看完这个电影,在惊吓之后再度回想时,我的勇气值慢慢又回升了。最后,还是女人拯救了世界。
这个拖把头的***手有一种遗世独立,高高在上的气质。当他让杂货店的老头猜硬币时,他几乎就是命运的化身,一个黑魔王的使者。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恩人与仇人——唯其如此,他才是抽象的,不可战胜的。但是当小混混的老婆,一个无辜的,无力的,一个受害者,拒绝了猜硬币时,她成了一个坚定的,勇敢的,以个体的肉身向“恶”抗辩的人。她说:“决定我死还是活的,不是命运,是你。”
这个女人比老警察了不起。她把抽象的恶还原成了个体的恶,让巴维尔必须为自己的恶负责。于是转机产生了:第一,他不再不可战胜,第二,一种更复杂,更丰富的善与恶的辩证法产生(看那两个小男孩),取代了恶的一统律,这大体,还可以算是件好事?
盲人是最容易见到上帝的人。——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声音。有撕心裂肺的寻亲的声音;有绝望痛苦的求救声;有动听悦耳的乐曲声;但是,这些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忘记有谁曾经说过,盲人是最容易见到上帝的人。其实仔细想想,说这句话的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很容易从聆听波利切的歌声中得出这种结论。波利切的嗓音,仿佛是从很遥远而又很近的地方飘出来的,很熟悉也很清明,不是炽热,不是寒冷,不是柔情,更不是坚韧和刚毅,而是温暖,散发着一种夕阳中圣殿的光芒。还有安详,那种柔柔的,但这点热气的暖风,可以透了你的毛孔,一直暖到你心坎里去。就像有一双上帝之手,托着你的心在抚慰。这对你的所有思绪都不重要,就这样一直沉浸,沉浸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这种感觉,竟然是一个盲人带来的。这位意大利歌手,在十二岁时就双目失明,在此以后,他一边唱歌,一边攻读学位。直到他三十岁取得法学博士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一辈子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唱歌了,然后他拜帕瓦罗蒂为师,向大师学习发声方法,直到登上歌坛的顶峰。
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波利切选择歌唱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聆听了他的歌声,我丝毫不怀疑他是见过上帝的人,歌声如此安详、笃诚、平和,才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安宁和诚服,才有一种澄明的光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空前的喜悦——不是狂喜,是一种平和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来自外部的,而是从内心中生长出来的。在这种喜悦的力量中,波利切只要歌唱就足够了,满怀深情地歌唱,不需要思考。在歌唱中,波利切就是一台机器,一台由上苍制造的完美的发声机器,而他全部美妙的声音来自于上苍,一个完美的影子世界。
盲人是最容易见到上帝的人,因为他们不会被这个散着虚假光泽的表象世界所迷惑。他们可以一直内省自己,反观自己,见到自己心灵中的光。波利切的动人的歌声时时刻刻烙印在我的心里,他纯朴的歌声,每每忆起,总会牵动我的内心。
灯光微黄,我独坐而苦读;风雨正狂,我独立而慨叹;时光荏苒,我自卑而无奈;大鹏展翅,我自信而激情奋发……
汽车飞快的奔驰着,我的轻盈的心像一缕轻烟,悠悠的飘出了车窗,向着那绿荫缠绕的小河飞去。看着我呆呆的样子,妈妈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才把我从那小河里拎了回来,我说:“我看见了这条河就想起了家乡的小河。”妈妈说:“别想了,到家了,你自己去看看吧!”放下书包,放下一身的疲惫,我向那小河飞奔而去。小河,我回来了。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水杉,仿佛是守卫小河的卫士,保护小河不被尘世的喧闹***扰。再近一点,便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清切而动听,像是一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一曲动听的歌曲,天地万物借被这声音感染,静静地倾听这天籁之音;又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牙牙学语,这声音是最原始的又是最纯洁的,最能牵动人心灵的。再走近,便看见河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嬉戏。拿起一块碎石,用力扔出,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一下,两下……干脆便脱去外衣,跳入水中,来不及觉察水的温度是否合适,只觉得身体陡然清爽,在水中游上三四个来回,洗去身上的灰尘,洗去周身的疲劳,洗去在学校里的一切不愉快。走出小河,躺在那岸边的青草上,任夹杂着水藻味的风吹打胸膛,吹去一身的水。以大地为席,白云为被,伴着朝霞去来,踏着夕阳而归,平日里喧闹的世界和这样的宁静的生活怎么可以比?
如今的人们,听惯了街头的吆喝声,听惯了电视机里各种广告的声音,以及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又有几个人愿意跋山涉水,到这荒山野岭听这低颤沙哑的流水声,品味这样原始而自然的声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作出各种努力,甚至不惜耗费整个青春用来求知、挣钱,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又有几人让自己的心灵在此一驻。愿跳动着的心灵都能有一个自己的避风港,我独爱家乡那小河的流水声,指引我走向灵魂的归隐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