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电影都隐含着它所希望传达的讯息,有珍贵的友谊,温暖的亲情,这次我要分享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狮子王》。
《狮子王》是一部脍炙人口且远近驰名的卡通,描写小狮子辛巴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懵懂无知、误闯土狼穴的它,变成能够管理国家的狮子王。电影从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拉开了序幕,小辛巴诞生了!它在众多忠心好友的陪同下,历经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困的挑战,在历经生、死、责任和生命中的种种考验,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中,体验出生命意义。
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辛巴的朋友—彭彭和丁满,因为他们俩总是在辛巴难过时在一旁为它加油打气。
在这部电影中,我学习到一个人必须担负起自己该负起的责任,不要逃避,不要躲藏,应坦然面对,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太在意,也不用太伤心,已经发生的困难或挫折要积极正面的处理,而不是在一旁掉眼泪,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我喜欢看电影,因为可以让人放松既可以休闲娱乐,又能从中学习,收获满满!
最高级的爱情和最完美的婚姻,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门当户对。
为什么达西先生最后会和伊丽莎白相爱?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同属一个阶级。他们同属有产阶层,差别只是年收入的多寡。班纳特先生有每年20xx英镑收入,但因为家里孩子多,显得有些窘迫。同时,在影片中也可看出来,班纳特先生有个书房,藏书汗牛充栋,可见他们并不是需要每天辛苦劳作,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劳苦大众。
其次,达西和伊丽莎白是同一类人,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班纳特家虽然没钱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但如果某个孩子有慧根,就像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洞察世事,成为一个心底有大智慧的女人。所以,班纳特先生断定,一般人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色的女儿。因为她追求的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婚姻的空壳。
同样,达西先生也是个外表冷漠,内心善良,世事练达的聪明男子。就像伊丽莎白对父亲说的,她和达西是一样的人,都是对信念无比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对方,就不会改变。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完全门当户对的结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美匹配。
杨绛曾经说过,婚姻不能讲门第。但她说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门第限制。钱杨二人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无论物质还是灵魂,都称得上门当户对。
钱杨二人都出身书香门第,都天资过人,都幼承家学,且家资相当。他们可以同在国内读大学,可以一同出国深造。即使归国遇上乱世,收入微薄,因为有各自家庭资助,也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物质和经历的门地相当,使他们的精神气质也高度契合,得以终生琴瑟和鸣。而在事业上,钱杨二人既可以单打独斗,在各自领域傲视群雄,又可夫妻合璧,天下无敌。
和钱杨夫妇相似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林二人同样出身大户,留学海外,在相似的精神追求中相互扶助。即使后来家国遭变,在物质上从极度富有落到贫病交加,也可以一直相互扶持,开创出共同的辉煌事业。
和钱杨、梁林相比,沈从文和张兆和就差了不少。沈出身边地,混迹行伍,当过北漂,依靠自学和不懈努力得以立身。而张则出身书香,家境优渥,未尝经历风雨。不同的背景被沈用情书和执着抹平,最终得到一个“允”字。他们终生以信相通,但他们爱的或许只是写信和读信这件事,而不是信那边的人。
沈从文的一生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但他的“三三”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跟不上他思想前进的步伐。张兆和直到丈夫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他。所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婚前沈从文单方执着的爱情,婚后沈从文艰难孤独的跋涉。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姐们,有一心想嫁入豪门的莉迪亚,最终只得和一个豪赌浮夸的下级军官私奔,而伊丽莎白则提前把自己也打造成了豪门,才会遇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不管在200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下的七夕。
斯蒂芬·卓博斯基导演的《奇迹男孩》,“怪小孩”奥吉的成长故事,充分体现了成长的奇迹,改变的奇迹,触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温馨的结局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的出生是搞笑的`”,《奇迹男孩》主人公奥吉以自嘲式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出身的情况,而27次手术,更加说明出身的不易。电影中奥吉战胜一系列困难、挫折,走出内心的恐惧世界,融入到欢声笑语的学校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被人称为“怪物”的面容散发出自信、勇敢和奇迹,成为大家的好朋友,毕业时比彻奖章就是最好的回馈。
由此我想到了,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不努力学习、不思进取的状态越来越困扰着我们,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认真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自我的发展,走向五彩缤纷的世界,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电影中很多场景诠释了真心和善良,奥吉也因为真心对待每一位小伙伴,处处体现善良,鼓舞大家,最终赢得同学的信任。
真心对待每一个人,传播善良正能量,我相信真心一定会换得真心,爱情亲情如此,生活亦如此!
今天我看了电影《奇迹男孩》,讲述了10岁的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又经历了27次手术,非常不幸。此前一直在家中跟着妈妈自学。小学五年级时,奥吉进入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学校上学,因为天生脸部畸形,小奥吉戴上头盔掩饰自己真实的样子,不寻常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并终日受到嘲笑和排斥。
然而,小奥吉没有被嘲笑和讥讽吓倒,而是勇敢冲破了内心的壁垒,打开了头盔,变得自信坚强。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欢迎。
这一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不要嘲笑别人,这样会让别人非常难受,第二是被人嘲笑时不要气馁,只要拥有坚强的内心,就一定会受人尊敬的。
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阴险狡诈还是待人真诚,是小肚鸡肠还是宽容大方,并不是通过人的外表所能看的出来的,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交往而逐步被人了解的。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书中的主人公达西应该说是那种宽容豁达,很有包容心与同情心的一个人,可在他刚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得不到除彬格莱一家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的喜欢和了解,因为他表面上看上去是那么的“傲慢”,那么的“不通情理”。而韦翰出场时,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明是非通情理的伊丽莎白的喜爱,只因为他是那么的“可怜”,只因为他被达西“弄的那么惨”——没有当成牧师,并为此失去了很多的财产。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辞,他在贬低达西的同时,不自觉中抬高了自己。于是人们便轻信了他的话,于是达西便成了人们的敌人,韦翰便成了人们的朋友,于是他的目的便达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人们的偏见,也是世俗的偏见。而这种偏见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并不是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在韦翰与丽迪雅私奔时,韦翰所有的缺点,他的阴险狡诈,他的不负责任,他的爱慕虚荣便全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而这时达西的豁达,大度也便随着韦翰缺点 的暴露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保护丽迪雅的名誉,达西不顾屈辱几次与韦翰协议,要他和丽迪雅结婚,并为此不但为韦翰还清了债务,而且为他买了一份职务,并给了丽迪雅一千英镑。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事先韦翰曾经是他憎恨的并不屑与之谈话的人。而当这所有的一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半是惊愕,半是欢喜,因为事情的发展是这么的出人意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有一个前提的——钱。有钱人只会与有钱人交往,有钱人是不可能与穷人交往的。同时,有钱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钱首当其冲,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也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同样重要。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因此,结婚就成了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女孩在找寻对象的时候,第一眼看中的便是钱。只有嫁个有钱人生活才会幸福,只有嫁个有钱人才能踏入上流社会。于是嫁个有钱人便成了女人挤入上流社会的跳板。而这种心理不光体现在女性身上,连男性在物色对象的时候也把女方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放在头等位置。有钱人要讲究门当户对,穷人也想通过婚姻来改善地位,象韦翰。就在他与丽迪雅私奔的时候,他仍没有与丽迪雅结婚的打算,他考虑的仍是找个阔女人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然而说丽迪雅愚蠢,说她傻。这是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缩影,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唯钱至尊,惟利是图!
放假的几天过于放松,沈阳也忽然中午最高温度到了20°,美美的逛街八个小时,结果就是“嘚瑟”感冒了,然后就超级难受,我心里一直在呐喊:“我难受,难,N安难,失欧受,我很难受。”跟先生说,我可能快死了,你有什么打算尽管说,他一边着急外出一边说,放心吧,我一定学画画,把你没画完的都画完。我继续说:切!!那么你如何看待“傲慢”?他说:“是《傲慢与偏见》?傲慢,不是谁都可以傲慢的,傲慢必须得有资本。”走了……
然后就是休息,多喝水,看几页书放下一会儿,我很奇怪,为什么看《边城》还有很多书可以一气呵成,而看《傲慢与偏见》明明可以多看几页的,就是不往下看,其实这本书特别好懂特别好消化,故事情节也是老套无任何惊奇,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但是,就是想细细品味,于是一天就看完的书,看了整整四天。
再读此书,忽然就弄懂了一个词,傲慢,我一直以为是有些高傲自大,有些孤傲的\'表现,但网络里查找似乎是本来没什么本事却目空一切的那种,这种解释,我恐怕不能接受,能谈得上“傲慢”是要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像达西先生的女管家那样评价他,出身名门世家,有巨额资产,非常英俊,人格高尚,想不出谁能配得上他。
这本书看着看着你会想起《简爱》,我还会想到《复活》和《泰坦尼克号》,还有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描写那些小姐,还有她们对心仪男士的议论,那个时代真好,女孩子不用上班,16岁家里就着急找对象,每天除了议论身边的男士就是惦记哪家商店里的帽子来新货了。、
我想我得先交代清楚,这里我最喜欢的男士是男四号,也就是各位“小主儿”的爸爸贝内特先生,小说介绍说他是位古怪的人,好挖苦人,贝内特夫人积23年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他聪明、含蓄、幽默、洒脱、尽责。本书中用了大量诙谐幽默的语言,极富喜剧色彩的写作风格,主要是来自于书中大量反讽的运用,尤其是贝内特先生对话中反讽的运用。我最喜欢的是两处,第一是当贝内特太太知道了先生的侄子要继承他的财产说:“如果你死了,柯林斯就会把我和女儿们撵走,怎么办啊?”贝内特先生说:“你不用想那么多,说不定我比你活的还长呢。”(笑死我了)第二处是,小女儿的私奔行为让他大为恼火,他教训着四女儿,不许再去见那些军官,不许跳舞,他说:“假如你今后十年能做个乖孩子,我带你去看阅兵式。”(多实在,你不是喜欢军官吗?爸爸带你去看阅兵式,老鼻子军官了,让你一次看个够!)哈哈,我好喜欢他。
最喜欢的女士是大女儿简。简是家里的老大,骨子里深藏着善良和纯洁,温柔还有耐心。她是现在俗称的“滥好人”。认为天下人都是好人,从不把人往坏处想,她对宾利先生的感情和几个妹妹对待男士的态度截然相反,深藏在心中,即使对自己最好的大妹妹也没有完全表露,她就这样默默地,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我认为这种爱情观是极好的,有道是“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我们千辛万苦得来的爱情才会倍加珍惜,那种像小妹妹轻易的私奔行为,是当时社会也是当下社会所不齿的。所以对待男士,我们需要采取的是“欲擒故纵”的计策,一定行。
好了,我想用过本书中的四段婚姻来说下自己的感受。
这几天又读了一遍傲慢与偏见,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时,可能没有过多的思考,只记得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这次读完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全书看似是写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以及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但仔细思考后发现这种傲慢和偏见应该是人们在当时那个国家、那个时代所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男士自认为是绅士,女士自认为是淑女,他们对于阶级观念尤为重视。我想这本书是带有抨击色彩的,抨击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性的缺点;同时这本书也是带有赞美色彩的,赞美伊丽莎白的独立,有自己的个性,敢于和封建思想斗争,赞美达西先生虽然傲慢冷漠,但可以因为爱改变自己,冲破封建的牢笼。
先说达西,第一次达西与伊丽莎白见面时,达西所表现出的冷漠、傲慢和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伊丽莎白和舞会上所有人对他产生了偏见;到达西发现自己喜欢上伊丽莎白,但想到伊丽莎白的身份地位,家庭关系的复杂和他是多么不匹配,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羞耻感内心所做的斗争,以及因为身份地位阻碍自己的朋友与伊丽莎白姐姐的感情进展;再到他第一次求婚时所说的话,自认为他的求婚可以带给伊丽莎白多么大的荣誉,伊丽莎白会多么的对他感激涕零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的傲慢。但所幸的是经过伊丽莎白拒婚的打击,这位绅士懂得了自我反省,认识到父母从小教育他的身份观念很可能导致自己失去心爱的女子,我想他应该也经过了一番苦苦挣扎,最后不顾自己姨母反对,抛弃了身份的光环,做了很多从前不敢想的事情,比如帮伊丽莎白的妹妹和韦翰征婚(他们是私奔走的,在人们眼中是很丢人的事情,而且韦翰的为人很是虚伪,是曾经的达西所讨厌的人。)
达西说,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再看伊丽莎白,她可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比较独特的女性,机敏聪慧,谈吐不凡,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愿服从家里的安排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柯林斯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以后还会继承伊丽莎白父亲的遗产,最后自己的好闺蜜嫁给了柯林斯),第一次拒绝达西的求婚(在本书中,达西是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个,伊丽莎白的母亲开始对他很有偏见,当然不排除自己高攀不起的嫉妒心态,到后来伊丽莎白宣布要和达西结婚,母亲态度180度转变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当初拒绝的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到后来了解到达西的真实为人,发现他竟然如此善良可爱,爱上他,也说明她是一个敢于直面内心,勇敢的女孩儿。
最后,我想,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人性的缺点其实一直都在,不仅仅是傲慢、偏见,还有贪婪、***、 谎言等等,如何去克服这些缺点,就需要每个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有不断学习的心态,像伊丽莎白一样。相信当我们所有人的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有自己正确的三观,这些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