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二个硕大的字映入了我的脑海,那就是“珍惜”。
我止不住的在思考,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是王道士的愚昧无知?还是那些欧美国家的学者像强盗一样的掠夺;像骗子一样的骗取?都不是,要怪就怪那些政府官员吧,是他们的自私自利和不懂得珍惜把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硬生生的“推”给了别人。
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些官员的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正是在撕开自己民族的伤口吗?只是他们还没意识到而已。,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我虽不知道作者在写这句话的心情是如何,不过一定不会是轻松的吧。“珍惜”这两个字再一次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的确,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历史虽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它又让我真实地接触到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很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民,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农民。当一个农民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
不对,不对!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这位认认真真做错事的农民扛起?他扛得起吗?
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仔细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欢艳丽。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意的粉白中。“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
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住手啊!”
谁知道呢?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说罢,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脑子也一片惨白。
我的家乡是广州。广州有一个闻名全国塔——广州塔。广州塔位于海珠区的珠江河畔,塔身细长,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扭着腰耸立在那似的,因而被美称“小蛮腰”!
清晨,朝阳爬出地平线。高耸入云的广州塔迎来了第一道霞光,这时广州塔若隐若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的,一缕缕金色的阳光遍洒大地。紫气东来,广州又开始了生机勃勃的一天。
登上小蛮腰,美丽繁华的广州尽在眼底。广州塔的北面是广州的母亲河——珠江。珠江蜿蜒盘旋,像天上的一条闪亮银河。一座座跨江大桥五颜六色就像一条条彩虹连接着银河两岸。江上行驶着大大小小的游船,就像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拖着一条条长长的尾巴。远处的白云山郁郁葱葱,它是广州的绿肺,像一条巨龙匍匐在大地上,世世代代保护着广州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如果把眼前的珠江和白云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州城的灯光逐渐亮起。突然,一颗流星从天际滑落点亮了小蛮腰,小蛮腰瞬间变的五光十色、变幻无穷。塔身一会儿深红,一会儿浅黄,一会儿湛蓝……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传上五彩的衣裙。再加上一道道激光有旋律的舞动起来,给广州的天空添上了一层艳丽色彩,美不胜收。
我爱我家乡的小蛮腰,更爱我的家乡——广州!
这天,我们一行人坐上了开往姑嫂塔的车。车在路上缓慢的行驶着,在接近姑嫂塔是的路上也越来越“陡峭”,特别是在一座寺庙旁的那一段路特别的“陡”。车每行驶一段路程。路边就会出现一些建筑物。
终于到了姑嫂塔的上脚下,我们把车停在了山下的停车场。然后我们一行人边开始向姑嫂塔行进。从停车场向上走一小会,便到达了一个看起来像一个小战壕的小水沟边上,我们从上面跨了过去。便开始了像爬山一般的攀登。虽说是有一条上山的路,但我们小孩都喜欢乱蹦乱跳的,理所当然我们姐弟三人就从一旁的“石壁”上向上攀爬。特别是弟弟那活泼好动的样子像一只兴高采烈的小猴子。我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来到了姑嫂塔的脚下,在塔的旁边有高达3米的岩石上刻着姑嫂塔三个大字。看完了石碑,我们来到了塔的门口,开始向塔顶前进。楼梯又窄又黑我和弟弟紧紧的把手拉在一起。到了门口看见光才把手松开。等到了第三层的入口时弟弟怎么也不肯跟我一起走了。直到妈妈来了才走。
我们一行人终于登上了塔顶。放眼望去,四周的景色美不胜收:有蔚蓝色的大海,碧绿的田野,还有那高耸入云的.楼房。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人身在塔里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人有一种美德享受。
当我走下塔来,再回首仰望姑嫂塔,觉得它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多年来是他为迷路的船只指引方向。才让打鱼的人平安归来。还有它那美丽的外表,使多么让人留恋阿!
姑嫂塔!我真的很想永远不不离开你啊!留下来品尝你的庄悦,追忆过去的辉煌。
贯穿本文的是作者余秋雨感情的轨迹。
在悲凉的圆寂塔前,作者吃惊的发现了“王圆禄”的名字。由此,他开始了回忆。从他读过的关于敦煌的史料里,搜索着他的影子。
王道士给作者的印象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索索”的农民。作者心里发凉:中国最灿烂的文化竟然是这样的人把持!继而,我国当代的敦煌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拿着从国外买来的微缩胶卷,叹息着走到放大机前的情景,开始萦绕在作者心里。他开始痛心。
望穿时空,他似乎看到外国冒险家,也是文物贩子斯坦因,和他满载敦煌精华的车队,徐徐走出我们的视线,他感到一阵等同于戈壁溯风的悲凉。
余秋雨不愧是余秋雨,没有指着王道士鼻尖的漫骂,却锋芒毕露地轰击了他的愚昧与无知。尽管有无数条足以让他倾泻愤恨的江河,然而,他内心的'苦痛却不仅仅指向一个农民。大量反语的运用,如呛天呼地,他已经痛不欲生。
全文最富有意味的是,那些靠从“强盗”手里买回的胶卷加紧研究的专家们,在国际敦煌学讨论会上,因日本专家的发言而“默默”着。这是最沉重的一笔。无论别人是赞誉还是安慰,历史都无法改写。他仰天长叹。
这篇文化散文很沉重。它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
作者的痛与恨,就是我的痛与恨。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了《道士塔》我深深到那种悲愤交加和痛苦无奈的心情。
敦煌的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像,被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假道士看管,生生被他以各种借口破坏甚至毁灭,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最后以30英镑的“高价”卖给了英国人斯坦因。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这样被毁了,被偷了,被抢了。作者幻想能够穿越到当时,试图去阻拦,然而国逢乱世,即便能竭尽全力也只能挽救一时,“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最后只能跪倒在荒漠里痛哭……”,我想象自己也穿越到那一时刻,我又能如何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建国初始,我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要保护北京的古城墙,他多方奔走呐喊,然而北京那些巍峨的古城墙依然被拆了、被毁了。斯城不再,而今人们只能借助想象来完成对它的怀念了。
当文明遇到野蛮,只能是悲剧。如今只能叹息那一个个已经消失的灿烂的文明,唯愿文明不再遇到野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