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峨眉山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但是事情过了那么久,我仍让对去峨眉山时的苦与乐记忆犹新。
峨眉山时我们四川的一大骄傲。一听说,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峨眉山,我就高兴的手舞足蹈,也害得我整晚失眠。第二天,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出发了。我望着高高的大山,和爸爸打赌,我一定能爬上去。我们坐缆车到了半山腰,就开始了我们艰难而漫长的爬山之旅。看着不怎么高的大山我心中暗暗想到我一定赢了。可万万没想到,刚走了一会,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再加上天气又是那么格外的好,骄阳似火的太阳好像也在和我作对,放射出强烈的光芒,有人又累的我只好歇息一下,哪知越歇越想歇,我本想告诉爸爸我认输了,但又想我是那么容易认输的吗?我决定坚持到底,我拖着我疲惫的身体一步步的踏上了山顶。我虽然满头大汗,但我享受到了成功时的喜悦,我的努力体现了价值。我想一个刚打完胜仗的将军一样,享受着我的战利品,游览着下面的风景,好美好美。
我因此而爱上了登山,从这件事情上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努力过你可能会成功,如果你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很久以来就听说峨眉山风景秀丽,迫不急待地想亲自去体验一下。于是整天缠着、闹着,让爸爸带我到峨眉山去看看,恰好有个爸妈都空闲的星期日,登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一家人整装待发,兴致勃勃地向峨眉山奔去。
一路的美景简直让我着了迷,据资料显示:峨眉山为平畴突起的断块山。东部低山,势如锦屏,中部群峰如笋,西部山势巍峨,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登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从山麓到山顶分别属3个不同的气候带,雨量充沛,植物3000多种。故有“植物王国”之称,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真是人间的一大奇观。
光顾说忘了我自己了,向四周看一看都到雷洞坪了,下车准备吃饭,天啊!怎么这么冷呀!还在下毛毛细雨,手碰到水就像握着冰,赶紧走吧!很快到了金顶,好一个艳阳天。放眼望去,群山悠悠,云雾迷蒙,到处生机盎然,水绕山环,真是一幅引人入胜的景象。再往深处去,此时云雾如轻纱一般,淡淡的,丝丝缕缕让群山显得格外明朗,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为了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留下来,赶紧照了几张相片。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两个明晃晃的大同心锁,底下放着一个红色的心。为了让我们全家人心连心,我们就到同心锁处照了一张全家福。再往上走,一下子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座点燃了香火、蜡烛的宝殿,多么的雄伟壮丽呀!我们烧完香拜完佛,就高高兴兴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日出、佛光和那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很久以来就听说峨眉山风景秀丽,迫不急待地想亲自去体验一下。于是整天缠着、闹着,让爸爸带我到峨眉山去看看,恰好有个爸妈都空闲的星期日,登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一家人整装待发,兴致勃勃地向峨眉山奔去。
一路的美景简直让我着了迷,据资料显示:峨眉山为平畴突起的断块山。东部低山,势如锦屏,中部群峰如笋,西部山势巍峨,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登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从山麓到山顶分别属3个不同的气候带,雨量充沛,植物3000多种。故有“植物王国”之称,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真是人间的一大奇观。
光顾说忘了我自己了,向四周看一看都到雷洞坪了,下车准备吃饭,天啊!怎么这么冷呀!还在下毛毛细雨,手碰到水就像握着冰,赶紧走吧!很快到了金顶,好一个艳阳天。放眼望去,群山悠悠,云雾迷蒙,到处生机盎然,水绕山环,真是一幅引人入胜的景象。再往深处去,此时云雾如轻纱一般,淡淡的,丝丝缕缕让群山显得格外明朗,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为了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留下来,赶紧照了几张相片。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两个明晃晃的大同心锁,底下放着一个红色的心。为了让我们全家人心连心,我们就到同心锁处照了一张全家福。再往上走,一下子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座点燃了香火、蜡烛的宝殿,多么的雄伟壮丽呀!我们烧完香拜完佛,就高高兴兴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日出、佛光和那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书上讲“峨眉山”乃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暑假的一天下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峨眉山脚下,打算去见识一下它美如画的景色和它的奇特。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上了开往金顶的长途车,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峨眉山”海跋有三千多米,它还有四峰,并且峰峰相连,挺拔峻秀!
一路前行,车窗外那湛蓝的天空一尘不染,道路两旁均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白茫茫的云雾,那些云雾把车的周围装点得像仙境一般。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目的`地“金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平地,上面云雾缭绕,空气极好。平地的中间是一尊巨大的金佛像,它是由骑着六牙宝象的十一面佛组成,而且最大的四个佛像额头上均镶嵌着四颗宝石,它们分别向征着和平、幸福、美满和吉利。
欣赏完全佛像后,我们便参观了旁边的金、银、铜殿。里面分别陈列着各种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纪念品……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前山的自然生态猴区。路上,我们经过了只有三米宽的“一线天”景区和九曲十八弯的“黑龙江栈道”。猴区里,大大小小的猴子蹦蹦跳跳,有的在藤蔓上荡秋千,有的在石头上安静地吃食,还有的在树上嬉戏。它们个个都非常聪明,如果看见游客手中拿着袋子,便会一下子夺过去,选出他们爱吃的。但袋子里食物太少的话,它们还会贪心地拉着你不让你走。实在太有意思了!
由于时间关系,下午我们便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这次游览使我真切感受到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那样奇特而令人流连忘返。同时也为大自然能打造这样雄伟的连体四峰而叫绝!
五月间,妈妈带我到峨眉山去登山。
此前,我早已闻峨眉山动植物各有几千种;峨眉山路非常难走;峨眉山海拔3099米;峨眉山四大奇观日出、云海、圣灯、佛光;峨眉山为佛教名山,又为天下名山……
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有幸来游览峨眉,实在是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
我们从山脚乘车到罗洞坪,气温立刻下降,我们下车以后,便往接引殿走去。到了接引殿我们再坐览车上金顶。在览车上望望四周的崇山峻岭,如此“平凡”。我在“通天大道”上望望“人间”,咦,那哪是人啊!简直比蚂蚁还小。往下望,一看了就头昏目眩,下面乃是万丈深渊。
到了金顶已是上午9点多钟了。因为是阴天,便没有看见四大奇观。但“第五大奇观”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所说的第五大奇观,就是“云遮雾绕”。山下的雾气一点点往上升,就像下面在烧火一样。有时像微风在脸上拂过,给人一丝丝美好的回忆;有时来得极猛,急促得让人难以呼吸。它的“脾气”很怪:有时想和它照个相,它又不来;有时不理它,它又偏偏淘气地跑来遮住你的视线。下山时,走在石梯上,它对我恋恋不舍,遮住我的去路,想留住我。这时让我感受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到处一片白茫茫,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脚下的路以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万物都在和我捉迷藏,用一张白布蒙住我的眼睛。远处,一只鸟儿开始啼啭起来,它告诉我,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时,我仿佛看见我正拿着大印,在处理大事呢!云雾见留不住我,只好飘然而去,万物又重新出现再我眼中。
这么美的自然奇观,为什么不列入四大奇观,我不知道。但是,它在我心中永远是峨眉山的“五大奇观”之一!
峨眉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古往今来,这里聚集了众多文人墨客,是旅游的好地方。
我们来到了山脚下,发现这里气候温暖,绿树成荫,宛如人间仙境。千年古刹——万年寺,里面种植了许多梅花,仔细观察,发现梅花有粉色的,还有白色的,被僧人们修剪得婀娜多姿。咦?这棵树上还长着许多细长的叶子!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时候梅花是不长叶子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走近一瞧,原来这是兰花,那为什么兰花会和梅花长在一起呢?爸爸告诉我,这是植物的共生现象,兰花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存活,说明这里的气候环境非常好。
我们拾级而上,旁边的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一块块鹅卵石平铺在两旁,给人们搭了一条天然观景通道;小溪中间,一块块搭石连接着两岸。我们走在石墩子上,学着猴子展臂高呼,用木棍挑小溪的流水,溪水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心情格外舒畅。绕过几个弯,我们来到了峨眉山生态猴区,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植物丛生,可是仔细观察了很久,还是不见猴子的身影,只能悻悻而回。
我们继续往山上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迷迷糊糊地下了车。眼前一片白茫茫,地上、树上都覆盖着皑皑白雪,身旁飘浮着白白的雾气,给人带来了一种神秘的感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打起了雪仗,还在天然滑雪道上滑雪,欢快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时候不早了,该去坐索道了。”妈妈说。于是我们快步向前,跟上大人的脚步。
接引殿的索道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可以同时乘坐100个人,起初周围都是一片白茫茫,只能看见雪和冰,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心想:完了,山上没有太阳,看不见风景了。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浓雾中泛出了一点蓝光,刹那间,我们的缆车冲破了云层,湛蓝的天空,广阔的云海一一展现在眼前,“哇!”整车人都惊呼起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峨眉山的最高点——金顶。
在金顶,天气格外晴朗,天空万里无云,就是有点儿冷。我和爸爸手牵手一起走上台阶,虽然我们都有高原反应,步履艰难,但是我们依旧登上了最高点。站在最高点,我们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天宫,四周的云海一望无际,将峨眉山拦成两截,山下的一切全部被厚厚的云海封住了。落日的余晖染红了茫茫云海,照射出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十分秀丽迷人。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相拥而坐,欣赏着无敌美景,让美丽的霞光尽情照射在身上,“啊,金顶太美了!我太幸福了!”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眉天下秀,美景藏万千。一天之内,我领略了峨眉山的不同美景,郁郁葱葱的树林,皑皑白雪和一望无际的云海,真美啊!我爱秀丽的峨眉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