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童谣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但不同的地方,过端午节的风俗各有不同,我就给你讲讲我的家乡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吧!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把艾叶插在门上,姥姥说这是驱灾避邪用的。有的人家还会用艾叶煮水给小孩子洗澡,说这样能去灾,少生病;有的还会在孩子的耳朵上抹雄黄,说是这一天蛇都要出来了,抹上雄黄就不怕被蛇咬了。虽然我知道这是迷信,不过我也抹了一点,因为我是很怕蛇的。
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包的粽子各种各样,有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等。
“天天,快来吃粽子喽!”姥姥叫我呢。先不管那么多了,快去吃粽子。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姥姥慈爱地笑了。我最喜欢吃姥姥包的蜜枣馅的粽子了。剥开一层层粽叶,就能闻到浓浓的糯米和着竹叶的清香,白白的糯米嵌着颗颗蜜枣,还有那去了皮的花生米,让人怎能不垂涎三尺呢?一咬就有一丝甜甜的感觉从嘴里到心里,端午节这甜丝丝的味道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于是每想到端午节,那丝丝甜意就涌上心头。
你看我们老家的端午节多热闹啊!
转眼之间,又到了一个难忘的节日——端午节。
听妈妈说:有端午节是因为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诗人因为不愿意看到国家灭亡而投江自***,老百姓为了江中的鱼、虾不去咬他的尸体,把一些吃的投入江中,这样,鱼虾吃饱了,就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了。因为这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就把他自尽那天定为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来加深对他的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在端午节这天,我与妈妈一起回了一趟姥姥家,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很难忘。早晨起来,姥姥拿出了一堆粽叶和一些糯米,把糯米泡在了水里,表弟大叫道:“哇塞!一定是要包粽子了!”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对,就是要包粽子!”表弟一听,开心的又蹦又跳。只见妈妈把一团粽米放到叶子里娴熟的包了起来,我见状,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我是第一次包,不怎么会,包了好几次都没包好,眼看着妈妈包的越来越多,可我这边却还是空空如也,心里不免有些急了,表弟也在旁边给我加油打气。十分钟,二十分钟......我终于包好了几个,虽然不怎么美观,但口感还可以,表弟拿着粽子,吃得不亦乐乎,脸上沾满了米粒。
这可真是个难忘的端午节。
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很独特。因为,它每天都在绽放着不一样的光彩。它享有“灯彩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白莲之乡”等等盛名。让不少人对这座独具风采的古城一往情深。对于久居于此的我来说,早已被它那悠远的历史和风采感染。因此,我一直都一个隐望。观看石城全景,了解那富有色彩的历史文化,还有那美丽生动的风景。但由于是隐望,所以只能置身于梦中神游石城。
在我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温革之墓。在这墓中,躺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夫子,他的那次办学为石城开启了紧紧关闭的文化之门,使人们走进这扇丰富的知识大门且让他们尽情地吸允着这片知识海洋的汁液。让他们填补上了精彩人生中空白的一页,让他们把各自所成献给了伟大了教育事业。
文化与历史如人与自然一般,紧密相连,生生息息。历史的`遗迹是不可磨灭的。犁鼻形战场遗址就证明它的一个闪光点。它证明了新中国的诞生之前的最后一战,证明了红军曾为革命主义而在这片炮火连天的土地上抛头颅、撒热血的辉煌事迹。如今的犁鼻形战场已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木林,一片被红军炽热鲜血灌溉过的土地。
游览完这两大遗迹并了解了此历史文化后,另一幅画霎时间又呈现在眼前:人们正进行灯彩表演。在那,各式各样的灯在人们手中尽情欢舞。色彩鲜艳的红莲灯揭示了人们那个饱满而热情的心。大红灯笼表达了人民将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白莲灯预示着人们会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还有……每种灯彩都含有它各自的含义,蕴含了石城灯彩文化的精髓。
观赏完灯彩,再抬头望望石城的风景。置身于通天寨下方环绕四方,一只深情的玉兔回头望去,依依不舍告别亲人;两只石兔耸立山腰,迎接异国他乡的游人;龟寿石趴在山间,时刻微笑祝福人们寿比南山……这通天寨中的风景大呼不胜数,但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大地之阳”与“大地之阴”,它们表达了中国人的阳刚之气与侠骨柔情。
除了这些,石城的石也别有一番美,一点也不逊色于桂林山石,桂林山石形状各异,而鹰嘴可以和它媲美;桂林山石险峻,而石城山石美丽生动。赣江的源头自石城,清澈的水惊魂壮美,一条条瀑布,一点也不亚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石城的莲,像一幅带有诗情画意的抒情画卷,石城的林万古长青,还有携带动物的喧闹声,显得分外热闹。
顿时,梦醒了,而梦中这幅美丽的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忘不了那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忘不了多彩而饱含风韵的艺术精髓,忘不了美丽而多姿生动的每一处风景。
我忘不了它,因为它,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石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