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会引发版本争议的有两部片子,一部是台湾魏德圣《赛德克·巴莱》,一部就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他们的最初版本都是片长惊人。相比之下,魏德圣还可以解释为删减能让观众更好地去欣赏,但王全安更多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从去年制造首都文艺各界好评如潮的声音,再到年初参赛柏林抛出删减过身的无奈。这一出戏,内地观众似乎并不陌生,那就有如虚造个禁片之名,立马增加了同情分。以顾长卫为例,他的三部长片无一不是说遭到了删减,损害了创作。但类似的事情,你身在中国,拍禁锢最深、钳制最紧的电影,实在无人能够幸免。然而,《白鹿原》引发的声音反弹似乎更为强烈,这一方面大概是跟有国营背景的西影厂参与投资有关,另一方面,《白鹿原》是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读者众多,影响深远。
如果引述作者陈忠实的说法,他对《白鹿原》的成片效果很满意,超乎想象。然而,他针对的是最初的220分钟版本,至于后来版本,包括国内公映版的面目尚无从知晓,去年卖力猛夸的恐怕要找一些托词借口了。删减对《白鹿原》的损伤确实很大,但是,如果凭借想象去填充整部电影,生造出一些好感,似乎也无此必要。
在我看来,《白鹿原》散发出第五代导演的浓烈气息,影片与《黄土地》和《红高粱》有异曲同工之妙(片名同是颜色系,人的命运与土地密不可分——正如片中不时出现的广袤麦田。电影通篇采用mastershot(主镜头拍法,保持身段和距离。即便有激烈冲突、人物情绪大爆发,镜头始终都不愿意凑近一些,近乎呆板地定在那儿(以远景和中景为主,同时,导演也不想在剪辑上做些调整,前半段的节奏平稳得惊人,后面又失于散乱。因而,无论看没看过《白鹿原》原著,观众都必须要气定神闲。
王全安暴露了他的惊人野心,他试图通过一部耗资巨大的史诗片来奠定自身地位,引领新一批导演的商业大潮。如果《白鹿原》真以完整版上映,其规模架势和残酷结局,绝对不逊色于他迎娶张雨绮的“鸽子蛋”。只是,正如刚开拍时外界的顾虑,《白鹿原》书中有诸多与性有关的描写,那肯定是审查忌讳,一旦去掉这些,那拍摄《白鹿原》又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岂不料,放在中国,当性与政治一起搬上台面,后者反倒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参照最初的完整版本,《白鹿原》被删减的地方大多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片中也有一些近乎谄媚或者是讽刺的台词。删减对后半段的损伤尤为明显,直接拿掉了抗战后的段落。太过直接的动刀,造成了人物命运的不知所踪。电影开头是三个小孩: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末了,三个人的命运都没有交代,不知所踪,只剩下踉跄的老家伙,目睹祠堂被炸,灰飞烟灭。仅就这点而言,《白鹿原》的架构已经被完全破坏,父子反目是铺垫到位了,但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关系只交代了一半,白鹿的传说估计也成了封建迷信。至于有些观众抱怨书中白灵等角色被删,这些都是改编剧本要做的牺牲,毕竟光是这样,《白鹿原》已经显得人物众多,内容庞杂。
《白鹿原》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保留了原著里赤裸裸的原始***,下半身的台词桥段尤其多。从泡枣到撒尿,书中得来,全不费功夫.化为影像,当真也是肆无忌惮地挑战着审查尺度。至于对土地的感情,镜头已经说明了一切。王全安对那片麦田的爱意远远超过了田小娥,寒来暑往,串接转场,反复出现,反倒有偷懒和不会讲故事之嫌。基本上,王全安还是采用了第五代的叙事方法,不重细节,偏好全貌。众多人物极力克制着情感,惟有田小娥这样的女性风***难耐,愈发张扬。此外,电影的场景道具和美术服装也还不错,时代还原做得挺到位。大银幕上看老腔的演出,气势不凡。当然,这背后原因很可能只是砸钱二字。
缺点方面,删减占去了很大一条。删减以外,《白鹿原》依然犯了群众演员糟糕的中国式大片通病,他们要么表情木讷,饥民不像饥民,要么只会振臂高呼,把领便当的心思暴露无遗。可以说,在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以外,王全安完全放弃了这块领域的努力。仅就群演这点,那些看过最初版本就大喊划时代杰作的,当真可以休矣。尽管有人解释说,那是为了制造舆论,进行施压,但回头来看,类似前期宣传的案例太多,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捧***。
相比之下,其他职业演员的错误和不到位都可以原谅,比如说张丰毅太收、吴刚太放,那是眼光问题,并不是硬伤。当然,所有人都可以原谅,惟独饰演田小娥的张雨绮无法原谅。我并不反对导演把女演员当缪斯女神,只是,当女演员是他老婆,这般情况大多会搞砸。我更无法理解柏林电影节时有关张雨绮演技脱胎换骨的传闻,在其他人都有不可逆的损伤时,田小娥的命运是有始有终,甚至死了还有戏(造庙。光是这些,足可见王全安对张雨绮的爱意有多深,指导过度,近乎过火。准确说,在前半段,在段奕宏(黑娃出跑前,张雨绮的戏份都还可以接受。但这黑娃一跑,她就失了魂似的。跟人莫名其妙地搞上,各种太超过的演绎方式。饿了个半死还要躺在床上,露出香艳的锁骨。可以说,她后面的表现,完全游离在故事需要以外,也把整部电影变成了“田小娥”。
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从祠堂到白嘉轩,他们的存在才是白鹿原的悲剧所在,压抑引发了叛逆,导致反抗。《白鹿原》遗憾的地方在于后半段,当故事离开了主线索和轴心人物,田小娥栖息的破窑洞成了主场景,更有不搭嘎的进城一段,演起了皮影戏,暴露了王全安过度展示传统的缺陷,当真是走电影节路线导演的一大通病。相比苦难的横陈,这类脱离于剧情故事的陈列型段落,实在毫无必要。至于苦难本身,说起中国的农民,就连剧中人都会兀自感叹一番。因为本来就很苦,无所谓再苦一些,再惨一点。
电影《白鹿原》的背后,家族恩怨被弱化,同时白嘉轩也并不知道,他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又扮演了施害者的角色。与主动施害不同,他是恪守祖训族规,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惨剧。由白鹿原往上,历次政治运动以闹剧般的方式开始,又闹剧般收场。无需联想,这大抵也说明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环境,家长与族长的大家庭,无法逾越的权威,总是难以动摇。当下一代急欲摆脱上一代(父辈的命运悲剧,结果他们挣扎一番,又重复着他们的故事。
“风花雪月评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本来接着麦田与粮食的话题,电影在结尾处大可抛出农民与脚下土地的关系影响。只是,当几个人物凭空消失后,电影也草草结束,这故事都没讲完,剩下的只能去依靠想象吗?
电影《白鹿原》从开机开拍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等到拍摄完毕,却先于今年年初在德国首映,好不容易终于在7月份看到通知将于9月13日公映,提前在心里计算着日期,却在即将公映的前两天看到消息说公映推迟到15号,天,让我情何以堪?
15号上午就打开电影公司网页准备订票,却悲剧的发现广州各大影院竟然尚未有安排计划,而同一家影院却在西安等地均有上映,晚上10点钟不死心上网查看,发现仅在黄浦区有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安排了一期《白鹿原》,一看表,影片已经开始了,无奈只好罢了。
16号周日上午喝完早茶后,打开网页,发现家里附近有家影院终于上映了《白鹿原》了,于是赶紧订票,下午3点那场。
现在开始正题,说说我对电影版《白鹿原》的看后评价。
影片一开始,就以白鹿原百姓以拒绝缴纳公粮进入短暂高潮,以日本人侵华飞机轰炸白鹿原结束,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鹏等陆续登场,小说中其他人物如白灵、白孝武等未出场。
影片主要以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权威影响力和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开展,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日本侵华、抗战开始. 整个影片以陕西方言为主,在观赏过程中,你可以一览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感受到关中秦腔的粗犷和豪迈, 也许是陕西土生土长的原因,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感觉尤为熟悉和舒服,影片中烧麦场的场景较为精彩,一群村民高吼秦腔的片段较震撼,有点遗憾的是,原本以为田小娥和黑娃的激情戏会是个看点,没想到那个片段却只是一个很保守的镜头而且是即过,不知道是否是影片审查时被切掉了?相比之下,李安导演的《色戒》尺度之大、床戏时间之长,让人叹为惊讶。
不知道是不是剪的太多了,中间较多镜头,都比较支离破碎,如果不是因为看过原著的原因,很多情节是很难看明白,比如田小娥被鹿子霖暴打那段戏,看过原著的读到这里一定会哧哧的笑出来,原因不明而喻,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就会很糊涂。
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电影,我们都能到,生活在那个年代,或者那种时代,田小娥的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假如生活在现代,田小娥也许会是个女强人,或者是个贤惠的女人,但在那个年代,她需要依靠,她需要依靠一个男人,但是很不幸,她依靠的几个男人,先是武举人,虽然物质很丰富,却无法给予她性福,跟黑娃偷情后,被武举人发现打个半死,要不是被人同情,她同黑娃的命运就很早结束了,同黑娃结婚后,因为名誉的尊严的原因,始终无法进入白鹿原祠堂,始终无法获得白鹿原长辈们的认可,她以为有了黑娃,就可以忘记一切,但是很不幸,从跟黑娃偷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因为黑娃的性格,用陕西话来讲,一个字:愣,做起事来象头发怒的公牛,不顾后果,不考虑身后事,后因此被迫逃亡。田小娥在失去依靠后,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检点,也许是不幸,又依靠上了在乡里有点小权利的鹿子霖,谁料鹿子霖跟白嘉轩面和心不合,田小娥不幸又被鹿子霖所唆使,勾引了白孝文,导致白孝文被白嘉轩暴打一顿,取消族长位置,无奈最终田小娥跟白孝文走在一起,却不幸白孝文被拉壮丁,唯一的依靠又消失...鹿三愤怒之下***死田小娥,瘟疫爆发,日军飞机轰炸,白鹿原一片狼藉,白嘉轩抬起迷茫的头,影片结束。。。
个人看完《白鹿原》后以为,电影片场共2小时半,用150分钟的影片将几十万文字的小说完整的叙述,那自然是不大现实,其实可以参照电影《赤壁》做法,将白鹿原分为上、下两场,这样就可以保持剧情的完整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还可以卖两次门票...
《白鹿原》改编字同名小说,描述的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尤其以颇多的两性场面描写著称。大量赤裸裸的情欲戏的描写,让小说的出版以至于到现在电影的开拍,都波折重重、风浪不断。
一会儿直言“在戏中和这么多有魅力的男人谈了恋爱,这辈子也值了”,一会儿又抱怨床戏太多,“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男人在自己身上‘滚来滚去’,身体和精神都深受折磨”,即将***青的民族史诗巨制《白鹿原》第一次亮相,女主演张雨绮的话就把人给绕蒙了。而一些媒体的报道更是雷倒一片:“电影《白鹿原》主唱激情戏”!这年头,拿“激情戏”说事儿的不少,可对号称“中国人的精神名片”,不只是要走出去,更要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白鹿原》来说,“主唱激情戏”还是有点过于惊世骇俗了。
作为电影《白鹿原》的女主角,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曾被导演王全安定义为“是个能让男人乱性的女人”,在影片中分别与吴刚、段奕宏、成泰燊扮演的角色上演多幕“激情戏”。在陈忠实的原小说《白鹿原》中对几位主人公的情欲有着大量露骨的描写,而电影自开拍以来也因这些无法回避的“激情戏”而备受关注。对此,导演王全安早些时候就大方回应,称这部电影“不是《色戒》,但绝不戒色”。
回想近几年,“激情戏”在电影界出现的频率逐年升高——从《周渔的火车》对巩俐的某个身体部位特别关注,到《恋爱中的宝贝》前期宣传暗示有周迅的激情镜头;从《紫蝴蝶》宣传中对章子怡某些镜头未剪作出特别提示,到《杜拉拉升职记》中徐静蕾与黄立行的激情戏未映先红,“激情戏”被作为一些影片的商业卖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有了床戏,就有了让人买票进现场观摩的***;有了床戏,甚至故事情节都可以忽略不计。金庸曾有一句话击中要害:因为有些人认为床戏一出,谁与争锋?
国家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严禁制作和播映夹杂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内容的影视作品,不得将未经审查通过或未按审查意见修改的作品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映,也不得在音像市场和互联网上传播以及提交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市场参展参赛。
明知道“激情戏”肯定要删的,为什么这些电影还要拼命拍激情戏?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一些影片出于炒作的原因,明知那些镜头根本过不了关,也故意将其作为卖点,甚至公开叫卖“第二版本”,力图形成话题刺激影片票房;还有一种就是大导演为了达到自己对影片主题的诠释,不惜成本拍摄完整版,最终因部分内容不适宜给所有人看而遭到删剪;而出于一种试探,还有一些电影也在内容和主题上大打“擦边球”,颇有投石问路的味道。
很多电影商一厢情愿地认为激情戏是票房良药,那么,在观众心里,他们是如何看待电影里的“激情戏”呢?一些接受采访者普遍表示出对这个词的反感——这些东西最好不要放在电影里公映,一家人看会很尴尬。还有很多人表示,商家如果拿这个作为幌子,实在不太聪明,用“激情戏”打市场,只能表面热闹一会儿,反而不利于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如果没有严谨的叙事结构、精美的视觉奇观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真材实料,单靠情色诱惑,最终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有影评人尖锐地指出,电影当然可以表现性,问题是怎么表现。在电影分级制缺席的今天,我国电影表现情色的方式非常低俗化。“激情戏”是在挑逗大众低俗***,尤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据了解,美国青少年对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贡献几乎在一半以上,《十面埋伏》北美上映时,在级别上接受了严格的审查,《色戒》《苹果》两片命运也颇为相似,都在香港获“三级”待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