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的漫来时,真让人心醉;当夏披着她特有的阳光,潮一样的涌来时,真让人陶醉;当秋携着她特有的清爽,像风一样的散来时,真让人舒心。可是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呢?却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怨声。
可是,在我眼中,冬天还是蛮可爱的呀!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如精灵般可爱。雪花儿调皮地落在头发上,肩上。扬起脸,亲吻着,品尝着,任其在雪地中旋舞,钻进衣领,打湿头发。
在我眼中,冬天还是蛮动人的呀!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而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在我眼中,冬天还是蛮温馨的呀!树枝上的小雪堆,互相拥簇着,好像坐在一起欣赏这雪白的世界。有时太阳也露出脸来凑个热闹,顿时,天地间都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白雪仿佛在享受阳光的沐浴,陶醉地微微露出点粉红色。
还是蛮快乐的呀!你瞧啊,孩子们看到着厚厚的、软软的雪,心中充满了喜悦,互相招呼着,都跑出来玩了。有的打雪仗,不时地传来一声声开心的欢呼;有的堆雪人,忙里忙外,不亦乐乎。
还是蛮神秘的呀!放眼望去,一片平铺的白色道路,一脚踩下去,扑了个空,再踩一脚,怎么这么浅啊?孩子们饶有兴趣的都来踩踩看,雪地上留下了深一脚浅一脚的小脚印。一阵风吹得你好冷啊,冰渣打在脸上好疼啊,咦?太阳怎么出来了?刚才那个“坏婆婆”哪去了?雪地里为什么不见小动物的身影?哦,它们是想趁这个好机会沉沉的睡一觉吧。
还是蛮赖皮的呀!迎春花开了,春姑娘迈着舞步来了,调皮的冬天却迟迟赖着不走 你也可以投稿,时不时的吹一阵冷风,带给人们一丝丝凉意。
冬天的风也许没有春天的温煦,冬天的阳光也许没有夏天的热情,冬天的景色也许没有秋天的艳丽,但在我的眼中,冬天有她独特的韵味。
我有个好知己,她并不伟大,她很普通,她并不富裕,她穿着朴实,性格和善,不喜欢张扬,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她——就是和蔼和亲慈祥的老师。
她姓:刘,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也是副班任。刘老师长的中瘦,不高不矮,有2排洁白的牙齿,似比珍珠白,刘老师的头发最型了,乌黑发亮,一边长,一边短好看极了!脸上总挂着和蔼的笑容。
刘老师像“护花仙子”一样,我们是鲜艳的小花儿。是你教我们知识,是你用自己的时光,为的是把我们教育成才,不想让我们在社会被别人瞧不起。对不起!我有时让你淘气了,有时我忘带了作业,有时可能上课没集中注意力听讲,有时下课发生了争执,让你烦劳。刘老师你知我最恨那些人吗?我最恨上课不听讲,上课吃零食,在你的背后说你的话的人,我知道我他们曾经伤了你的心,我有时看你难过时我想冲上去说声:“老师,别烦劳了!对不起!我们惹你生气了”,但我没那种勇气。我替他们和你说声“对不起”。
刘老师你是个讲究卫生的整洁好老师,在小区是谁开着灯备课呀?又是谁在休息时批改作业?是你——刘老师。你的作文能力很好,每次你写一段话时是如此优美!像一条缓缓的小船缓缓流入我的心中,使我久久难以忘怀。每次同学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你会主动的向前制止他们,并巧妙的处理,不冤枉,不偏心的好好的教育。刘老师是个聪明的好老师,以前你用小红花诱惑我们上课认真,现在大了,你用分数来激励我们上课认真;上课时你决不会死板地上一节课,讲着讲着,突然冒出一段笑话,你用精彩的语言、奇妙地思路,吸引着我们。
刘老师你还是一个“多行者”。我记得有一次,天气炎热,我们上体育课,我和一个同学玩,可是他不舒服先回了教室。刘老师发现后,判定他可能中了署,于是就用手沾点水,用食指和中指掐他的颈椎和鼻梁刮痧,刮痧以后我们问问不舒服的同学还好吗?他说好了很多。还有一次,我们暑假去学作文,刘老师在文化宫教我们写暑假作文,写完作文做数学题目。结果有一道题非常难,把我和几个同学给难住了,在我们冥思苦想时,刘老师看了一眼题目给了一个小小的提示,我才想了出来,再在黑板上详细的讲解了一遍。上课时还用数学的方法来让我们理解,比如:书中的东西所在哪里?几十度?等等。
老师你是我最美好的朋友,谢谢你!陪伴我已经五年了,你的岁月都为我们付出,这是最后相处的一年了,谢谢你给予了我知识,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淘气,我在你的呵护下已近成长成了今天的我。如果不是你,我还什么都不懂,话说的结结巴巴,一个字也不会写,我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爱和关怀。在以后的社会上我一定会勇敢向前走,不知难而退,最后,我想说:“老师,你辛苦了!”
不管那一个人,只要有心,长大不管当什么,做什么,都要记住自己的启蒙老师,是他才能让你成就今天的.光辉。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