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 龟子报春活动。现如今,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时节,民间艺人还要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后来人们根据历象推算当年立春的时间,在春牛图上表示出来,帮助农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沁水河公园傍河而建,就像嵌在牟平城东的一颗明珠。它南北很长,东西较窄,是一个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河滨公园。
星期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沁水河公园。远远地,就望见了一座高大的雕塑,那就是沁水河雕塑—“牟平之光”。在远处看,好像是一朵漂亮的银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走近了看,就会发现,它不但像花,而且还像鲤鱼跳龙门,寓意着牟平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瞧,那花瓣尖还对着我们眨着她那闪亮的眼睛呢!是呀,“牟平之光”它是幸福之光、希望之光,它预示着牟平的明天会更好!
沿着林荫小道漫步向前,就如走进了一片小森林,道路两旁除了郁郁葱葱的绿树,就是五彩缤纷的鲜花,十分幽静,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四季球前。粉色的春季球上面刻着树叶、小草等植物,象征着春意盎然,我也仿佛回到了春天的怀抱;夏季球是绿色的,上面刻着青蛙和荷叶,我仿佛听到了水鸣声和蛙叫声;秋季球是黄色的,上面刻着一片又一片的落叶,我似乎看到了那落叶飞舞的景色;冬季球是雪白的,上面刻着小雪花与松树,我伸出手,仿佛能感到雪花调皮地在我手上跳舞。看到这儿,我明白四季球名字的来历,它也象征着牟平的四季风景如画。
兴趣所致,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运动场,这里的运动设施十分齐全,有单杠、双杠、吊环、跷跷板等。夜幕降临,辛苦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锻炼身体,欢声笑语在公园的上空回荡着。
沁水河公园景色优美,空气宜人,我爱沁水河公园,更爱我的家乡牟平!
我的家乡在牟平区,说到牟平区我不得不说说沁水河公园,它是牟平区最大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
来到沁水河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牟平之光”,它底部刻有荷花,顶部由荷花,鲤鱼等图案组成,中间部分代表芝麻开花节节高,是牟平的标志性建筑。
“牟平之光”的东面是沁水河大桥,每当夜幕降临时,迷人的灯光五光十色,拱形的大桥下那七个小拱形的桥洞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真像个大舞台,把整个公园变得妩媚动人。桥下的河水清澈透底,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
沿着河边是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向南走有各式各样的凉亭、花架、园灯,每当春天到来,甬路两旁绿色错落有致。稍高一些的杨树,榆树,好像在俯视着灌木和小草,小草也不甘示弱,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各种花儿竞相开放,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啊眨的。
公园中心有许多健身器材,吸引着全区的成千上百的人到这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儿童乐园里有滑梯,秋千,还有跷跷板……每当双休日这里就非常热闹,一片欢声笑语。
美丽的'沁水河公园,你是我们牟平的骄傲!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春是二十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孔颍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 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豫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登高观云、占卜测算巳经作为一 种风俗开始形成。
民间是以立春日和时辰为一年农事之始,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如当日晴则代表未来的一年之内是大丰收之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或下雨, 则代表未来的一年内不太顺利,农作物不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间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这本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俗语。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从立春日预测新一年农业收成的办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十年紧相连,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说,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 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这一年就是丰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 话,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也是丰收年,人马都不得清闲;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