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的动宾短语,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做梦、追梦、圆梦、托梦、解梦,以及前几年因为一部好莱坞电影而为人所熟知的“盗梦”。“筑梦”这个表述我这是第一次听说,它让我联想到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因此也就平添了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感。
能不厚重吗?因为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几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鉴于西方某些党派的历史均已超过两三百年,刚满95岁的中国共产党,充其量不过才走到人生的中年。尽管在血气未定的少年时代犯过不少错误,但在领导全国人民筑梦的路上,她的成绩也确实是有目共睹。如今,历史已然步入了“新常态”的车道,如果我们坚信梦是筑出来的并且下定了一直筑下去的决心,那么以下几点就不得不倍加注意:
首先,要坚持画好的蓝图。规划是个严肃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项目的成败。你也许可以对“详规”略作调整,但却不能突破“控规”,更绝不可以违反“总规”。半路变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面目全非,甚者还会就此停滞不前,把理想中的摩天大厦生生糟蹋成了烂尾楼。而这样惨痛的代价,我们已经在别人身上看得多了,并且注定和他们一样承担不起。
其次,要严控构件的质量。相传古代筑造城墙时,每一块砖上都刻有制造者的名字,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唯他是问。“中国梦”虽然不像《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的那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但仍需要国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打造成质量过硬的砖瓦。甭管别人怎么样,先看看自己做得如何。处于关键部位的共产党员们,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由于抵挡不住内心的蠢动和外界的腐蚀,“承重墙”变成了“粪土之墙”,那“中国梦”又怎么可能筑得成呢?既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些腐烂的砖头瓦块就非抠掉不可,而且还要想办法彻底消除腐烂的病根。
最后,要弥缝彼此的.差异。把“中国梦”的构件比喻成砖瓦也许太过理想化了,因为所有个体不可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那样千人一面,总归有些显著的差异,形状也未必规则。手艺高超的工匠,会允许那些石料保留自己的棱角,并帮助其找到合适的位置。通过巧妙的堆砌和对空隙的弥缝,它们将被黏合为一个整体,稳固坚挺且壮丽巍峨。
《筑梦路上》,除了前两个字的耐人寻味之外,后两个字其实也颇有讲究——它点明“中国梦”的筑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进行时的状态,此时回顾作为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沉浮,不仅激励我们要继续添砖加瓦,同时也提醒大家千万别忘了初心。
其实看完电影之后我从影院回家的路上直在平复心情,直到现在我也想写下观后感。
电影里有一段李焕英女士送女儿坐车的场景让我哽咽,这个场面我太感同身受,每次不管是到另一个城市念书还是工作,妈妈都坚持把我送上车然后在窗前目送,两只手握在一起放在胸前,眼里有不舍有担心也有视愿,直到车子走远了她还站在那儿。
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一次也没让我妈高兴过,我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没有成为ー个贴心小棉袄,没有找到出人头地的工作,我满怀愧疚,可她总笑着安慰你,其实她只是希望你好,健康快乐,这就是妈妈最大的心愿。
看完这个电影想起一句话:"你讨厌父亲的平庸,却不知道他也是个曾经怀揣梦想的少年你嫌弃母亲唠叨,却不记得她也曾是个对镜贴花的姑娘"。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拿着爸妈提供的物质,学着他们不懂的知识,见识他们没有见识过的世面,体验他们没体验过的人生,到头来,却嫌弃他们如此笨拙。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眼下岁月,善待身边的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再多的眼泪,我们都回不到从前。
电影本身烂的惨不忍睹,来聊聊周边八卦吧。
1.林觉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无奈之下,其父亲只好送他到日本自费留学。
2.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3.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后来也很出名,叫谢冰心,冰心长大了后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
4.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也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
5.台湾曾经在1980年拍过一部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扮演陈意映,非常美丽端庄(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提名。吐槽:不知道哪里有的看,应该比这部好吧。
6.童安格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而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两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热泪盈眶.
与妻书是我每一次看都会流泪的文章,不过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算错了时间,认为林觉民是34岁牺牲的,这次看才惊觉是24,哎热血青年就是好忽悠,十月围城给我最深刻的教训就是革命***都是不会死的,自有大把热血青年自告奋勇。算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不知道林觉民到了34,还会不会这样做。近来越觉得,这样的牺牲值得吗?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你牺牲与否,中国并没有变的更好些或更坏些。
长征胜利80周年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好久远的一段时间,可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却是永远不可遗忘的一段英雄岁月,是恢弘史歌般的荣耀,是我们获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历史记忆。
回首往昔,也许有很多人会问道,曾经的那场胜利到如今还剩下什么?毕竟,旧物移地,80年可以改变山川大河,80年可以改变城市格局,一眼80年,可以贫穷,也可以富有,总之可以改变的事物很多,可长征胜利当真就只是留在了过去吗?
不得不自我发问一句,80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长征精神?
影片《太阳河》由原兰州的军区战斗文工团同名话剧(该话剧曾获得“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军优秀剧目展演 ”优秀剧目奖 改编而成,荡气回肠的讲述了一段 “五个人的长征”故事。四名红军将士克服艰难险阻、想方设法的押解一位国民党军官到红军驻地的曲折经历作为故事主线。
在残酷无情的大自然面前、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红军将士们的坚定信仰、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耀眼的人性光芒。
通过以小见大的巧妙手法,将红军长征这段彪炳千秋的历史记忆,生动鲜活的呈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通过影片直观的了解和铭记这段珍贵历史。
引发了大批爱国人士和网友们的热议,舆论普遍呼吁,“中国当下需要这样有意义、散发人性光芒的电影作品”,“去看《太阳河》是纪念红军长征的最佳方式”。观众对影片的期待热情空前高涨。
电影《太阳河》讲述了1936年7月长征的最后阶段,以红军总部卫生队队长廖崇光、红军剧社宣传员小不点、巴中猛虎团通讯连战士苏九斤、沉默寡言的老排长一行押送国民党德赫骑兵团团长韩枫过草地为主线,生动刻画共产党人面对自然环境与政治气候双重考验中的珍贵历程,完美呈现 “ 红军精神 ” 与人性相交融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
尽管拍摄环境恶劣,但大家对这部经过革命根据地风雨锤炼的影片依旧满怀期待。因为《太阳河》倾注着影片创作团队专业而又执着的心血,更因为《太阳河》凝聚着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 “ 红军精神 ” 。
故事饱满,情节丰富,人物生动,主题深刻是影片创作团队多次推敲修改剧本,深入甘南多次实地考察选景之后,打磨出的电影《太阳河》的完整 “ 脉络 ” 。
这条正在经历甘南风雨锤炼和革命光辉洗礼,即将带着耀眼光芒流向电影界的《太阳河》能否在浮华聒噪的电影市场中滋润出一片傲然的'绿色生命呢?
海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天涯浴血》即将于6月2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2015年1月24日《天涯浴血》两个剧组"移师"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现场导演,场面宏大、剧情迭起,再现了上世纪琼崖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诗篇,是海南2014年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天涯浴血》总剧集为30集,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恩祥影视文化传媒联合摄制,对弘扬海南琼崖纵队"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开拍前就得到了省委书记罗保铭的重视,他表示,要力争把《天涯浴血》打造成与取材海南的《红色娘子军》等佳片相媲美的一张海南新名片。
作为该剧在保亭的主要拍摄地之一,槟榔谷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环境与该剧的历史背景高度契合。为了体现原味的海南文化特色,剧组人员经多次踩点,将景区百年甘什村、雨林苗寨作为主要取景地,高度浓缩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原汁原味的原住民元素。拍摄现场还原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将难忘的历史记忆一一收录在镜头里。
在拍摄期间,槟榔谷为剧组提供黎苗族群众演员上百名,黎鼓、篓叶席、火把、服饰等传统生活用品作为道具使用,同时,安保、车辆、后勤、行政等各部门提供秩序维护、水电网络、设备运输、协调人员等各项支持,积极配合,保证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了解,槟榔谷景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海南旅游景区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海南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景区已经接待多次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多题材的影视栏目,吸引海内外多家媒体前来取景拍摄,成为拍摄海南民族文化素材的首选之地,正在逐渐成为海南的民族文化影基地,实现媒体影视创作和企业品牌推广的双赢态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