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即逝,眼间我该上初三了。回想那些点点滴滴,初二生活的确给我许许多多的欢乐和感悟,现在的的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还记得那堂语文课,我们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我被意外地挑起来回答问题,老师问我:“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想对孔乙己说些什么?”我听到我的名字时,我彻底的懵了,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一直低着头,慌忙地翻课本,即使我知道课本里没答案。我在慌乱中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心中不免有些慌恐。脑子一直回想这答案,但又纠结对不对。当老师对我特别失望,要挑别人回答时,我勇敢地抬起头看着老师(其实心里还是感到害怕),我围绕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支支吾吾的回答着:“我……我会对他说:你不能再这么迂腐下去了……”说完后,老师便让我坐了下来。正准备坐下的我因为碍于回答结结巴巴的,害怕失了面子就看看了教室里的同学,他们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便悻悻地坐下了。之后,我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在课下也经常找老师问问题,我觉得我变得更加开朗,外向了。不会再碍于面子而胆怯了,因为我懂得了:“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丢脸,勇于挑战。年轻时多犯几次错误是有好处。’”
还有那件事,也让我刻骨铭心。老师星期天布置了一篇写状物的日记。我便认真地完成这个任务。到了星期四,日记发了下来我的日记得了优,我之后看了看我周围同学的日记,他们都得良,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到了作文课,老师说:“上个星期写日记得优的同学,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稍微改一下,把它净到作文本上。”听完之后心中狂喜,便拿起笔抄了起来。我写快有有一半了,便看看我的同桌写的怎么样了,谁知她一个字都还没写,正在日记上认真修改呢,我不屑地看了她一眼。心里想着:装什么装啊,再怎么改,写的依旧很烂。每次老师批改完我们作文都要评写的好的,我还以为我会受表杨呢,可是老师偏偏表扬我的同桌。我看了一遍她的作文,作文里优美的句子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我心中也感到愧疚。那次我真的体会到“不进而退“的感觉了。
初二的生活使我从懵懂变得成熟,使我从自卑变得自信。初二生活的精彩至今历历在目,以后的道路会更加宽广,非常感谢老师们还有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陪我一起成长。
炎热的天气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我们身边,这是否预示着夏天即将来临?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否预示着我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折点?炎热的天气,静谧、严肃的校园,勤奋的莘莘学子俨然成为了最令人宽慰的风景。人们都把祖国未来的希望寄予在我们的身上,细心呵护我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这初中三年,应该放下一切,抛弃一个杂念,认真苦读。目的便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建设祖国。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当初选择走哪一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即使走到最后后悔了也不要回头,因为这条路是自己当初选择的。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要留下遗憾。
我确实已经感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了,身边的朋友都比以前更认真了。可是我,我还和以前一样,原地踏步。我期望的前10名,不付出汗水,不付之努力怎么得到?难道我就这样放纵自己,一直堕落下去吗?不,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每当我努力时,总是坚持不下来,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我想我需要一个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苦苦寻找,却一直寻不到。每每努力,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我是怎么了?我想要的未来是在一步一步的离我远去么?我站在岔路口,四处张望。我该选择哪一条路?路的`尽头是成功还是失败?遇见了挫折我又有信心面对它么?困惑、无助、迷惘。
如果我选择了一条路,我会坚定的走下去。可就在选择这一关上,我难住了。踌躇、烦躁萦绕我心。我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给我去浪费了,中考的脚步正一寸一寸的向我逼近,当它离我越来越近,我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慌,以致我选择逃避。我也懂逃避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反而会带给我更多的痛苦,可是没有信心、没有动力的我,又怎么去面对。
我就像在大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唯恐发生意外,内心大声的呼喊着:“手!快给我一双牵引我的手!”
这本书是我之前阅读的另一本书的作者推荐的,据说对儿童测量概念的教学很有启发和帮助,想着二年级就有测量知识的教学,我便买了,结果我都要教三年级了才开封阅读。表示不想评价自己!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有点懵圈,全是繁体字。不过能理解,海峡对岸的同胞肯定是用繁体字的,没有竖着并从右往左排版已经很仁慈了。读了两页后,我发现阅读此书完全没有问题,能结合上下文,连蒙带猜地读懂。不得不说,汉字真是一种神奇的文字!
读完序言进入正文后,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叹,这正文未免也太简单了吧,几乎每页都是几小段文字配上几张图片。像这样的话,我也能写书了!读完后,我可不敢再说这样的大话了。书虽简单,却凝聚着许香兰老师的汗水。(补一句:书的作者是林意红,不是许香兰老师,但许老师是《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没有许老师的实际行动,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现。)
《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题和探索方向,是老师根据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兴趣来确定的。本来老师确定的主题是“稻米”,但在参观稻田时,小朋友们却被旁边的甘蔗吸引了。于是老师决定改变计划,把主题换成甘蔗。在农夫伯伯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校园里亲自种下了甘蔗,并每天进行观察。在小朋友们种下的甘蔗破土而出后的某天,煜翔小朋友用手指头在甘蔗旁比来比去,由此开始了一段关于“测量”的探索之旅。
孩子们经历了四个阶段:
(1)甘蔗该用什么量?(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
在煜翔用手指头复制甘蔗的高度时,孩子们发现“这样比,会变来变去”,进而引发了“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的思考。孩子们找到的测量工具有吸管、树枝、毛线等,并根据量身高的来实际测量,他们“很自然的从地面量起,将甘蔗叶拉直,对准叶尖将吸管剪断”。
(2)用连环扣量(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
后来,有小朋友发现益智区的连环扣也可以用来量东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分享的内容就有点不同了。原来都是用手、吸管、毛线、树枝等复制甘蔗的高度,所用的语言也比较笼统,如“甘蔗有这么高”。但使用连环扣过后,孩子们就可以具体的说出“甘蔗的高度是X个连环扣”了。开始将长度这个连续的量,用单位的概念来表示了。
尽管他们并不明白用连环扣测量和用树枝、吸管测量本质上的区别在哪里,但他们似乎能察觉到其中微妙的不同,开始对“几个”这个数字很有兴趣。他们不仅用连环扣量甘蔗,还用它去量椅子、白板、桌子......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做了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们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让我这个数学老师兴奋的是,孩子们在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后,逐步发展了自己的估测能力。在量比较长的东西时,如门、柜子、窗子,孩子们会把连环扣串得长一些;而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如篮子、椅子等,孩子们则会用串得短的连环扣量。这说明孩子们在测量之前会先目测和估计物体的长度。
(3)用尺量(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
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某天,亚睿小朋友把箱子里所有的连环扣串成了一串,并告诉老师:“我要量爱弥儿(学校的名字)”。于是,大家一起合作量出了‘爱弥儿’的高度是353个连环扣。
根据测量结果,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外面的人‘爱弥儿’有353个连环扣这么高,别人会知道吗?”讨论一阵后,孩子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决定暂时先放下这个问题,改天再试试孩子的想法。从此情况来看,孩子们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使用标准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不过,许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这种不疾不徐、耐心等待的态度很是让人欣赏。
后来,潘磊小朋友回家咨询了家长,第二天很兴奋的跟老师说:“尺,大家都知道。”这时,许多孩子恍然大悟了:“对哟!我家也有尺。”你看!孩子们总会想办法找到答案的!于是,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卷尺测量爱弥儿的高度。但由于卷尺的长度小于爱弥儿的高度,聪明的捷琳宝宝提议“回去测量353个连环扣的长度”。此时,孩子们已经发展出了“间接比较”的策略。多么让人激动!
(4)做栅栏(测量方法的应用)
后来,为了保护甘蔗,孩子们决定给甘蔗围上栅栏。廷彰小朋友画了栅栏的设计图,并在图中的每一根木头上标出数字,最后数出要用35根木头来做栅栏。老师带着孩子们前往市场买木材,发现木材特别长,于是决定买20根,孩子们想“一根可以变成两根,20根再20根,就变成40根了”。
在锯木头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们锯出的木头一根长,一根短。于是,孩子们开始想办法寻找木材的一半在哪里。(这是一个特别精彩的过程!)
有孩子想用天平的办法,把木材放在手上,平平的时候就是一半,但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平衡点。
孩子们又想到把益智区里的等积异形板一一排在木材上,结果最后一个会超出木材的长度,拿掉又太短,也不可行。
孩子们又尝试使用连环扣,但最终使用的连环扣个数不是偶数,还是不能将木材平分为一半。
还尝试了用毛线来量木材,再对折找中点(这是个好办法),但由于毛线的伸缩性,依然没有找到一半。
最后,孩子们想到用长长的纸条来量就不会伸缩了,最后成功的找到了中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锯木头、磨木头、上水泥漆。
万事俱备后,孩子们到菜园里试着摆放要插入的位置。最开始摆放的间距很小,剩下一半的菜园没有围上,于是孩子们把间距调大。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终于成功的将菜园围住了。但大家发现木头间的距离不大平均,最后孩子们想到用尺来量,将木头一一调整。
整个课程,有几点特别触动我的神经。
1、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想法,老师虽然有计划,却能随着孩子的兴趣而弹性地调整,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尝试。
2、不疾不徐的等待。孩子在整个活动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也走了很多弯路,但老师始终耐心的等待他们思考和尝试,没有冲上前去指手画脚,而是一直鼓励孩子们再想一想、再试试看别的方法。
3、适当的介入。许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整个活动自己也多次遇到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刻,也面临是否该介入、或不介入等问题。个人认为,虽然许老师介入的次数不多,但几乎都恰到好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4、老师的理念领先,能力非凡呀!虽然本书的主题是“测量”,但测量只是整个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其中还涉及到种植、观察、记录、设计、具体制作栅栏等。题外话一句,开发这个课程的许香兰老师只有三、四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让我很汗颜呀。
在这里多一句嘴:从整个课程,我们可以窥见台湾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之前,我在某个节目中听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很好。当时的情况是,在比赛中,中方队员心算速度较快,击败了美方队员,然后这位知名教授说出了这句话,但这句话我并不怎么赞同。不可否认,纵向观察,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在蒸蒸日上。但学生们强大的计算能力是怎么来的,外行不知道,难道我们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这就能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吗?别的不说,瞧瞧人家幼儿园学生都能到田野里上活动课,到市场买木材,俺们这里允许吗?(当然,我拿人家幼教的例子来说小学和中学面对的事儿,也不怎么恰当。)
可能,像许老师这样教学,并不能培养出所谓的“好成绩”,可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原本的样子,该有的样子!你看,孩子们的整个测量活动过程,不就是一个微型的“人类测量活动发展史”吗?作者:月如寒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