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1-13 03:09:18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一】

有时为了衔接上下文内容,可用一两句话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来承上启下。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二】

我是一个刚刚从壳中出来的小鸟,不会飞翔不会觅食,整天在温暖的鸟窝中。在狂风来临时,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享受这种温馨而安详的幸福,听着她的`心跳,我想:如果永远都这样的话,该多好!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必须学会飞行,不然等待我的只有一个结果——死。

妈妈把我赶出家门,临行时她告诉我:以后的路不能再靠我,而是由你自己来走。你要记住,所有的磨难都打败不了你,它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强。

起初心中满是失望,因为与我相伴的只有孤独。可我要生存下去,必须学会觅食,否则只能被饿死。

于是,我只能反复的练习飞行。可刚飞起来,无情的风就向我径直撞来,将我打落在地上,猛烈的雨点如石头一般重重击打在我的身上……我只好临时落在山上,可一步没踏稳,便又滚到山底……日复一日,筋骨渐壮,浑身上下亦是遍体鳞伤。

傍晚,皎洁的月色常常陪伴着我,每到这个时刻我总是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她时常告诫我的话:成功与天赋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如果一倍的努力不行,那就两倍……在黑暗中,边思量着妈妈的话,边等待着随时而来的黎明。思绪渐渐清晰,心里愈发坚定。我要擦干眼泪,因为无所依靠,只能选择坚强,因为选择坚强,所以无怨无悔。不为遥远的大陆,只为在天空的征程。

蜕变的过程是无比煎熬的,也是十分痛苦的。可我在那一片黑暗中看见了一丝光明,我要抓住那一丝光明,紧紧的抓住,这一次,我一定不放弃……

在成长的旅途中,是磨难让我变成了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我要给天空画上彩虹,我要大声地谢谢你,磨难,在你的帮助下,我才能塑造出如今最好的自己……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三】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作文【四】

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卧佛自有其妙处,在此我不必多谈,而使我兴趣十足的圆觉洞,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这一组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才是感悟最多之处。

圆觉洞中运用的光学、声学及排水系统

来到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有一座让人惊叹的洞穴――圆觉洞,窟高6米,宽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著名学者魏了翁书写的“宝顶山”三字。进入洞中,洞内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背对着我们,跪在供案前的菩萨,他与“天龙八部”里那位向来以背视人的枯荣大师倒有几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细,质感特强,供台犹如丝绸。可是,为什么只有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见呢?环顾洞内,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石像背对的方向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而天窗与石像又呈45度角,光线透过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这就是古代的“聚光灯”。古人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且还环保不用其他火种光源造成洞内的污染,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折服,堪称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在洞里轻言几句,就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因为洞内石壁凹凸不平,从而减少的回音,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运用石壁凹凸不平使声波发射紊乱,相互抵消而导致回声消失。这简直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回声处理不谋而合,但前者却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还有更绝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统。若是在雨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环绕洞中的额众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随着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条长龙在石壁上蜿蜒。石龙把水吞入体内,又顺着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过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夺天工,而比起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透视原理

来到宝顶山上,有一组很独特石刻,它就是“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间释迦身着敞领袈裟,普贤、文殊在左右内饰缨络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手托大宝楼阁,文殊左手捧着7层宝塔。石刻独特之处就在于这座文殊像。文殊捧着的7层宝塔高近1。8米,重达350-400公斤,倾斜10度,可是却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而未坠落,原因就在于袈裟与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支撑着宝塔。在多种结构中,惟有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是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这种力学中的的原理在这里却得到具体的运用。我们只有为古代的能人巧匠惊叹了。

释迦、普贤、文殊为什么要向前倾斜10度呢?这是因为石刻不仅要结实更要注重美观。为了避免人的视觉上出现雕像身体与头像的比例不协调,这几樽雕像的身体都有十几度的倾斜。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透视原理,这可是在当代美术教科书上才会学到的。能工巧匠却在宋代就知道了,还把它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称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