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老师,在我刚翻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深奥,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体会不出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如: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强调“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在了解了瑞吉欧的一些教育理念后我重新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开始细读。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瑞吉欧理论的背景与起点、瑞吉欧·艾蜜莉亚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的描述、对理论与实务交互作用的反思。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提到:“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欢喜也有忧愁,欢喜的是我能够时时刻刻欣赏幼儿的奇思妙想以及幼儿身上最纯真的美;担忧的是一不小心又会打碎某个孩子的梦想。
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后,我知道了要做一个优秀的幼儿老师就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专业教育角色。不仅在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启迪,还要成为幼儿的心灵伙伴,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幼儿,走进她们的心里世界。生活中尽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去探索。
此外,我认为最让我获益的是第二十四章结论:最后的反思中作者条列出来的指导原则和建议。其中,包括项目活动的开始与维持、呈现的策略、团队动力、教与学的策略。相信有了这些指导原则和建议,对我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我也会借鉴这些原则和建议,帮助自己成长。
我是一名新老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累积经验。今后,我也会珍惜幼儿的“一百种语言”,努力挖掘幼儿的各种潜力,尊重每一位幼儿,实行适合幼儿的教育,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知识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提高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四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