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者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位名人,她虽然不像那些大红大紫、家喻户晓的名人有名气,她却是我心中的偶像。她就是我的阿姨—许红莲。
阿姨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阿姨从小就勤奋苦学,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她永不退缩,脑袋里装的几乎是知识,没有一点杂丝。所以每次我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去请教阿姨。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思考题不会做,就去请教阿姨。阿姨一看,在草稿纸上“挥”了几下,就大功告成了,然后把步骤慢慢地讲给我听,直到我听懂为止。我心想:阿姨真是“神机妙算”,只可惜没去当老师,却成了我的“家教”老师。
从那以后,我就很佩服阿姨,佩服她的“神机妙算”,佩服她的刻苦学习,佩服她讲解时的娓娓动听。
我应该学习阿姨坚持不懈的精神,经历每一件事都要做好。记得阿姨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一位伯伯,我们自驾车去的张家口。那天上午,北京的室外温度是三十八度,因为太热,一直都开着空调。当车开到官厅水库时,我被车外的景象所吸引,“哇!好大的风车,我在电视里见过,没想到这里有。”我急忙把车窗打开,一阵 凉 风 吹过,好舒适!已经没有了北京的炎热。车开的很快,我一边欣赏着路边的美景,一边高兴地唱着歌儿。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张家口。这里的天,却是乌云密布,一会便是狂风暴雨,等我们来到宾馆,忽然又晴空万里。七月的天,真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到了宾馆,休息了一会,伯伯的朋友说带我们去森林公园去玩,我非常高兴。在去森林公园的路上,我们路过了,我所见过的最长的隧道——约五千七百多米,隧道的温度才十九度。过了隧道,路两边重重叠叠的山峰上,只有绿草,却没有树木,很是奇怪。我去过老家,我们老家的山上,绿树成荫,雾气缭绕。可在这里,山上除了青草、巨石,什么也没有。很快来到了森林公园,这里山上都是柏树,听说是人工种植的',沿着路开车上到了山顶,“哇!好美呀!”山项上,各色的花儿争相开放,一排排的大风车,真是壮观!忽然,又下起雨来,我们急忙上车,开始下山。这里的下山路,真是太陡峭了,路也不太好,加上又湿又滑,真是充满了刺激,我兴奋的一路上都大声地叫着。
第二天吃早餐时,向窗外望去,我发现张家口市区像盆地一样,四周都是山。吃过早餐,我们驱车,来到了美丽的沽源湿地,这里的天空格外的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像棉花,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小猫,有的却像雪山……真是太美了!湿地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儿,但是很多的花,我在别处都没见过。我们又去了美丽的草原,绿油油的草儿,踩上去软绵绵的,舒服极了!我们还去了蒙古包,在那里,我喝了奶茶,咸咸的,很不习惯,于是我放了很多的白糖,才勉强喝下去。
第三天的上午,张家口市公安局的警察,知道了我的爸爸是位书画家,准备了笔、墨、纸、砚让爸爸给他们留下墨迹,留做收藏。爸爸欣然同意。下午,我们就回北京了,虽然,三天的时间很短暂,我却收获了很多。在回来的路上,我睡着了,梦见了自己躺在白云上,舒服极了!
常德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才人代有。在古代,屈原,宋玉,范仲淹,黄庭坚等,或游历于此,或寓居于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任朗州司马十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近代史上,从常德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风流人物便不可胜数:从叱咤风云的辛亥元勋宋教仁、蒋斌武、林修梅、秋瑾等,到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黄爱、向警予、王尔琢等,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栗裕、腾代远、帅孟奇、廖汉生等,到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丁玲、史学泰斗翦伯赞、生物学家辛树帜、“词书大王”王同亿等,都是武陵儿女的骄傲。这里,我想说说我最熟悉最崇拜的,那就是丁玲--著名现代中国文学家,湖南常德临澧县修梅乡高桥村人。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文学旗帜下的著名作家。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9月,她由南京展转往陕北。解放后,丁玲先后担任过《文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与文学交流活动,被选为世界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她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
常德地灵人杰,古往今来素有“惟楚有才”“於斯为盛”之称。武陵大地,历代都哺育出了一大批文才武将。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涌现出的一批革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农学家杰出人物,他们的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德,可谓是水土多灵,人才更毓秀的地方。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张爷爷。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老人的摊前,只见老人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只“画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