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被翻开,被开封的同时还有积淀于人类历史中已久的智慧。我渴望读它,读懂它是如何“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居里夫人……《万物简史》将这些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缀着的群星一一罗列,造就了闪烁璀璨的美丽科学星空,勾起我无限的幻想。
科学并非是披着华美袍子的贵妇,它是一位青年,带着一点理性,一点冷酷俯视着物质世界。
犹记书中那位目光敏锐的科学家,诞生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用双手将科学推进入现代。他的名字是安托万?洛朗?拉瓦锡。那一位一边挣钱一边从事科学的推动者。他的重大意义并非发现了什么新的元素,而在于“严格化、明晰化和条理化出了力。”
科学正是如此,而比尔?布莱森,这位闻名遐迩的非虚构作家,却从幽默独特的文风中将晦涩、枯燥之感一扫而尽。例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奇点;牛顿将一根大针插入眼窝,为的是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雷雨天放风筝;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点击强度实验,以致失去知觉……这些奇闻轶事向我们展现了沉迷于科学的、千奇百怪的科学家们的事迹,让一位位科学巨人们生动立体地向我们款款而来。
比尔?布莱森以轻松生动的语言把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史的产生的历程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又将自然科学巧妙地嵌入书中,令人顿生阅尽万物万象,纵横亿万光年之感。
《万物简史》引领我探索宇宙生命,人类的产生、变化与发展的进程,令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了崇拜。
从中我了解到,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的`时间里,纵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亦或是濒临绝境,更甚者受到灭顶之灾,但仍是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我沉迷于《万物简史》的世界,因它纵横捭阖、驰骋古今,将世界的玄秘娓娓道来,在无尽的未来与过去中,它超脱生活,却每每回归生活,令人在一瞬惊叹万物之神奇犹如鬼斧神工。
读书,悟史,透视科学,我们人生的书卷日积月累,密密匝匝。我终于开颜,为这繁盛的生命,浩渺的智慧,以及最后的,我所爱上的,时刻伴我成长的科学。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从古至今,科技发展变化的迅速是我们祖祖辈辈都亲眼见证过的,科技让飞机飞上蓝天,让人类发明字体,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但在我们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幸福时,有没有想到,科技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万物简史》告诉了我们答案。
《万物简史》主要讲述了人类一切科技成果的来源,以及科技带来的不便,例如:科技经常会危害环境、我们对科技的依赖使自己染上各种疾病等,而我们却毫无察觉。比尔·布莱森写的这本书是一本在科技史上,在全世界都称得上”绝世著作“的书。他告诉我们在科技的背后有着多少艰辛的努力,并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有一些详细的介绍。他为了这本书,足足准备了十年,并且在发表这本书后,立刻患上了严重的病。
比尔·布莱森在文坛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层层叠叠的风趣。比如,描写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顾名思义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会相信了吧?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我看到这段时,以为作者仅仅是在凑字数。接着往下读,却发现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组成的,火箭躯体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汉字一样,不知道演变了多少年,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使我不禁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里有著名人的成长过程,万物的形成与起因,相当于把整个世界的缩写……这是一本以创造为主的书,我不禁想起了语文书中的一句话: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经过同学和小伙伴的推荐,这个寒假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科学书。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很精彩,而且读后有很多感悟。
书中讲述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而奇妙的时刻: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话题作了极为精当的描写,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叹: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的一些发明又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气污染、动物濒临灭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今天有幸重新再回顾一下小学时看的一本著名科普著作——《万物简史》。他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的幽默直白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你不会和另一个世界的你握手,因为和反物质的你握手会发生湮灭,然后你们都会消失。”这样的表述使我在小时候也能很好地理解物质和反物质作用之后的关系。说道宇宙的起源,术中这样比喻“其实我们个体都是由电子组成的,如果把我们身上的电子一个一个夹出来就会变成一堆灰色的灰尘了”是多么的直白和简洁。
作者用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笔法给我们展现了宇宙大爆炸到现代的各种妙趣横生的故事。从小时候疑问地球模型是怎么可以切出四分之一看到地球的核心到人类对地球的环境污染;从动物进化的精彩到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从人类社会的茹毛饮血到现代战争的残酷。《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较畅销的一部书,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书。这部书在我的书架里放了两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决心,看完了这部书。
《万物简史》是一部很出色的科普著作。科普著作往往容易写得很生硬、乏味,但这部书不是这样,笔下很幽默诙谐,让人没有距离感。有了距离感,让人感觉很生硬,高不可攀,就没有多少人能读下去;反之,像这本书这样,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人们都可以推门进去,领略其中的美妙,这才是科普著作的真意。推门进去,随着作者的向导,看看自然和科学世界的无穷景致,欣赏人类前仆后继创造的科学文明,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充实快乐的事情。在兴趣的指引下,不知不觉长了许多见识,增了许多知识,感受了自然奇妙的感染,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其乐大焉,其妙大焉。
科学现在有一种矛盾:一方面,人们依赖科学,以科学为骄傲,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大为叹服;一方面,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哪怕是受过一些教育的人),科学都是一个封闭的城堡,依靠它为我们带来进步、福利,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能进去,欣赏、领略城堡中的神奇奥秘。科学日益成为专业人员独占的领地。学校里的教育,科学知识本是重点,可是也只是学了一点儿枝节的东西,科学精神学不到,科学兴趣培养不起来。说白了,那只是一种生硬的课程,你只要按既有的方式学就行了。这样学的科学知识,对人的影响有限,有的时间一长,干脆将那些基本的知识也忘了。除了一些专业人员,几乎很少有人将科学当作一个可以终生探索、充满兴趣的神奇世界,就像书籍中的许多科学家似的,科学是他们探索自然、增进智慧的手段,他们的探索精神与他们的成就一样,彪炳史册。这样的效果,几乎很难达到。科学教育的结果,恰恰是让人们学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对科学产生了更大的远离、排斥的心理,辩证的说,这只是一种失败。
书市上的科学书,要么是非常专业的著作,一般人看不懂;要么是飞碟、神秘探索之类;要么是教辅书、练习册,别的不知道,光是做题。(做题的效果虽然能巩固知识,练习思维,但就譬如在针尖儿上雕花,再好,也不能通观全体,具有批判思维。)总之,很少有像《万物简史》这样的科普著作,既能吸引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增长知识,充满人性的展示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给人探索科学的强劲动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不是野狐禅的科学,不是鸡零狗碎的科学,这才是科学城堡的本来面目。
我的科学知识很少,没有专门的造诣,至少对科学有一种兴趣、亲近,只是这兴趣、亲近被许多东西冲淡了,搅混了,在《万物简史》这书里,正好重拾这种心情。
《万物简史》是构思很宏大的,将自然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娓娓勾勒出来,穿插着科学史上那些令人激动的事迹,名字,那些难忘的时刻。自然万物有许多秘密,还需要人去揭示。科学是独立的世界,是人类用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建立起来的宝库。学科学知识,进入这个世界,你就需要从它的根儿上理解这个世界,你需要知道它的思维方式,它的来龙去脉,用别的道理、别的方式与它争论,而不去理解它是独立、自足的解释系统,独立的城堡,就会感到迷惑。科学是人类创造的独立的文明,它是人类理性的工具。
科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它是人们手中锐利的工具,但自然是无穷的,万物是无限的,科学本身也在不断的进展、突破。科学的乐趣也正在这种不断的探索、揭示的过程中。
《万物简史》用简单而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天上地下,过去现在的万事万物。它给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门,给人一种视野,给人科学的趣味儿,这确是一部好书。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平,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