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难忘的是美丽。美丽发生的时候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不可思议。
我去过天池三次,每一次都有绵绵细雨。
三年前的暑假,我们全家上天池。那天天阴沉沉的,可我们玩的很开心。爬山,采花,去道观,拜佛。玩的不亦乐乎。最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奔向游艇,小雨却不期而至,加上衣着单薄,我们只能哆嗦着下了山。
去年十一长假,我陪爷爷奶奶去天池散心,主要还是陪爷爷去道观还愿。哪知道又下起了雨。爷爷坚持要爬上道观,所以只能让奶奶先回去,我陪爷爷上道观。还好坡不算太陡,有空还可以瞟一瞟雨中山水。想不到,雨中的天池还别有一番味道!山在雨中若隐若现,池水倒是看不太清,但那即使是轻轻漾动的水波声也清晰可闻。可惜的是,为了爷爷的身体,我们只得乘缆车回去,不能近距离接触,未能尽兴。
极为幸运的是,今年暑假,有机会三到天池。爸爸和我作为导游带爸爸的老师参观天池。
我们坐上画舫时,天公作美,竟下起了蒙蒙细雨。清凉的雨雾拂在脸上,犹如婴孩那柔软的小手在抚摸;水波亲吻画舫的声响,极近、极小、又极温柔,如同天籁。远望天山,虽不那么真切,也知不是往日蓝天映衬下的那般模样。此时的天山,恰似一副淡淡的水墨画。云雾在山上或轻伏、慢跑,或驻足、缠绕,或疾行、跳跃,像个调皮的孩子。黑的山的脊背在雾中时隐时现。雨大了一些,那云好像在向湖中靠拢,而山的色彩渐浓,却清淡如初。的确是一副鬼斧神工的水墨画。可我又觉得,这眼前的画,已然超出了那种种风格各异的水墨画。它的美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描绘的。
雨渐小了。白的云在湖面飘荡,天山似隐于云中,又似乎近在眼前。那云似无影无踪,却又触手可及。多么神秘,令人遐想。
沉醉之间,雨却停了。而天界的云雾依旧未散。山际时而飘过青烟似的雾,那山却越来越清晰。轻动画舫,山水逶迤。坐在舫上的我们早已醉了。墨色的山依然平静安然。画舫飘在水中,也那么恬淡,随意地飘向天山,飘向那云,飘向那宁静的梦幻……
船靠岸了。大家竟无语。上了岸,看了相机里的照片,爸爸的老师叹道:“这相机怎么把仙境一般的景致拍成了这样?”
我也同感。于是久久不肯离去。
我在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再来亲近我的天池,亲近我那梦幻般的天山呢?
天山,是新疆的象征;天山,是大自然的奇迹;天山,是中国西部一幅绝佳的边塞风景。
天山哪都美,不论是外边白皑皑的雪,还是里边一片绿色的.原始森林。不过我认为最美丽的莫过于天山的天池了。
天山的天池从远处看,天池边上的云是棉花那样白,天池的绿是湛青的绿,天池的水是碧绿的蓝,因为它的蓝太纯粹了,所以连天空的云与池边的树都无法投影。从近处看,天池的水特别干净,没有一点垃圾在水上漂浮着。传说,天帝与王母娘娘有七个女儿,就是常说的七仙女。一天七个女儿在天上待得寂寞了,就从天上飞下来,来到人间的上空游玩。她们飞过草原,飞过戈壁,远远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雪白博格达峰。她们围绕着山峰转了几圈,很喜欢这座挺拔的山峰,就急忙上天去,要求母亲给她们在博格达峰下修一个洗澡池,她们每天可以在那里洗澡。王母非常爱她的七个女儿,便答应了她们的要求,她命令雷神挖池,雨神下雨。雷神在博格达峰附近花了七天时间将它挖好后,雨神就连下四十天大雨,终于汇成了清澈的湖,这就是天山天池。一个美丽的天池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说,有谁不会向往的呢?
天山除了天池,还有许多陡峭的悬崖,山势十分险峻,那真是笔峰挺立,曲润深沉通地户。两崖花争奇,几处松筐斗翠。
天山真是太美丽了,如果说它是一幅风景画,那我说只有大自然这位大画家才画得出来。
今天训练完后随区队观看了《守望天山》,期间哭过、笑过、愤怒过、也遗憾过。
这部电影是通过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物经过叙述以及穿插一些回忆进行下去的。镜头的转场运用的非常完美,不同时间的回忆的出现并未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反而更能使观影者融入电影。
整部电影看完,我想《守望天山》守望的不是天山,而是当年在天山所历经的年少、青春、友情、热血,守望的是爱情、守望的是亲情。
一座座墓碑一座座山,一颗颗红星一朵朵雪莲,一生、一生不变的誓言,守望、守望永远的天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班长四人携20个馒头去远方报信中,只剩下4个馒头的那段时期。镜头是静止的,天山在那一刻没有风、没有雪、四人围坐在墙角下,班长摸出仅剩的四个馒头,一人一个分发后。在大家狼吞虎咽之时,班长沉重的要求大家慢点吃,馒头之声手里的这个。而后镜头仿佛凝滞了,班长说我先去远方侦查,5分钟后出发。镜头随着他一个人,转至远方,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冰川荒原,班长望着手中的属于自己的馒头,探手放入了衣服内侧。就是这只馒头,救了陈玉柱的生命,同时消失的还有班长的生命。班长死后,玉柱临行前的一瞥头眼神之沉痛让人不由为之动容。最终4人中俩人获救,另俩人永远的长眠于天山。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侧目,令我印象极深的还有,陈玉柱携妻儿返回天山时,途径的那片胡杨林,金色的胡杨叶,闪耀明媚,突然陈玉柱像是发疯般扔掉手里的包裹,踩着溪水奔跑起来,起初我不仅骂道干什么啊,神经病。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往事过眼云烟班的浮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里是班长埋葬的地方。当初用来做标记的石头还在,而那人早已在风雨时间中消逝。陈玉柱恸哭的脸庞不禁让我鼻头一酸。
就这样为了那一句班长临终前:"帮我回湖北老家,看看父母。"陈玉柱留在了天山。挣扎过、激动过、争吵过、陈玉柱一家人还是留在了天山,归期一次又一次推延,住所从最初的塑料布搭建的一吹就到的烂房子建设成坚固的房屋。这一守便是24年。
24年,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不敢想。是什么支撑了他,又是什么停留了他的妻儿与他一同面对苦难。我不敢想象,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为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理解与支持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其中就有提到类似陈玉柱的这种精神。人无论何时都需要信仰,需要理想,需要坚守。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是怎样的信仰让他坚持了呢。
我想陈玉柱不仅是因为对班长的感恩,还有对国民精神的信仰,鲁迅说过:"我们的文艺来自于国民精神的火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守望天山》告诉我,放弃一切,舍弃所有,痛快地去感恩,不管是领导还是我们这样的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哪怕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也会友好地,态度亲和的对待他们,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真正做到在感恩中成长。
"碧血洒满天山,捐驱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这是千千万万筑路官兵的真实写照。十年间,陈玉柱所在部队官兵战冰雪斗严寒,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先后有16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几千人受伤致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在天山上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他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生命绝唱!蜿蜒而平坦的天山公路,是筑路老兵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陈玉柱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将伴随着这条天山公路传向远方。战友们的无私奉献、为国捐驱是一种大爱,班长的舍生忘死是一种大爱,陈玉柱的知恩图报也是一种大爱。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陈玉柱这种感恩精神,他的故事和天山精神不仅要在部队宣传,还要向社会宣传,更要向年轻一代宣传,要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懂得什么是国家,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
一个馒头,一个生的希望:一句承诺,一段长达的24年的守候;一座陵园,了却一生的心愿;一条冰雪之路,一段被雪藏30年的历史。冰雪埋藏下的天山,埋藏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埋藏了一段孤独与绝望的守望,埋藏着中国军人们难以逝去的血性,更埋藏着那些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英烈。作为大学生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精神,愿这种精神永远伴随我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