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个人发展作文)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个人发展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12-26 15:02:56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个人发展作文)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一】

当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羡慕不已而对自己的失败沮丧无比时,我们往往会认为机遇很不公平,降临到了别人而不是自己的身上。

其实,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我们苦苦寻求机遇,总以为它还远在天边,实际上它已来到了面前,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直到与它擦肩而过,才发现它已远去,可此时,什么都迟了。

同很多失败者一样,我也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机遇。初一的时候,学校办了一个竞赛班,经过一次考试,我有幸进入。可是,进去之后我发现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顺利。每周要花费几节自习去上竞赛课,上完课后还有不少的作业要做。本来平时的作业就不轻松,这样一来,时间少了,作业多了。忙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快忙不过来了,于是打算退出来。老师和家长都劝阻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错过了可就没有了。可我满以为机遇还在后头,现在还早,不努力没关系。于是,一个月后,怕苦怕累的我退出了竞赛班。竞赛班办了一年后也停办了。

到了初三,又重新开始办了。开始我也侥幸参加了培训,我也打算好好地学。可没过多久,发现比以前更忙。本来初三学习上的压力增大了,再加上竞赛班的作业太多,花时间太长,我都快喘不过气。于是没多久,我又想着退出来。虽然老师提醒我这是最后一次机遇,失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我不以为然,觉得现在不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于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又退去了。

几个月后,我变得十分后悔。因为那些坚持留在竞赛班的同学都参加了三科联赛,获得了很多奖项,可我却是一片空白。一次又一次地与机遇擦肩而过之后,我走向了失败。我这才明白,机遇其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它对于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善于捕捉它的人就会借助它的力量走向成功,而不善于把握它的人就会与它擦肩而过,最终只有失败的结果。机遇有很多,只是太容易错过。除了好好地把握它,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二】

面对机遇,你准备好了吗?有两种答案:一是准备好了,二是匆忙应和。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栋梁之才不可胜数。我认为栋梁之才是勤奋的,不是靠的天赋。这些人在机遇面前,是早已准备好了的人。

可有些人大言不惭地说:“栋梁之才只是运气好罢了”。

有些人还说,栋梁之才只是受到老天的眷顾才成功的,那些成功的人如果没有机会,也未必怎样。

他们可以给你举出很多个例子。

姜子牙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不是遇到周文王,他也只是个渭水河边上的钓翁。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慧的象征。在人们眼里天资聪颖、满腹经纶。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他也就是一个农夫而已。

魏征是唐朝李世民手下的重臣。要不是李世民找他,他也只是一个秀才。

难道胸无大志、性情懒惰的人,真的会遇到机会吗?

我说不是的,请听我的理由。

朝歌是商王朝的首都,姜子牙就是住在朝歌。可他认为商纣王不行,所以奔波千里到周王住所西岐。姜子牙是一个不见经传的人,怎样能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呢?事先他在周文王必经的路上做了准备,垂钓与渭水河边等待周文王。

周文王要讨伐昏庸无道的殷纣王夺取天下,解救黎民百姓与苦难之中,招兵买马,遍访能人。二人渭水河边相遇,畅谈天下。姜子牙是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等诸家皆尊崇为“宗师”,难道姜子牙是没有准备吗?

而诸葛亮呢?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他在游山游水之中,熟悉和掌握天文地理知识,记住当地风俗民情。他还娶了阿丑黄月英。他的岳父教他各种兵法。能说诸葛亮没有准备吗?

魏征少年贫困,但喜爱读书,积攒了不少知识,后来成为唐朝政治家。辅佐李世民治国,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晋封郑国公。在治国方面十分成功,也是名标青史之人。可以说这三位都是有准备之人。

成功是美好的代名词,但事先心须做好准备。成功当然有机遇的成分,但是准备不足的人,一旦有机会,也只是匆忙迎合,手忙脚乱,诸多机会,只能是从他身边悄然溜走。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三】

上帝一觉醒来,好像听到有人在抱怨:“仁慈的主呀!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艰险了,你创造了我们,可为什么不给我们更多生存的机遇,还是让我们再回伊甸园罢”。上帝想,他们已经偷食了禁果,再回伊甸园是不可能了,让机遇老人下去给他们机遇吧。于是机遇老人来到人间,他把打开机遇之门的钥匙挂在树上,只要走过的人,都可以向他索取,第一个人来了,他看见树上挂着满世界的钥匙,有点奇怪,于是问:“老人家,你是卖钥匙的吗?”“不,上帝的孩子,这是上帝施给你的开启机遇之门的钥匙,你的机遇来了”,“我可以随便取吗?”“是的,你可以”。此人想,世界上,那有这样便宜的事,肯定是个圈套,不要上当,于是他走了。第二个人来了,机遇老人重复了刚才的话,“机遇之门在那里”,第二人问,“翻过前面那座山就到了”,第二个人想,还得翻座山,太辛苦了,于是也走过去了。第三个人匆匆过来,他根本就没注意树上挂着的钥匙,机遇老人叫住了他:“年轻人,上帝施给你机遇你不想要吗?”“噢,对不起,我正有急事”,他说着话,却并没有放慢他依然匆忙的脚步。第四人走了过来,“你的钥匙好漂亮,能打开我家房门吗?”“这是机遇之门的钥匙,什么门都能打开”,“谢谢我要了”,“愿上帝保佑你”。机遇老人送出了第一把钥匙,可这个人,只是用它打开了自家房门,而并未用它去开启机遇之门。第五个人来了,他考虑了一会,想这钥匙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也不需化钱,何不先取一把,于是就取了一把,回去后他马上卖给了别人,赚了一笔钱,他觉得很开心。

人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遇,可当机遇来临时,又未必都能把握,致使机遇擦肩而过。第一种人是怀疑论者,他优柔寡断,怀疑一切,机遇不会关注这类人;第二类人是懒汉,他们始终与机遇无缘;第三类人,是社会的匆匆过客,机遇来到面前也不一定看得见;第四类人,是傻子,机遇对他来讲,也就是一把开启自家房门的钥匙,无关紧要;第五类人,是精明人,可他精明而不聪明,所以他也未必能把握得住机遇。

除了上面的五类人外,也有许多人拿到了钥匙,都按着机遇老人的`线路去寻找上帝施给他们的机遇,当他们打开机遇之门后,发现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大河,河对面是一座金矿,上帝没有欺骗他们,他们只要渡过大河,到达对面,就能获得巨大财富,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当他们在冥思苦想,如何渡河时,有一个人悄悄走了,他想为什么非得一起去竞争开矿呢?第二天他搞来了一条船,他在河边干起了摆渡的营生,一拨一拨开矿的人,从他的船上来来去去,当别人的黄金梦还只孕育在矿石中时,他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十条渡船的富翁了。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可机遇也仅是一把钥匙,能否把握,如何把握还要靠各人的智慧,上帝给于大家同样的机遇,可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懒惰,有的人放弃,有的人选择开矿,有的人选择摆渡,一样的机遇不同的结果,我们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吗。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四】

刘醒龙在《九寨重重》中说道:“人与绝美的远离,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越来越亲***庸。”人们总喜欢待在为自己准备的舒适圈中,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生命的绝美也在探索的路上等待着被发现。

罗曼罗兰说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想要冲破五指山的囚笼,而大部分人却选择了猪八戒,想要过原来安逸的生活,取经的道路上纵有许多困难,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条路上发现了生命的绝美,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更是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选择做孙大圣,才能创造自己的齐天。

生命之绝美不一定是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而是每个能慰藉心灵的瞬间。一位爱心人士,利用工作之余救济无数的流浪动物,他放弃了安逸的下班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很大一部分工资,但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见证了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有的是对生命的执著,也有的是生命的感激。这便是生命之绝美。而平庸也并不指平凡的生活,而是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舒适圈,其实舒适圈外才是真正的舒适。人们总不敢放弃现在相对稳定的生活去追寻真正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凡”的梦,而现在的“平凡”不过是扣着安定帽子的懒惰。打破平庸,打败自己懒惰的本性,才能释放出内心真正的梦想。

生命之绝美,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发现,需要长久地坚持。刘醒龙阴差阳错地游览九寨沟,便被九寨沟的美丽风景深深吸引,后来他再游九寨沟,风景不同,情感也更加丰富,不能说他首游毫无收获,但重游九寨沟给予他生命的启迪。同时也告诉人们只有打破平庸,才能收获生命之绝美。坚持,无疑是所有目标的唯一途径,探索绝美也不例外,心血来潮的改变只能自己宽慰自己,只有百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真正发现生命的美丽。

同时,追寻生命绝美的过程中,也要仔细思考,坚持本心,不能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人,他们已经打破了舒适圈,但迟迟发现不了生命的绝美,失望与***是他们不在冷静,而转用一系列不正当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忙着追逐目标,而忘了自己的初心是享受追逐的过程,生命之绝美往往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标,也是一种平庸,他们并没有发现生命之绝美的真正意义。

追寻绝美,需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之本心,迎万变之美丽。在追寻路上享受着,偶尔的停歇也无伤大雅,最重要的是能克服自己的懒惰,发出直击心灵的问题,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不问是否能成功,努力过才是生命之绝美。他人的眼光更是不必在意,只要遵循本心,打破平庸,走上正确的道路,成功并不能概括一个人的美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成功。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五】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上帝仁慈地抛下金苹果,我们谓之“机遇”。机遇真是神奇,它给“疑无路”的人带来“柳暗花明”,它让商人散尽的千金“还复来”,它使“屈心抑志”的文人从此“青云直上九重霄”。机遇虽说神奇,其实它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智者能发现它、利用它而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错过它却抱怨命运不公,其原因就在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才能辨识和把握机遇。

在科学史上,善于辨识和把握机遇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屡见不鲜。英国科学家弗莱明花了几年时间专心研究对付葡萄菌的办法却一无所获,后来有一次,因为偶然看到一只培养葡萄球菌的碟子生了霉,长出了青绿色的霉斑,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了青霉素。享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做灯丝的材料时,试验了上千种材料都遭遇失败,最后偶然试用钨而获得成功。

有人把科学家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现者吗?试想,爱迪生如果不是通过无数次试验,证明上千种材料不能做灯丝,并一直倾心于此项研究,又怎能发现适合做灯丝的钨呢?

姜子牙垂钓数十载才迎来文王,后辅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镐京,灭了荒**无道、沉溺酒色的纣王,建立了周王朝;诸葛亮高卧隆中数十载,方换来玄德“三顾茅庐”,进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试想,姜太公成就的取得难道仅仅是因为与文王的偶然相遇吗?孔明三分之计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刘备偶然听到传闻而三顾茅庐吗?非也,其实他们在机遇到来之前早已胸中韬略万千,他们的头脑早已做好把握机遇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坐着等机遇,躺着喊机遇,睡着梦机遇,殊不知如果这样,机遇就会像满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能否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的准备,在于人们知识文化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朋友,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你的头脑,去抓住机遇,利用机遇,获取成功吧!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六】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青年寻求发展机遇作文【七】

“他在一片荒芜中醒来,面前是一间奇妙的客栈,里面住过各色各样的人,有死去的服务员,疯狂的科学家,奇异的科学家以及恐怖的绿林……”少女的电脑桌面上还在放着这个视频。

少女并不喜欢这个世界,学业的压力,父母的争吵让她心神俱疲。一直觉得上天很不公平,没有给自己任何一项优势,她就像几十亿人中最渺小,最平凡的一个。既然如此,那存不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少女再次醒来,是在一家名叫“未来客栈”的门口,她犹豫了,她觉得这一切一点都不真实,应该是梦,醒了就好了。但是理智告诉她,这是一个真实的视角。“打开那扇门,打开……”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打开面前的门。

少女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面前的院子里杂草堆积,还有一口枯井,半个蜘蛛网随处可见。残破的客栈真的有人吗?“有人吗?有没有人?”少女试探地叫出了声,“客官,‘前世’还是‘未来’?”“未来?前世?什么意思?”“不可说,我只是奉命行事,机会只有一次,机不可失啊,客官。你能来这儿说明是天命所示。”少女的眉头狠狠地皱了起来,天命?21世纪的人怎么会相信这些?“我都不需要。”

“那好吧。客官,请看向那口枯井吧。上天,已经帮你做好了决定。看完以后,无需多问,你便可以回到你的世界中去了,我的\'使命也完成了。”

少女将信将疑地把目光放在了枯井之上。那口平淡无奇的枯井开始慢慢变化,枯井中的水慢慢变了一些画面。

画面中的她已值垂暮,躺在病床上安详而又宁静。而另一幕,大概是她去世那一刻,床房里围满了人,医生正在和护士做着最后的结果分析。

少女疑惑,非常疑惑。她想去问那个声音,但是果然如“它”所说,她看完就回来了,回到了家里

少女这一夜脑海中不停地想着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她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上天已经告诉我未来的结局,都是一死,我还不如好好地活下去。

少女现在还不知道,这个确实是上天的安排。上天其实想告诉她:上天其实并没有优待过谁,何谈亏待?人终究是逃不过自然规律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好好体验,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