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蔡崇达老师的《皮囊》一书,不禁为其中的细腻感情而震惊,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母亲的房子》一篇了。
在《母亲的房子》这一篇中,他的父亲在迎娶他的母亲时许诺给她买下一栋房子,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他买下一块地,并以两人的名字写了对联,挂在上面。后来父亲因为工作不顺,颓废了,在家里也不出去挣钱,只剩母亲一人养家,可她也没说什么。后来父亲又因不慎跌落,生了一场大病,最后落下了个左半身瘫痪的下场,使本就贫穷的家更加不堪一击。
可母亲从未放弃过父亲,一直暗暗支持、宽慰他,即使父亲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这种帮助。父亲去世以后,她把对父亲的爱转到了房子上,即便知道房子马上就要被拆掉了,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她仍然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有闲钱就去改建房子,最后以她和父亲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房子。蔡老师虽然知道在他人眼中这是件怪异的'事,可他也支持着母亲建完房子,因为他知道,这是母亲对已逝的父亲的一份浓浓的爱。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
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十分感谢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亲情可贵,更是体会到了他们家中那份可贵的浓浓的亲情……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昨 天,我和爸爸、姐姐正在上楼,大约上到第四层的时候,有一位叔叔正在下楼,401房间的门口的地毯歪了,一大半滑到了楼梯上。爸爸告诉了那位叔叔,让他小 心点,免得摔倒。但爸爸和姐姐对这块地毯都置之不理,绕过去了。现在轮到我经过了,我用脚把地毯给踢了回去,并简单处理一下,放正。到了家里,爸爸和姐姐 一个劲儿地表扬我,我心里面美滋滋的.。
睡觉前,我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我以前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小事,让座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听爸 爸说,他们小时候一上车,就有四五个人站起来让座。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报纸上曾写过:“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要多做善事,不做恶 事,哪怕是很小的事。我想,今天我就做了一件让人尊敬(称赞)的小善事。
清早起床,绿意充盈,我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跑到阳台欣赏这独一无二的绿。这绿,肆意流淌于眼前,蔓延穿透过心间,留下一片难得的凉爽,让我心中溢满感动。
去年九月,我开始回家工作。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节奏,都需要去尽快适应,容不得半点迟疑。于是,爷爷奶奶搬来和我一块住,顺便帮我照料孩子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盆又一盆的绿植。初来乍到的它们,时而探着小脑袋,打量着陌生的环境;时而窃窃私语,讲述着自己的感受。我想:它们一定会慢慢适应这里,会越长越好的。因为有爷爷奶奶在,我和那些绿植一样,心安!
时间是伟大的证明者,生命中一切好的坏的,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显现出最原本的样子。早读、上课、教研……我的生活慢慢进入正常的轨道,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阳台的一盆盆绿植也生长地越来越好。花盆一个挨着一个,绿植一棵挤着一棵,好不热闹!只见那绿,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那绿,像极了波澜涌动的海洋,奏响一个个生命的乐章,留下一片片凉爽,蔓延至心中……
其实,爷爷奶奶是退休人员,生活平静而富足。本来他们是可以过着悠闲自在的老年生活的,但为了照料我和孩子,便开始了快节奏而忙碌的生活。为我,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知道我要上早读,早早起床就做好了饭;知道我时间紧张,早晚帮我接送上幼儿园的孩子;雨天叮嘱我带上雨衣,晴天提醒我多喝热水,事无巨细,皆由他们帮忙操持着。
阳台的绿意越来越浓,其间还夹杂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爷爷,快看!多肉开花了!”从看到拿回家的'多肉褪去红色衣边,到抽出细细的长茎,继而又在顶端冒出乳白色花骨朵儿,我的心里别提多惊讶了!因为我一向不擅长照料这些花花草草,即使是最易成活的绿植,在我手中也容易夭折。而在我的记忆里,只要有爷爷在的地方,总是少不了几抹绿色:春天,客厅桌子上会摆放着茎叶扁平的蟹爪兰;入夏,院里则是数棵茎上长刺,叶子深绿的月季;金秋,东屋前面的阳台上多了几株叶形瘦长,边缘锯齿状的菊花;严冬,屋里吊兰、文竹、绿萝、玉树、多肉等绿植将屋外的严寒也化作满屋的春意盎然。爷爷在,绿意不会缺少,春天不会缺席,心中始终种下一片凉爽,便有希望!
小时候,爷爷就跟我说过,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树,必须剪去那些冗杂的枝干,才会专注于汲取营养,更好地生长。我这棵曾经的小树,如今已经找到自己的一片沃土,而爷爷奶奶不仅给予我生长更快的营养,更带给我凉爽,去抵挡外界的雨雪风霜。
记得苏轼曾于《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家中洋溢的这片绿意,便是爷爷奶奶给予我生命里最宝贵的吧!
爷爷奶奶将生命中的那份绿意带进我的生命,丰富着我的世界。看着眼前走进生命的绿意,带来这份难得的凉爽,我心安然!
躺在矮山上,置身于绿海中,一簇簇鲜绿可爱的小草从发丝间钻出来,挑逗着春风。我深吸一口这春的清气。肃***的严冬仍拖着他的尾巴,这春天的空气中微漾着一股难有的清新。
我起身。
放眼望去,蜜绿的地毯沿着山腰山地山脊梁延绵不断地铺了好几里,春这天使肆意播撒着她该有的绿。
一头钻进草皮里,眼前顿然不见了那满山幽幽的绿意,顿时耳旁响起老师的教育与爸妈的呵责,作业题和试题卷铺天盖地的朝我涌来,仿佛,我就要在这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巨浪中沉没。
突然,微风奏起。耳边有什么东西挠得我痒酥酥的,睁眼一看,是一朵花,一朵雪一样的小花。阳光里,透明的光线细细交织,花朵生机而灿烂地笑着。浸泡在阳光里,小小的身躯向四周伸展着它雪一样的`白,玉一样的绿。
一看右侧,那还有一朵,再那边便是一大丛。我欣喜地奔跑过去。
花丛甚是好看,宛若一片雪海,春风掀起她的白纱裙,漾起一片微香。俯身一看,我却发现这之中却有几朵花蔫蔫的,毫无活力。想必是经不起昨夜暴雨的炼洗吧。
那一瞬间,仿佛是春天的小雨滴落,拨动了我的心弦。
花朵,不愿接受暴风雨的冲洗就无法成长,而那些经不起风雨的,也注定被淘汰。是的,不经历风雨挫折,哪能待到那春天繁花锦簇?
将书携起。春光里,花朵依然笑着,而我却已下山去,下山去接受、去迎接我的风雨……
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篇就是《母亲的房子》。初读时,我觉得作者写得有些“过”,因为人物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母亲为什么只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捡菜叶,全然不顾家人反对,历经艰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会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