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沟游记作文(难忘的一次旅行三岔河作文)

三岔沟游记作文(难忘的一次旅行三岔河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4-04 19:04:31
三岔沟游记作文(难忘的一次旅行三岔河作文)

三岔沟游记作文【一】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写着龙潭沟的石碑。这几个字苍劲有力,让我越发的对龙潭沟充满期待。进入大门。两旁的`石壁爬满了藤蔓。给龙潭沟又增加了几分生气。

再往前走,路边开始出现一个一个的整齐排列的岩石,它们就像在指引着我们,我们快步前进,便到了一个潭边,这潭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一条巨大的“黑龙”,这“龙”好不威风,目光严肃,看看旁边的注解,才知道这是“黑龙潭”,潭水极浅,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顺着阶梯往上走,还没看到瀑布,就听到震耳欲聋的响声,我又兴奋又激动,快步向响声处前进。突然,不远处出现一道白光,这光若隐若现,我定睛一看,才发现是瀑布。我拉着母亲,急忙向瀑布奔去。终于,站在瀑布下,我领略了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一道水柱飞流而下,如狮虎咆哮,似万马奔腾。激起白浪,一滴滴水似珍珠,美丽极了!

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间不早了,该和龙潭沟说再见了,等待下次和龙潭沟相遇,再次领略龙潭沟的风采!

看着那快落幕的太阳,我不禁留恋起龙潭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期待下次光临。

三岔沟游记作文【二】

当日和众驴友45人一起入内,秋雨连绵如丝扑面而来。公路两旁青山相对而开,山腰和山头漂浮着或薄或厚的云雾,随风改变着万千的姿态,给青山披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沿着公路蜿蜒而上。两旁的山坡上有玉米等农作物,山坡以上到山头则是翠绿和秋黄相兼,各色草木藤竹在秋雨的清润之下,鲜美异常。秋雨洒在山上的轻声反而衬托出山区特有的宁静,给了我们这一群终日在喧嚣城里的游客添加了几许意外之喜。

路过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看到有房子青石为墙,房顶铺以大块的青石板。房子虽然不高,但是厚重古朴,一种历史感油然而生。山村里中间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溪底被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满。波澜徐动给清流增添了无数神韵。

走过山村沿着溪流进入山内,道路全无。但是山势渐险,风光也更加旖旎多姿。山峰多是直直的插入天空,在垂直的山腰上,各个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层次分明的依次排列。亿万年来流水把有的山腰冲刷出形态各异形态,宛如雕像般惟妙微翘在绝壁欢迎着千百年来无数的游客。山峰虽然并不高大,但是看着险峻异常。山顶尽是葱郁的林木,那谷底清冽的溪流,绝壁上卓然不群仅有的几株野花悠然盛开。一下子让人想起了《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此山再好不过。

雨比先前大了一点,斜着落下打在大家都身上,虽然穿着装备,但是也避免不了微凉的雨珠溜入人们的衣服里。纵然是湿冷的衣服也抵挡不住大家登山的热情。

不停的秋雨使山路湿滑。众人便在溪边的大石头上依次向前小心行走,领队在给大家叮嘱着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则。不时有人停下脚步贪婪的看着四周的美景,或尽情收入眼帘,或者选择着合适的角度把山景摄入相机永久保存回味。

溪流随着山势依次而上,在有落差的.地方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瀑布。千瀑沟的名称也就因此而得。流水在山石上溅起了一朵朵或者一片片的白色的浪花,依着落差或是叮咚优雅的泉鸣或是龙然作响瀑布声。山谷散布着一片片清潭,或深或浅都清澈见底,犹如仙境般迷人。

走到溪流的尽头,是一个比较大的落差。因为下雨岩石湿滑,不能冒险攀登,便决定在此处休息。借着接着休息的时刻我贪婪的欣赏着四周的绝妙美景。险峰绝壁上树木葱荣,溪流变作飞瀑直下浪花万朵,山谷蜿蜒百转千回,风情各有不同。在这一个不是很深的山谷里,没有任何人为的建筑和雕琢的痕迹,反而增加了自然原始的旖旎风光,可谓是在在处处美若仙庭。

众人也是走的筋疲力尽,便在此处的山脚下被雨的地方吃午餐,休息一下,补充体力。休息了大约一个小时,饭食过后大家把自己吃饭产生的垃圾都放入了塑料袋,准备下山时带下。驴群里的口号是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美景什么都不带走。大家都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环保的原则。但是在山崖下或是溪流间,或是芳草之上。目所能及的是满目先前游客留下的各色塑料垃圾遍布其间,在最美的地方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煞了绝妙的风景。

上苍经过亿万年给我们留下了鬼斧神工般奇异的美景。人类却在几十年间留给了大自然遍布其间丑陋的垃圾。在我们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一处处不可思议的美景的时候,游客是不是也该尽举手之劳的功夫回馈给大自然一个完美如初的景色呢。即使不为当下,也要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如诗的环境。

三岔沟游记作文【三】

坐在飞机上,看到银川的贺兰山时,我惊得目瞪口呆,在北京的山上还是树木茂盛,而到这里的山却是光秃秃的,看不见一点生机。

到达了银川,我们打车去了水洞沟,一进景区,我才算领略了荒凉二字的意思,这里寸草不生,后面的山也看不见一点绿色,不一会儿我们到了水洞沟博物馆,在那里我了解到了过去这里也有人居住,他们生活了很久,但是突然有一天,自然灾害来了,地震、火山喷发,大雨连续下了几天几夜。人们实在无法生存,只得移居别处。

出了博物馆,我们乘坐电瓶车来到了明代长城,残破不堪。我骑着骆驼走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领略着古长城的风采。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清净,下了骆驼我们去坐船,接着是马车、竹筏子和骆驼车,经过了这颠簸的一路,我们来到了主要景点——藏兵洞,这里主要讲述古人挖的一个地道,这里共有三个洞,连在一起,四通八达,有将军洞、储藏室、兵器库、水井、议事大厅等。还有很多陷阱,有的陷阱不但能够击***敌人,还有报信功能,敌人来了,还可以堵住路口。一箭三雕,敌人进得来却出不去。这个洞长8.3公里,高2米,宽1.6米。洞内十分凉快,每个洞又连分洞,分洞又连着分分洞,让敌人搞不清方向,迷乱在洞内。

出了藏兵洞,我们便乘坐“拉风的”拖拉机出了景区,便结束了荒凉之旅,准备新的起航。

三岔沟游记作文【四】

路是牧民开出来的土路,陡峭、崎岖,甚至是极度危险,大部分地段只能勉强容得下一车通行,一侧是陡峭的山谷,坐在车上心一直悬在嗓子里,但转过一块土崖,豁然开朗,是一片葱郁的山坡草原,遍地是不知名的野花,如同在梦境中,草原、森林、雪山、溪流,缓缓流动的羊群,马背上的哈萨克牧民悠闲的挥舞着马鞭,点缀在旷野中的白色毡房,像草原上白色蘑菇,星星点点,远处的雪山如同白衣的少女,静静的,在你的身旁却又远不可及。

在这儿竟然见到野生草莓,在我儿时在记忆中,贵州遍地生长的草莓,我寻找了许多年,竟然在这儿突然出现,如同这一美景,从你不可能想像到的地方,却是从你的`心底突兀而来,霍然出现在你的眼前、心里,勾出你心底曾经拥有却丢失了许久,曾以为永远不会再出现的温馨,陌生而又亲切,是初有记忆的婴孩暂离母亲,却又突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朦胧而又甜蜜,是饱经沧桑以后一张发黄的照片把你带到青春萌动的记忆中,恍惚中晃动的倩影和明亮的眸子。。。

已经醉了,醉在风景里?记忆里?有丝丝的话语在你耳边,感觉是从记忆中传来,在脸颊旁,却已经在天边了。

三岔沟游记作文【五】

重渡沟位于河南洛陽西南的栾川县境内,这里三步一潭,五步一瀑,千山滴翠,万亩葱郁,小桥流水农家,素有"北国江南"之称。

重渡沟分南沟和西沟。南沟是山泉的世界,飞瀑成群潭成串,山峰高峻,重峦叠嶂,草木茂盛;横斜的树枝相互掩映,遮天蔽日,丝毫无防晒之忧。沿溪而行,闻水声潺一潺,石凳石桥清泉石上流,虽至夏日,但水寒彻骨,不可久戏水中。喝一口山泉水,清凉解渴,沁人心脾。峰回路转山势陡峭处,便可见悬瀑飞流而下,水花飞扬,如烟似雾,绿潭深幽;其中帛展乳沥、丝舒垂帘、泄愤飞瀑、虬爪潭等等,皆惟妙惟肖,神奇壮观。

西沟是翠竹的海洋。"清风两袖冲天立,若谷虚怀韵有神""竹摇清影云笼纱,林深水柔绕寒家". 竹 —— 历来为文人墨客和画家所衷爱;当你置身于竹林长廊,沿幽径寻溪,听泉水击石,泠泠作响,看翠竹密布,碧剑刺天,吃竹筒米饭,尝竹笋烩菜,品竹叶香茗,观各种竹制工艺品,入住竹树环合下的农家,其乐无穷。

山峻、竹幽、水清、树茂、草丰,使人心旷神怡,若脱笼之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大概是人们热衷于自然山水的根本原因吧。

三岔沟游记作文【六】

刚到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走廊。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的欢叫;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大树摇曳着它那粗壮的枝干;好像都在欢迎我的到来。

往前走,突然听见淙淙的流水声。一看,鱼儿在湖水里欢快地嬉戏,我赶快拿起渔网等待鱼儿听话地游到里面。可他们摆动着灵活的身子,瞪大眼睛打量着渔网,迟迟不敢进去。这时,只要我动一动,他们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游得无影无踪。

再往前走,只见一只好似猪八戒的石头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的湖水。难道他在偷看美女洗澡时被发现了,变成一块石头伫立在这里吗?-----这就是龙潭沟著名的景点:八戒窥浴。

来不及思考,就马上看见了前面飞流直下的`瀑布,它就像一条巨龙,从山上直窜向水里去了,真壮观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走一会儿,就到天池了,这时的你一定是精疲力尽,但当你看见那个瀑布时,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只能感受到那瀑布的壮丽。这时最理想事儿的就是去划船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快踏上了船,那划船的爷爷真是技术高超,不一会就划到了正中央。我也拿起船镐划了划,可连水底都触不到,而且水很快就溅到了船上。峭壁上的水向下流去,我用手摸一摸,好美啊,就像仙境一般。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了,这时的天空也别有一番风味,晚霞把天空映照得红彤彤的。哦!不对,还有紫的、蓝的、黄的.......,漂亮极了。

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龙潭沟时,心想:什么时候再来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