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观看书法家写书法,每次看到书法家们写的字龙飞凤舞、翰墨飘香,我就特别羡慕,特别佩服,也想长大能成为鼎鼎有名的`书法家。这个愿望要怎么实现呢?我灵机一动,爷爷是国家一级书法家,不正是现成的名师吗?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我拜您为师!”爷爷一口答应。
一开始,我连毛笔都不会拿,爷爷就教我:先用中指和大拇指捏紧笔杆,食指从上面靠过来,无名指和小指从下面靠近笔。我很快就学会握笔了。爷爷先教我笔划,从点、横、竖、撇、捺,到提、折、钩,一共学了38个笔划。练习了一个多月,爷爷让我写偏旁部首。我虽然会写,但几个笔划组合在一起却非常难看。练了好多次,还是老样子。我扔下笔,恼怒地说:“不学了!”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本领就要能吃苦、懂坚持,功夫总是不负有心人。”在爷爷的鼓励下,我捡回自己的笔,按照爷爷的指导,一遍又一遍地继续练。
半年过去了,我不仅学会了用毛笔写笔划、部首,还学会写完整的字。我信心十足地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书法比赛,荣获一等奖。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开心得哈哈大笑。
我终于学会了写毛笔书法,但爷爷说:“想要功夫深,还得继续不断地努力。”我决心再也不放弃,练就过硬的本领。
最近买了一本黄帝内经看,古文搭白话文的那种,不过还是觉的看的好枯燥,几乎都只能在看白话文,在这里和大家谈谈选择医学书籍的心得。
凡学过医的人大概都知道,读医学名著就和上学的时候读四大名著一样,除了爱好,这也是一件应该必修的事一样,等等,但是通常看完了以后处在一个完全不能消化的阶段,就好象你吃了很难消化的糯米一样,不过呢可以吃助消化的药来帮助,而这些没有办法消化的知识,则是要在临床实际体验中才能消化。所以选择书籍的时候,如果有临床的案例,理解起来的话会快很多,用到病人身上的话也很容易想起来该怎么具体运用。
我在北京淘过一本70年代的医学书籍,几乎包含了常见病的中医临床病例,书不厚,但是很有用,因此个人觉的到旧书市场淘一些医学书籍,会比到新书店逛淘到好书的比例更高,不过这个旧书市场的选择很重要,我的书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一个很大的旧书市场,可惜是旅游无意淘到的,如果是在附近居住又有需要的人就有福了。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章节采取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要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开展以他们为主讲人的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前主讲人要广泛收集教学素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成功的集体备课能让所有生化老师群体受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互相促进,从而保持教学多元化。
《心身医学》这本书是医药教材,并且该书的编委们多在医学院或者医院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学\"。(抱歉,我主观上将心理学和医学默认为是两个领域)。我所说的\"很心理学\"是指,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编者主张寻找心理原因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说明,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也得承认心理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心理因素应该是第一位被考虑的。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第二,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第五,编者在讨论治疗原则时,强调治疗对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这与袁老师说的\"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心身疾病,我觉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机体不恰当的应激反应。关于应激,我在书中了解到\"中等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也就是说个体适当地经历中等程度的应激是有益的。这让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发展免疫应答的能力。此外,书中说\"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个体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起缓冲作用的不仅是社会支持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知识、见识、能力、经济水平都可以在压力事件作用于我们的时候起到缓冲作用,这就是袁老师说的\"长各种本事\"。所以除了通过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长本事\"来降低应激对我们心身造成的影响。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心身疾病的作用机制很像埃利斯的认知理论——各种刺激就是A,我们的认知加工了这些刺激形成了B,心身疾病就是C。不是刺激A造成的心身疾病,而是B造成的心身疾病。所以看来,捯饬好我们的加工机制B,就能避免这些心身疾病。
《指南》虽然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显示可操作性,可是它并不是就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其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
在暑假里,我认真的阅读了《中国化学学科史》这本专业书,感觉收获特别大。这部书追溯了化学学科在中国建立、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它不仅关注化学知识的增长进程,更关注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体系、机构、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首先,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很多与化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产生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次,20世纪现代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完全是西方化学学科体制移植的结果。另外,中国古代的化学实践和知识,曾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学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中国现代化学是20世纪初从西方全面移植过来的。晚清民国时期是现代化学学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时期。本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是对中国化学学会等中国首批化学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中文化学术语的制定以及学科化时期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再现了中国化学学科的早期制度化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学学科取得了重大发展,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蓬勃发展。但以前对于中国化学学科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还从未从学科史角度进行过全面的梳理。本书以1949年以后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作为全书的重点,填补了以前对于此段历史研究不够充分的缺陷。
《中国化学学科史》共分三大部分、共十七章。
第一部分包括前6章,对化学学科在中国得以建立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国际学科背景进行了简要探讨,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化学相关实践和知识以及作为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直接来源的西方现代化学学科的制度化过程。
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化学活动、知识及相应的社会和建制框架。在古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均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化学学科,古代化学活动和知识存在于古代自然哲学、炼金术(炼丹术)、金属冶炼、医学及药物制备以及诸如制陶(瓷)、制酒等实用生活技术之中。这些实用性的技术一般都有官方和民间两套系统,除去造币为国家职能,冶铁、酿酒等曾经一度为国家垄断之外,其余技术一般既有官办场所又有民办场所。此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化学实用活动、知识及其社会文化依托。
第二部分全面追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化学逐渐传入中国,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逐渐确立的过程,内容包括化学教科书的引进、名词术语的翻译、近代化学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设置、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体系的建立等。这部分包括三章。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这部分包括后八章。是《中国化学学科史》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对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概括,弥补了以往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化学学科发展情况研究不够充分的缺陷。这一部分分章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领域里的学科发展情况,内容涉及这些分支学科中取得的重大化学成就、杰出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发展概况。
通过对《中国化学学科史》的学习,有效地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使我较全面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化学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规律或趋势,而且对于我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科素养、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会主动地把化学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向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向学生进行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还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加强诚信教育。《中国化学学科史》的确是化学教师必读的一本好书。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