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从而“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曲《雾里看花》)。记叙文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短信、博客等)呈现。“点题”不失为记叙文写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大家可以自行一下运用到这个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不是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并加强了你的某种感情?
记叙文的“点题”,有人称之为“画龙点睛”。既然是“点睛”,就应该有“一点即飞”之功力。你如果没有这成功力,在“点睛”时唠唠叨叨,颠三倒四,就不是在“点”“龙之睛”了,而是在描“熊猫眼”了。
“点睛”之笔是叙事火候达到lOO℃时的一次升华,它贵在精辟,贵在简明扼要,不需要你再去婆婆妈妈地诠释和论证。在记叙文写作中,这种内涵上的诠释和逻辑上的论证,都应该是通过记人叙事来承载和昭示的。你如果在“点睛”处还大段地诠释和论证,就在向议论文的方向“滑翔”了,这就犯了记叙文写作的大忌——文体不清。
记叙文的“点睛”之笔,应以惜墨如金为上,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为妙。为此,我们广大同学应练就“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金手指,只有这样,我们在“点题”时才能收“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之效。
在记叙文《圣诞书签》中,一个学习资料推销商在圣诞节到各教室送了一叠书签,但只够两人一张,班里一个活跃分子自告奋勇在每张学桌上发了一张,“我”先下手为强,抢到手中,真是爱不释手。不善言辞的同桌借阅,被“我”一句话呛了回去,但随后“我”便懊悔起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我感觉自己好卑微,礼让何在?同桌之情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文末的这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
圣诞老人”,虽然只有区区15个字,却将本文的主旨从个人喜好升华为同桌深情,将“受惠者”升华为“施爱者”。卒章显志,虽则一句,但胜却万语千言,无尽之意,尽含其中。
上述“三宜”旨在“开前门”,正面引领;“三忌”旨在“关后门”,反面警示。我们坚信:你只要能让最适当的人,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适当的篇幅里去“点题”,就一定能使记叙文写作更加“给力”,更加“抢眼”。
这个纪录片里出现了好多跟生活中接触的人不一样的人。同是科学家,有人开发奇怪的实验模拟原始大气和植物,有人穿行在非洲草原记录人类进化的点滴足迹,有人自告奋勇地“穿越火线”,有人在田野间孜孜不倦地寻找从古至今的马的牙齿。
突然觉得现实世界多么粗暴,很多人都以专业化为名义被圈在一个职业上一辈子。一辈子做一个教授,一辈子做一个会计,一辈子做一个基金经理等等。不该是这样的不该的,世界如此辽阔,生活这么丰富多彩,我们已经发明的职业会不会已经上万种?这么有限的生命幸或不幸地来到这么无限的世界上,怎么能把自己困于一隅而不去感受更多呢!
我的第二职业呢,首先还是做一个写手,为什么不当一个诗人呢!
还可以还可以当一个纪录片剧本创作者。
另一种做第二职业的方法就老套了,就是先做好一项专业,赚好多好多的钱,然后可以有资本去进行新的学习,做另一项职业;或者简简单单地开间咖啡馆、酒吧,当个老板也是个不错的职业啊。
可不要忘了你今天是这么想的哦!即使能把吉他练到还不错然后能去给别人表演表演这也很是不错啊哈哈哈~~ 加油加油!
看到前面的影评的一位亲说为何国人的追求那么单一,不像这节目制作人那么“有追求”。
让我觉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正在被忽略。
这几天都在看这类物种进化,史前生物的BBC纪录片。
比如,我们最早的祖先是一种进化出脊椎的鱼儿。
第一种有脊椎的鱼儿又进化出海里鱼,和能上岸的两栖类。
上岸的两栖类,进化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进化分成几条线,一条有名的是恐龙,一条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又进化成各式各样,从狮子豹子,到灵长类的猿类。
灵长类的猿类再次区分了进化的方向——有进化出金字塔结构团体作战的猿类,和单独行动的猿类。
团体猿类,的一个支系,因为生存在草原上,环境恶劣,没有丰富水果。于是进化方向是更高的智商,我们的祖先:智人。
物种是不断从单一一个被优选的品种,分离出不同的进化方向。这些进化方向不同的种类,又物尽天择,继续被优选出更好的品种。像同样鹿的祖先,慢慢进化出为了吃更高树叶而脖子越来越长的长颈鹿和低头吃草但是有很大角来防御的鹿一样。
好吧,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说一点——今日进化并未停止。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建立不同的国家,已经形成不同进化方向的“族群”。
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进化方向并不相同。
比如在中国,要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被更多成员尊重,一直方向是指向“权势”。
几千年发展,读书人只为做官。喊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未思考人类本身和发展。在我们国家,有更强大的“会来事”的能力,“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人,会爬到更加高位,获得更多权力和资源。
自然而然我们这个群体的进化方向,是向着为人处事,也就是所谓“政治”能力去进化的。
上下5000年,只有几项像样的发明创造,大部分灵光闪现的能改善生活的发明物,都消失在历史长河。比如蔡发明了纸,但是纸的普及却是发明后好几百年后的事。活字印刷术也是。只因太多人识字懂知识,会动摇权力阶层。所以被压制下。
而世界上一些别的“族群”,进化出以追求科学,追求真相,追求好奇心为重要方向的进化目标,比如,制作BBC这些节目的种群。
中国人有钱了也会去买房子,扩张权势,影响力(比如搞房地产,比如在同类人中追求炫耀的目的,比如用来改善家族)。而不会把钱花在探索世界真相,或是创造对整个人类种群的有意义的事物上。我们没这么普世之爱。这就是我们这个种族几千年来进化方向造成的基因。
很多人羡慕西方国家,赞扬他们的科学态度。可是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已经由一个物种,因为进化方向不同,产生了偏差。他们是大猩猩我们就是狒狒。他们是猴子A,我们就是猴子B。
幸好地球因为互联网,又重新联系在了一起!无比感谢这一点!也感谢发明互联网,电脑,电的先进族群们。就算进化基因已经出现了偏差,就算我们那可怕的基因作祟难以达到先进种群的程度,但至少我们知道哪一种进化方向对人类未来更好。
如果我说野草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你可能不信,但这却是真的!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击中了地球,其爆炸当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爆炸引发的冲击波在一个小时内席卷了地球一圈。超过70亿吨岩石被抛出大气层外,因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岩石碎片重新坠入大气层,并与大气层剧烈摩擦成为火流星,最后以超音速砸向地面。这些坠落的陨石引发了全球性的森林、草原大火,气温一度高达摄氏200度。 爆炸产生的烟尘进入平流层,地球表面被遮天蔽日的尘埃包围着,阳光无法到达地面,植物大量灭绝,植食性动物死亡,大批食肉动物也随之灭绝。地球上约80%的物种被灭绝了,但草却存活了下来。
大灭绝给了新生物种机会,蕨类植物率先复苏,让地球重新焕发了生机。约 5000万到3000万年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曾降低到目前的六分之一。草类为了适应此种状况进化出了维管束,摄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涡轮增压装置。那之前马和大多数植食类动物主要吃的是树叶。之后随着草类的兴盛,大部分植食类动物改吃草,没适应的那部分便走向了灭亡。
当时地球上还到处是森林,不过野草有办法逆转这个趋势。 干枯的草特别容易被点燃,借着风势野火蔓延非常迅速。其温度最高的位置在地面一公尺以上的地方,最高可达360多度,足以引发森林大火,原来的森林被烧毁,大片的野草取代了原始森林。而野草埋在地下的根茎则几乎不受损,大约半月左右火过之处便又青草遍野。
草类中含有大量的硅,食草动物吸收的硅被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食草动物每天会产生数百万吨的粪便,它们被雨水冲入河里,最终流入了海洋。这些进入大海的二氧化硅使硅藻大量繁殖。硅藻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硅藻盛开时能覆盖超过十分之一的海洋面积,大气中四分之一的氧气是由硅藻产生的。
随着森林的减少,五百万年前原来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不得不下地觅食。科学家在南非草原上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当野草长高后视野受阻,下地的大猩猩不得不经常后肢直立起来观察捕食者和猎物的情况。就这样500万年前野草的兴盛使灵长类开始了下地行走。
在以色列的哥贝克力石阵,人们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的雕塑,建造年代在12000年前,用石头来刻石头既费工时又要求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以石器时代游猎和采集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人口供养率,很难养活如此大规模的非生产人口。为什么当时能支撑起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艺术创作呢?最终植物学家们找到了原因,他们在石阵附近发现了人类最早可以收割的野生小麦。
按照自然选择, 植物一切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所以最早的野生小麦在茎秆间有一排特殊的细胞让小麦成熟后由于受重力和风的影响很容易剥落。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收割。直到人们发现了基因突变的小麦,这些小麦中茎秆处托住种子的细胞更加强韧,这使小麦的种子成熟后将十分难于剥落。这对小麦本身来说绝对不是好事,但对人类来说却是空前的利好消息。
人们特意培养这些极为少数的变异野生小麦,并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使得食物产量大大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非劳动人口。他们放弃了狩猎和采集,不再随水草而居,从而转变为最初的农民,开始了定居生活,由此产生了村庄、集镇和城市。所以说,野草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