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因传》前我对基因的认知少之又少,虽然会常常惊叹于生活中某些家庭成员外貌、性格、行为的高度一致性,但是从来没有深究其原因,也没有意识到科幻片出现的基因变异怪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悉达多·穆克吉在这本书里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也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基因理论发展背后科学家们的斗争、合作与艰辛。
基因理论的起源
在基因理论萌芽前,欧洲一直信奉神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就连当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达尔文也不敢公开质疑物种的起源。但是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收集动植物样本后,发现物种的多样性,同一品种的鸟类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逐渐进化成外表差异显著的物种。进化论的提出反应了当时人类已经开始思考“who am I ?”。
与达尔文同时期的孟德尔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与名望,每次参加高校教师职级考试都以失败结束,可以说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典范了。然而,就是这个职业生涯被命运捉弄的神教工作者揭示了伟大的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培育各种特征的豌豆,几十年如一日,记录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后的特征,有些性状是显性遗传,有些则是隐性遗传,孟德尔归纳总结得出:存在某种不可分割的最小因子决定着生物所有遗传特性,这个最小因子就是基因。
基因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像打开了生物学大门的钥匙,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涌入生物学领域,生物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格里菲斯通过肺炎细菌转化实验证明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中心法则,桑格发明了DNA的测序方法,一些科学家通过遗传疾病定位到突变基因。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一定也会存在坏的一面。基因理论曾被一些极端分子扭曲利用,对一些无辜者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美国在20世纪曾大肆鼓吹“优生学”,无知的政府、学者认为优秀的父母必定能够生出优秀的孩子,而那些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精神状况不好的父母所生的小孩智商一定不高,并且以后小孩的精神状态也会跟他的父母一样,他们信奉遗传学中的“马太效应”。美国有些洲竟然将“优生学”编入法律法规,对某些妇女及其子女进行了绝育手术,残忍的剥夺了他们的生育权。德国的纳粹分子也是极端基因论的产物,他们试图通过种族灭绝的\'方式避免自己的“高贵”血统被“污染”。基因的发现带来了生物学的革命,而革命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
基因理论的未来
人类认识到基因在遗传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很多家族遗传疾病是由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发生突变引发的,部分遗传领域学家已经可以定位到某些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理想的情况下只需将致病基因切除掉,替换成健康正常的基因就能治愈困扰了几代人的家族遗传疾病。然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违背伦理,如果人类可以自由修改自己的遗传基因,几十万年的进化可能只需在一天内完成,美好远景的外衣下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基因技术将带来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虽然基因技术现在仍然面临着很多争议,但是我相信先进的技术总是在不断摸索、犯错、修正中螺旋式前进的,科学家们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基因的奥秘,我们人类也将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
残缺的星空下,星星不再闪耀。拉开紧闭的抽屉,细闻日记本上淡淡的味道。撒一抹长长的愁绪,如流水,轻轻地走,放开手,体会伤了的心,爱的美。月儿圆缺,划开了你和我,落叶卷曲,情缘已过,微风拂过,只留下心水如平镜……
不要这样,不要踌躇,不要给自己转头的机会。我已经数过,今天是日记的最后一页。 紧紧贴近粉红色的稿纸,传过最后一次热量。虽然你在本上拼命地解释自己的惊惶,但是那对我已不再重要。我宁愿重重地画一个红色的叉,把它丢弃在杂乱的抽屉里。算了罢,只要你幸福,就是我的快乐了。
松开手,看着背影已模糊。你的微笑早已失去了温度,我们真的迷了路,永远走不到世界的尽头,祝你幸福,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还能送你什么……
\"那一天,我丢掉了你,像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留在我心里,已烙上了印,永远无法抹去。\"我唱着歌,吃着苞米花,将日记本锁在抽屉里,狠狠咽下对你的期待。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安慰,我可以熬过去。
可是,你的眼睛再看不到我写下的日志,你的耳朵听不到我唱过的歌。这一刻,我终于明白,难怪大家都说,可是这迟到的领悟,却挽回不了彼此的离开。
想念你,虽然不属于自己,是不是我已真的离开你,是不是泪水不再为你流。原谅我,说好不去哭泣,说好要微笑。可是请你找个理由,让我可以平静,找个借口,让我能够接受,好不好?
不再去追究谁对谁错,只是彼此不适合。希望你还能记起我,记起我粉红色的日记本。就能让我紧握最后的坚强……
匆匆而去,转而爱已疲惫。谢谢你给了我最真实的回味,给了我最安全的依偎,把所有的烦恼自己背。是自己不够坚决,徘徊不向前。才让你不知所措。在心酸里多了一份芳香的味道,那是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口是心非不去落眼泪。就算我觉得难过,也能够懂得给自己一些安慰,一些鼓励,即使没有你,没有了我们在日记本上的悄悄语。我仍旧会习惯,习惯一个人的感觉和无奈。
给昨天的自己一个拥抱,让从前踌躇不进的\'身影远去,学着诚实一点,爱不爱不过一念之间,虽然用尽了力气,也未必如愿,毕竟离开了才会感到曾经的拥有。也称得上是残缺的美好。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勉强……
我想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忘掉,往昔的画面不再是一种束缚。会伴着伤口,慢慢地变好。破碎的距离总会被时间粘合,而拉近不会模糊。
当彼此不再做折翼的天使,和昨天的自己面对面……让抽屉成为粉红色记忆的驻地,永远停滞。将那份尘封的爱,抛向我们曾经许诺过的雨中,和着眼泪,化作彩虹微笑…… 飞跃了时间的局限,拉近地域的平面,紧紧相连。
恒久的地平线,和我的心永不改变。
是父亲,鼓励我茁壮成长;是父亲,帮助我度过难关;是父亲,引领我不断进步;是父亲,让我爱的温暖。在我心中,父爱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自然显露出来的。
那是一个寒冬腊月的傍晚。父亲跟往常一样骑车接我回家。大风狂哮着迎面吹来,路边的行人都缩紧了脖子,空旷的马路上只有父亲弯着腰,带着我,艰难地踩着自行车。尽管爸爸像一堵墙似地挡在前面,我在后座上还是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不一会儿,雪从阴云密布的天幕中疾驰而下。“太冷了,咱先找个地方暖和一下吧!”我用发颤的声音说。父亲急忙停下车,摸了摸我的手,又看了看天。“这雪一时半会儿恐怕停不下来,咱们再坚持一下好不好?很快就到家了。”说着,父亲脱下外套披在我的身上,又骑上了车。在父亲温暖的大外套下,我终于觉得身上有了暖和气儿。但我忽然想到,爸爸帮我挡风,还穿这么少……。于是我在风中大声问:“爸,您也冷吧,外套还是给您吧?”“儿子,老爸骑车热着呢!”父亲在风中大声地回答我。
雪越下越大,风越来越猛。车轮开始打滑,我们在风雪中显得寸步难行。我站起来,搂住父亲的脖子,手碰上了他的耳朵,啊,可真凉呀!可是,当我顺着父亲的脖子往下摸,竟然湿漉漉的。原来,父亲已累得满身大汗。路灯下,父亲额头上那晶莹的露珠,不知是雪水还是汗水。
时间好像凝固了,感觉过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家门口。
打开门,回到温暖明亮的家。这时,我突然被父亲的脸吓了一跳。那是一张跟平常很不一样的面孔:嘴唇乌青,耳朵通红,鼻尖发亮,脸上多了好些皱纹。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已苍老了许多;我第一次注意到,父亲的头顶已被一圈白发包围了起来;我也第一次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根本顾不上自己。我的心在微微颤动,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只想往眼睛里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也是父亲教我的。我默默走过去,紧紧地扑在父亲的怀里,父亲则亲热地拍了拍我的背。
父爱就是这么微小而无言,却温暖而伟大的。从此以后,只要回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我的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春天的暖流。
首先我们来到正门旁的公园游客导向图下,去寻找我要去的三个地点并查看合理的路线,以便顺利完成今天的游园项目。看完后,我拟定了我们的行走路线和计划。该行动了,我带着外婆和妈妈向着我们的第一目标出发…北秀歌舞台。
我们沿着北秀湖边上小道顺道而上。小道上绿柳如荫,树木伸展着片片枝叶由如大伞遮挡着炎炎的烈日,为游人带来一丝的清凉。湖面上微波荡漾,五彩缤纷的小艇来往不惜,偶尔传来游人的欢笑。偶然湖边蹲着游人几数,我想他们在干啥呢?当我走近一看,噢……,原来湖岸边游来了许多晃若身披彩衣的锦鱼争相吃着游人抛下的食物,太美了好一幅荷塘锦绣图。不察觉间,我们来到了北秀歌舞台。我连忙递过卡片,让老师盖上印章,以表示该段目标已完成。
转眼间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五羊石像。经过一条树林葱郁的石级小路,外婆、妈妈和我顺沿着清脆的小鸟歌声,先到了五羊仙庭,伴随着我们的是蜿蜒曲折而陡峭的石级小路,这时沉重的脚步已令外婆汗流浃背,我让自己的肩膀当拐杖给外婆拄着,看着肩背书包的妈妈很辛苦地走上每一级石级,我连忙伸出手中的`纸巾让妈妈擦汗,通过爬梯的艰辛我们来到五羊石像又完成了另一个目标盖上印章,我们祖孙三人向最后的目标出发。
凉爽的清风领带我们来到一条又高又斜又长的大路,大路两旁耸立一排排粗壮的白兰树,这时一股清香的白兰花香,引诱这我这只开心的“小猴子”,连蹦带跳跑向镇海楼找谭老师盖第三个印章,我完成三个定向目标,此时谭老师送给我一份“六一”节的礼物。
我双手拿着礼物抬头望着蓝蓝的天空浮挂着白云,这次的游程我学会照顾家人,学会长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稍微改善了一下笔记方法,就是阅读四十到五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回翻kindle书签并做关键事件与词语的摘录。(其实是因为边读边记磕磕巴巴不太爽
上一次阅读到孟德尔,而短短数十年间“基因已从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为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美国有些州甚至立法进行绝育手术,将无辜的女性统一收容,“只要行为、意愿选择或者外表超过人们接受的准则,那么他们就会被划入这个可怕的怪圈。”美洲的种族净化甚嚣尘上,1936年欧洲的遗传清洗活动也不甘示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中间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时间机器》,描述了近亲繁殖并且选育后留下的孱弱未来人类种群,《人猿泰山》则坚信虽然生长环境与教育缺失,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基因仍然会带来聪慧与美好品质。忍不住想起苏联时期著名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的“母亲标准”和“父亲标准”,虽然原著意在讽刺过度标准化的社会,但是在基因选育方面异曲同工。(不知道现在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和这些历史有多少关系?)
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带来基因连锁、基因互换、显性遗传图谱等概念后,遗传学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多基因遗传的研究也补足了孟德尔理论在人类遗传性状呈平滑的钟形分布方面无法解释的不足。
作为一个阅读量很少并且不怎么读历史的人,万万没想到看一本基因历史书还能看得心潮澎湃,基因发展的抽丝剥茧真如同一本推理小说。
眼间离开工作岗位一月有余,原来工作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没有闲工夫阅读和思考与财务无关的书籍和知识。真的很难想像我是如何在三天的时间里阅读完这本54万字的《基因传》,也许正是因为过往的专注与偏执,反而是禁锢了思维,没有看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和神秘莫测。
《基因传》买回来数月一直尘封在小书柜里,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因此附庸风雅罢了。买回来后被厚厚的大块头吓到,于是迅速插到小书柜里视而不见,直到12月回家休养身体后,因无聊至极而随手抽出来准备胡乱翻阅一下。读完封面内侧的作者简介,顿时被惊到,原来一直秉持术业专攻的理念,被作者的经历颠覆,真没想到,人生的跨度竟然还可以这么的宽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国医生、肿瘤专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科普作家,他于2010年出版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竟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我很难想像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领域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被触及的,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开始阅读本书,想看看科学工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语言来给普罗大众科普基因知识的。
本书从回忆作者的家族史开始,以家族病史为引言,以遗传学的研究与发展为主线,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基因是如何主宰人的一生,科学家们又是如何与基因缺陷抗争从而期望使人类不断优化,实现完全控制人类自身发展目标的。读后感·作者分别介绍了家族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堂哥,患有躁郁症的三叔,以及精神失常的四叔,因为这些家族病史的出现,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种遗传病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对自身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的身体和性格真的是受基因控制的吗?基因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的呢?这些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小玩意多么的神奇,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探个究竟,去了解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是什么在控制着我,主导我人身的发展?我将研究基因的发展进程拟成了一张图表,探索基因研究的历史线索。
这本书带我领略了科学的神奇之处,也让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我是怎么来的,我怎么会变成现在我这个样子的。由此开启认知自我的奇妙旅程,同时憧憬人类将不断进化的美好未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