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顿关于光谱的研究已经得到科学界和社会广泛承认的时候,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却仍然固守“光是纯净的”这一错误观念,视科学发现为歪理邪说,并在多种场合加以抨击。以歌德之睿智,犯下这样的错误我想绝不是因为傲慢和嫉妒,而是因为他对牛顿这一发现的不了解。
是的,有多少误会和错误来自隔膜与不了解呀!文学家不了解科学似乎是可以原谅的,没有谁埋怨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为中国争光,没有谁苛求曹雪芹非要去发现宇宙第一定律。但是,鲁迅先生其实是非常了解科学的——别忘了,先生最初的专业是医学。我们无法证明先生学医的这段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是一定存在的。曹雪芹也不是科学家,可是如果我们把《红楼梦》中的科学知识与相关的科学思维剥离出来会出现什么后果?《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曹雪芹还是曹雪芹吗?
文学家如此,各行各业的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只固守一隅是不行的,还需放开眼界,对其他学科进行涉猎,以便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助益。科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涉猎对象,对所有人都非常适合,尤其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人。
我们了解科学,不是要做科学家,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最起码也是为了方便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至于提升民族科学素养之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就更不用多说了。
可是现在别说学生,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又有几个愿意了解科学、走近科学呢?在很多人眼里,科普作品虽然也讲究文采,可在吸引人和帮助人提高写作水平上终究无法与优雅、动人的纯文学相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科普作品一定是文质兼美、令人回味,甚至是让人爱不释手的。
其实说大家不愿学科学也不恰当,君不见中央科教频道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君不见《自然密码》、《科技之光》、《走进科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打开电视的首选节目?
人们不是不爱科学,而是没有条件爱科学、学科学。好的科普作品很难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他们的书包早已被花花绿绿的流行画报和手掌书塞得满满的。偶尔有幸遇到一两位重视阅读的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也多是纯文学的经典,科普与科学短期内很难真正进入孩子视野。
我曾就学生的科普类阅读问题与不少老师有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别说大家不重视科普阅读,即便重视又怎样?走进书店,很难找到科普专柜,好容易找到了也会被花花绿绿的奇幻文学、玄幻文学所充斥,真正的科普作品少而又少。跑遍全市,你很难发现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城市尚且如此,更别提农村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书源匮乏就放弃对学生的引领,在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起曾经哺育了两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少年科普不好找,那就先把成人的阅读补起来,以大带小,以偏促全。近年来出版界还是为社会奉献出不少科普类好书的,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苑撷英系列就收录了不少优秀作品,有杨福家的《博学笃志》、顾迈男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赵鑫珊《大自然神庙》等等。其他如《自私的基因》、《临界》、《生命的未来》、《植物的***》等优秀外国优秀科技美文也能在某些大书店找到踪迹,就看你有没有耐心了。
在国外,科普作品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学科学用科学是全社会的事,是每个人的事。我是提倡成年人,尤其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多读一些好的科普作品,从科学家优美的笔触中重新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品读会使您思维变得富有逻辑,使您的头脑激情与理性共存,会让您常常从冗杂的事物中摆脱出来,慨叹造物的神奇与生命的瑰丽,会使您在教育孩子时更富有理性,同时底气也会比以前更充足。
对《临界》的阅读使陷入学生纪律问题纠缠中的我豁然开朗,李奥纳多。曼罗迪诺的《费曼的彩虹》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史怀哲的一篇《敬畏生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伦理、什么是真正的善。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没有生硬的道德说教、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艰深理论,只有亲切的絮语、生动的描述和一颗严谨而火热的心。
正如我无法预知这些经典的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一样,我无法向大家明确地承诺我们的孩子能从对这些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多少成长的精神养料。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任何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经典科普作品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神奇之旅,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体验。
1号晚上,我兴奋地一夜都没睡好,因为2号我就要参加科苗科学培训基地组织的活动了。哪个高兴劲儿啊,恨不得一下子就到目的地——鹤壁淇县。
天一亮,我就起床了,兴高采烈地来到活动教室里,领到活动需要的工具,看着这些铲子、锤子、钳子、标本夹等,这时同学们兴奋地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收拾好行李,坐到车上,要出发了。为了打发路上这些时间,老师提议唱歌、讲笑话,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
同学们在草地上铺上准备好的报纸,坐下听老师讲:怎样捉昆虫?怎样收集岩石?怎样做树叶标本?听完老师讲解后就自由活动了。我一路小跑,往山上飞奔而去,拿着锤子这敲敲、那敲敲,只见一小块石头松动了,只见这块石头一层一层的,老师说这叫页岩,刚刚要拿起石头,哇!一只小拇指般大小的蝎子“哧”的一声溜走了,好险啊!山已经被厚厚的绿色覆盖,星星点点的小花引来五彩的蝴蝶,上下翻飞,翩翩起舞,想捉一只,就轻轻地扑上去,没想到却扑了个空,蝴蝶飞走了,我却跌倒了。看样子,我还没蝴蝶机灵呢!蝴蝶没抓到,看到了一种没见过的树叶,我急忙用剪刀剪下一片叶子,先用报纸两面夹住,再用硬纸板夹住,最后被夹在标本夹里,捆得结结实实的,一个树叶标本就做好了。
草草地吃完午饭——我爱吃的饺子和山里甜甜的红薯,味道好极了!随后来到小溪旁,老师说这里有螃蟹,要小心哟!一说有螃蟹,同学们高兴地脱掉鞋,赤着脚,我搬开一块石头,没有,继续,幸好有山上的小朋友,他告诉我们什么地方有,这次不敢大意了,我轻轻地翻开石头,小心翼翼地用手掏,我还怕它的大钳子夹到手呢,果然摸到了一个硬硬的,哈,是螃蟹,我捉到了!可是就再也抓不到了,难道它们怕我了?
活动结束了,虽然很累,但是看着我的劳动成果——树叶标本,搜集的岩石,捉到的螃蟹,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当牛顿关于光谱的研究已经得到科学界和社会广泛承认的时候,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却仍然固守“光是纯净的”这一错误观念,视科学发现为歪理邪说,并在多种场合加以抨击。以歌德之睿智,犯下这样的错误我想绝不是因为傲慢和嫉妒,而是因为他对牛顿这一发现的不了解。
是的,有多少误会和错误来自隔膜与不了解呀!文学家不了解科学似乎是可以原谅的,没有谁埋怨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为中国争光,没有谁苛求曹雪芹非要去发现宇宙第一定律。但是,鲁迅先生其实是非常了解科学的——别忘了,先生最初的专业是医学。我们无法证明先生学医的这段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是一定存在的。曹雪芹也不是科学家,可是如果我们把《红楼梦》中的科学知识与相关的科学思维剥离出来会出现什么后果?《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曹雪芹还是曹雪芹吗?
文学家如此,各行各业的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只固守一隅是不行的,还需放开眼界,对其他学科进行涉猎,以便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助益。科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涉猎对象,对所有人都非常适合,尤其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人。
我们了解科学,不是要做科学家,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最起码也是为了方便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至于提升民族科学素养之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就更不用多说了。
可是现在别说学生,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又有几个愿意了解科学、走近科学呢?在很多人眼里,科普作品虽然也讲究文采,可在吸引人和帮助人提高写作水平上终究无法与优雅、动人的纯文学相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科普作品一定是文质兼美、令人回味,甚至是让人爱不释手的。
其实说大家不愿学科学也不恰当,君不见中央科教频道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君不见《自然密码》、《科技之光》、《走进科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打开电视的首选节目?
人们不是不爱科学,而是没有条件爱科学、学科学。好的科普作品很难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他们的书包早已被花花绿绿的流行画报和手掌书塞得满满的。偶尔有幸遇到一两位重视阅读的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也多是纯文学的经典,科普与科学短期内很难真正进入孩子视野。
我曾就学生的科普类阅读问题与不少老师有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别说大家不重视科普阅读,即便重视又怎样?走进书店,很难找到科普专柜,好容易找到了也会被花花绿绿的奇幻文学、玄幻文学所充斥,真正的科普作品少而又少。跑遍全市,你很难发现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城市尚且如此,更别提农村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书源匮乏就放弃对学生的引领,在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起曾经哺育了两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少年科普不好找,那就先把成人的阅读补起来,以大带小,以偏促全。近年来出版界还是为社会奉献出不少科普类好书的,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苑撷英系列就收录了不少优秀作品,有杨福家的《博学笃志》、顾迈男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赵鑫珊《大自然神庙》等等。其他如《自私的基因》、《临界》、《生命的未来》、《植物的***》等优秀外国优秀科技美文也能在某些大书店找到踪迹,就看你有没有耐心了。
在国外,科普作品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学科学用科学是全社会的事,是每个人的事。我是提倡成年人,尤其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多读一些好的科普作品,从科学家优美的笔触中重新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品读会使您思维变得富有逻辑,使您的头脑激情与理性共存,会让您常常从冗杂的事物中摆脱出来,慨叹造物的神奇与生命的瑰丽,会使您在教育孩子时更富有理性,同时底气也会比以前更充足。
对《临界》的阅读使陷入学生纪律问题纠缠中的我豁然开朗,李奥纳多。曼罗迪诺的《费曼的彩虹》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史怀哲的一篇《敬畏生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伦理、什么是真正的善。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没有生硬的道德说教、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艰深理论,只有亲切的絮语、生动的描述和一颗严谨而火热的心。
正如我无法预知这些经典的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一样,我无法向大家明确地承诺我们的孩子能从对这些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多少成长的精神养料。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任何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经典科普作品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神奇之旅,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体验。
这个星期的星期五, 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活动--观看科普展。
听到这个喜讯后,我就耐不住性子了,焦急地等待着。下午二点左右,我们兴高采烈地在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上。我们排队等候,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副3D眼镜,戴上它看鲨鱼的时候,仿佛你在海洋中越走越远。鲨鱼正慢慢地向你游来,想要一口吃掉你。戴上它看一条条颜色鲜艳的美丽鱼时,真忍不住去摸它一下,可是却摸不到。看海洋中的3D电影真是奇妙啊! 接下来到实践活动了。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装箱工人”和“无皮鼓”。装箱工人就是在一个大箱子外围着六个小箱子。将小箱子装到大箱子里,使大箱子叠得整整齐齐,我和同学试了许多次,还是没有把它装好,看来“装箱工人”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说到“无皮鼓”,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无皮鼓”,难道无皮鼓没有皮吗?”是的,无皮鼓没有皮,因为它不是像其他鼓一样是要打鼓才会发出声音的。它只要轻轻一摸鼓面就会发出动听悦耳的声音,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吧!科普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好玩的,如:“看得见、摸不着”。从一个洞住里看,有一个红红的东西闪现在眼前,可伸手去摸却摸不着。
科普展十分奇妙,既让我们感觉到了科学宾伟大,又让我们到了科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