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环卫工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因为,全国如果没有环卫工人的话,也许每一个城市就会变成“垃圾场”。
我家就住在大街旁,每天都能看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身穿橘黄色的环卫工人。多么伟大的环卫工人啊!他们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地奔波在马路上,无私奉献着。每当清晨,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隔着窗户就能听到“哗啦、哗啦……”很有节奏的旋律,那就是我们敬爱的环卫工人在工作。
他们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每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坚守在自已的岗位上,一如既往的奉献着。
一天中午,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雨一直下个不停。我像往常一样到学校去上学那段熟悉的路上,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背影,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奶奶,趟着水走到下水道旁,挽起袖子,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堵在下水道里的垃圾、脏物掏了出来,让雨水流的更快些。瞧,环卫工人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1959年10月26日,刘少奇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了北京市环卫处五一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世上没有我们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整洁美丽的城市。环卫工人真不愧是“城市美容师”。
城市卫生,还是要靠大家的,要我们自觉起来,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倒污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多么伟大的环卫工人,多么神圣的环卫工人,让我们向环卫工人致敬!
长征,记忆中爷爷曾跟我讲过许多有关于长征的故事,但也许是我年纪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长征只是有着一些模糊的概念,那时候的我并不能理解长征是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习和理解能力不断进步,长征原本模糊的意义在我心里越发的明朗起来。最近看完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后,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里面的种种画面,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对于长征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漫漫征程,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与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前进,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并发扬这种伟大的长征精神!
岁月沉淀了历史,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才刚刚开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发扬长征精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时刻准备着,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歌颂英雄,学习长征精神,那什么是长征精神?无论是红军叔叔们四渡赤水、飞跃大渡河,还是翻雪山、过草地,无不体现出英雄们在面对各种困难、险境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对于我们小学生,长征精神就是克服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遇到难题,就等着老师或父母讲,从不动脑筋思考;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儿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敢迎难而上。红军长征之路坎坎坷坷,我们青少年的学习之路也并不平坦。长征虽然结束,但长征精神却永存。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努力学习知识,不怕困难,勇于翻越学习中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为自己的理想持续不断地努力,像长征一样,直达完全的胜利。
学习是一座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是新高度。我能!
昨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慢慢地蹲下,捡拾起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它的叶片微微卷曲,颜色也已染成灿灿的金黄色,叶脉却还泛有一丝绿意。它是如此精致,虽是锯齿边缘,摸上去却不觉疼痛,只有一种细腻的痒痒的感觉;它的表面上虽有一些细碎的纹路,但依然光滑。我把它轻轻地捧在掌中,生怕使这个脆弱的精灵受了伤。就这样,我把它捧回了家。
在灯光下,我又拿捏起了它。顺着叶根仔细看去,褐色的叶根硬硬的,已不是初春新芽那般嫩嫩的绿根。一条根上又分出好多叶脉,越分越细,越分越多,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正如它经历过的风雨那般多。岁月的沧桑书写在这灰绿的叶脉中。忽又听得窗外有簌簌的声音。转身看去,那是纷飞的落叶在空中旋舞,它们正唱着生命之歌回到母亲的怀抱中去。这就是它们的结果。它们在秋风中飘向冥冥世界,飘向它挚爱的土地,在那里它们会化作养料,在那里它们转瞬即逝,不留丝毫痕迹,它们的消逝有谁会觉察到呢?它们只是默默地,默默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地。但是它们的消逝为下一代的蓬勃积蓄了力量。待到春风吹来,枝桠上又会有新生的.绿叶。它的转瞬间,是它们生命中最美好最辉煌的瞬间!
我轻轻地合拢了手掌,我感觉到了力量的存在,那是向风雨不屈抗争的力量,是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顽强拼搏的力量,是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无穷的力量!
起风了,又有几片落叶归根了,他们用奉献的精神谱写着生命最光辉的篇章,传唱着世间最动听的歌曲。我们应为它们喝彩,应向它们致敬,向这些在我们眼中最微不足道的落叶致敬!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