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前,老师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今天要来做一次有趣的实验。我们满腹疑问地跟着老师来到科学教室,发现讲台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盆水(里面有一个小水杯)、一个玻璃瓶子和几张比瓶口大一些的绿色卡纸片。
开始做实验了!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目光全都转向了讲台。只见老师从水盆里拿起小水杯舀满水,随后慢慢倒入玻璃瓶子中。大约五六下吧,玻璃瓶子中的水就到了瓶颈处。老师小心翼翼地继续将水倒入,水已经慢慢超过瓶口了,还不时溢出来些,老师这才停手。全班鸦雀无声,期待着老师下一步会怎么做。老师取出一张绿色的卡纸片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了几下,随后说:“同学们,如果我把玻璃瓶子倒过来,纸片不会掉,你们信吗?”“不信!”大多数同学都摇了摇头说。老师不怒则笑,继续说:“哦!那让我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老师将装满水的玻璃瓶子缓缓地倒了过来,同学们个个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瓶口的卡纸片。出人意料的是,瓶口竟然将卡纸片紧紧吸住了,而且卡纸片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许恩源振振有词地说:“刚才老师灌满水时,我发现瓶子口的水面圆鼓鼓的。我认为是水的张力将纸片吸住的,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就讲过这个知识。”我回想了一下,老师是讲过的,挺有道理的。我正想点头,谁知,沈菁康不甘示弱地站了起来,说:“我认为是卡纸片将水和空气隔离了,使得水没有空气的帮助,就流不下来,于是瓶口便把纸片牢牢地吸住了。”咦,也有道理,我又暗自点头。到底哪个说得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周围的同学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还是老师将谜底揭开了:原来这都是大气压造成的呀!因为大气中有神奇的大气压,大气压对纸片产生了压力,这个压力向上,并且足以承受住纸片和水的重力,因此就产生了这一神奇的现象。
世界何其大,人类何其小。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努力认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无奇不有,奥妙无穷!
我能控制纸片,让它们跳舞,你相信吗?不信?你瞧——
今天下午第一课,顾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什么实验?同学们议论开来。找重心?惯性?反弹?顾老师都摇摇头。我心想:老师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快点揭晓答案吧!
这时,顾老师拿了一张白纸,撕成一小片儿一小片儿的,撒在讲台上。尤优叫起来:“利用静电吸纸,这个实验我做过!”“哦!”同学们兴奋极了,也纷纷动手撕起纸来。大家一边撕纸一边听顾老师继续往下讲:“撕好纸,用尺子在头发上、衣服上或纸上用力摩擦,摩擦后的尺子就能将纸片吸起来。”“这简单!”我心里暗想。
我拿起直尺,在裤子上使劲摩擦了七八下,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桌上的纸片。可出乎我意料的是,纸片并非那么听话,怎么吸、怎么粘,它们都死也不肯上来。我思索,可能是摩擦不够到位吧。
“呀!”后面的蔡柠优尖叫起来。顾老师问怎么了,她回答:“软尺吸不起来,即使吸起来了,也很快掉下去了。我试过好几次,都是这样。”听了她的话,有些同学也反映说是这么回事。“你们可以问周围有塑料硬尺的同学借着用。”我提议。老师点头同意。
我又马上回到我的小实验当中。这次我更用力地来回摩擦直尺,一不会儿,我的手臂就酸了。我满怀希望地把尺子向纸片伸去……“哈,成功了!”我惊呼,“我能控制纸片跳舞呢!”许多同学围了上来。小纸片们跳得可欢了,有的趴在尺子上,不时翻个个儿,有的在表演“猴子捞月”,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晃来晃去;还有的仿佛在跳跃,被吸上去,掉下来,又吸上去,又掉下来……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哦,有意思!”大家都拍手叫好。
最后,顾老师揭开了“尺子吸纸”的奥秘:“一开始尤优就说了,这是利用‘电’来吸附纸片的。我们用尺子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静电的力量其实挺大,可将纸片吸起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静电的影子:冬天脱毛衣时。能听到‘咝——咝——’的声音,那就是静电。如果关上灯,你可能会发现一道蓝色的火花,那也是静电。”同学们连连称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探索,一定能解开更多的科学奥秘。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只见徐老师拿着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有水,另一个杯子装着硬币。徐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个实验,我把这些硬币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会有什么反应?”话音刚落,教室就像炸开了锅。“我认为硬币会沉下去。”“还有,水会满出来。”“不对,硬币不会沉下去,水也不会满出来,其实硬币会浮上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
徐老师开始放硬币了,大家都用好奇的眼睛盯着徐老师和硬币。只见徐老师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扔进了水里,水里立刻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奇怪的是水居然没有溢出来。“哇,真是奇迹!”班里响起了尖叫。接着,徐老师又接二连三地放起了硬币,“2枚,3枚,4枚……”我们默默数着杯子里的硬币越来越多,不禁鼓起了掌。突然,有位同学说:“老师,换个方向扔。问题一定出现在方向上!”徐老师微微一笑,便顺手向另一个方向扔去,怪了,水还是没有溢出来。又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往中间扔!”只见徐老师抖了抖手,往中间扔去。“哇,水还是没有溢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到。老师又加了一枚,不可思议的是水还是没有溢出来,但是我们发现水超出了杯口的地方,形成了一个透明的“小山包”。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着水和硬币。简直是太神奇了,老师已经扔了34枚硬币了!正当我们欢呼时,水在一瞬间溢出来了,同学们诧异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终于,老师给我们揭开了奥秘:原来水是有张力的,当硬币放的比较少时,张力没有被破坏,水便没有溢出来:当硬币放的多时,水的张力被破坏,同时,硬币占据了杯子里水的空间,水就溢出来了。
这次的实验,不仅让我知道了实验的答案,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实验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发现和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有收获。
上个星期三,吴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用醋来泡鸡蛋。我对这个实验很有兴趣,所以我一回到家就开始做了。
我先找了一个杯子,再把鸡蛋放了进去。然后,我把厨房里的食用醋往里面倒。我倒了好一会儿,怎么还没有没过鸡蛋呢?吴老师可是强调了要把醋倒到没过鸡蛋才行的。我想了想,因为醋的分子比水小,所以鸡蛋是沉不下去的。于是,我找来了一个小酒杯扣在了鸡蛋上面。哈哈!这下鸡蛋可沉了下去。吴老师为什么会让我们做这个实验呢?鸡蛋被泡在醋里又会怎么样呢?我带着疑问去查了一下电脑。我点开了百度网页,在关键词栏里打上了“醋泡鸡蛋”四个字,然后按了一下回车键。哈哈!答案出来了,鸡蛋壳里含有钙质,而醋的酸可以分解钙质。从而软化钙。如果,泡的时间有两个星期的话,还会变成半透明的!我立马来了兴趣,想看看半透明的鸡蛋,但我还是耐住了性子继续看了下去。鸡蛋和醋在一起后会冒许多小泡泡!我立马跑到了杯子旁去观察,真的有许多小泡泡。
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学校就与同学们谈起此事。都说很有趣。
晚上放学前,老师还说可以继续做下去。我回到家就开始观察了。鸡蛋壳变得软了。泡泡变少了。鸡蛋壳上面还有一层像皮一样的薄膜。
第三天,鸡蛋壳已变得很软了。仿佛一碰就要爆了一样。泡泡更加少了。鸡蛋的皮衣脱落了一半了。
第四天,鸡蛋壳已变得非常的软了,所以我没敢碰。泡泡已经近乎没有了。鸡蛋的皮衣完完全全的脱落了下来。这个实验真是有意思,但还没有结束。我一定会把这个实验做下去的!
今天下午第一课,顾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什么实验?同学们议论开来。找重心?惯性?反弹?顾老师都摇摇头。我心想:老师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快点揭晓答案吧!
这时,顾老师拿了一张白纸,撕成一小片儿一小片儿的,撒在讲台上。尤优叫起来:“利用静电吸纸,这个实验我做过!”“哦!”同学们兴奋极了,也纷纷动手撕起纸来。大家一边撕纸一边听顾老师继续往下讲:“撕好纸,用尺子在头发上、衣服上或纸上用力摩擦,摩擦后的尺子就能将纸片吸起来。”“这简单!”我心里暗想。
我拿起直尺,在裤子上使劲摩擦了七八下,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桌上的纸片。可出乎我意料的是,纸片并非那么听话,怎么吸、怎么粘,它们都死也不肯上来。我思索,可能是摩擦不够到位吧。
“呀!”后面的蔡柠优尖叫起来。顾老师问怎么了,她回答:“软尺吸不起来,即使吸起来了,也很快掉下去了。我试过好几次,都是这样。”听了她的话,有些同学也反映说是这么回事。“你们可以问周围有塑料硬尺的'同学借着用。”我提议。老师点头同意。
我又马上回到我的小实验当中。这次我更用力地来回摩擦直尺,一不会儿,我的手臂就酸了。我满怀希望地把尺子向纸片伸去……“哈,成功了!”我惊呼,“我能控制纸片跳舞呢!”许多同学围了上来。小纸片们跳得可欢了,有的趴在尺子上,不时翻个个儿,有的在表演“猴子捞月”,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晃来晃去;还有的仿佛在跳跃,被吸上去,掉下来,又吸上去,又掉下来……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哦,有意思!”大家都拍手叫好。
最后,顾老师揭开了“尺子吸纸”的奥秘:“一开始尤优就说了,这是利用‘电’来吸附纸片的。我们用尺子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静电的力量其实挺大,可将纸片吸起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静电的影子:冬天脱毛衣时。能听到‘咝——咝——’的声音,那就是静电。如果关上灯,你可能会发现一道蓝色的火花,那也是静电。”同学们连连称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探索,一定能解开更多的科学奥秘。
今天,在作文课上,老师拿来两盒鸡蛋,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聚集到这些鸡蛋上。
老师问到:“这两盒鸡蛋,如果不让你用手摸,你认为哪盒是熟的,哪盒是生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看法,意见都不统一。
接下来,老师拿来一袋盐和一个装了清水的透明杯子。只见老师拿起一个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慢慢沉到了水底。老师开始往水里加盐,一边加一边用小棍搅拌,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了哪个环节。有的同学还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盐越来越多,水变得越来越浑浊了,鸡蛋就像一个小气球一样渐渐网上浮,终于,它露出了一个小脑袋。同学们都惊讶地叫着:“浮起来啦,浮起来啦!”大家争着用手指轻轻一点,鸡蛋沉了下去,又马上浮了出来。我舔了一下手指,“呀,好咸呀!”我不禁喊道。这会再看杯底,沉淀了厚厚一层盐。透过杯子看,鸡蛋圆圆的,真像个小气球。
我们把它拿出来,往碗里一打,啊,是个生鸡蛋,金黄的蛋黄,圆圆的,像个小太阳,令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生的鸡蛋能浮起来,那么熟鸡蛋可不可以浮起来呢?于是我们将一个熟鸡蛋放入盐水中,还没等我们搅拌,它就浮起来了,而且比生鸡蛋浮得还高。
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做实验,一组往水里加糖,另一组往水里加油。我们组加糖,加了好多后鸡蛋还是纹丝不动。老师让我们耐心搅拌,让水底的糖被水溶解,鸡蛋终于渐渐往上浮,大家不禁鼓掌欢呼,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我看到加油的那组实验结果也出来了,水面上浮着黄色的油脂,鸡蛋还沉在水底。我们终于用事实证明了往水里加糖也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这次实验的材料都是家里常见的,可见科学就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探索,就会有收获。
随着悦耳的上课铃声,叶老师拿着一支蜡烛和一个打火机走进了教室。看到叶老师手中的东西,我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吊了上来,忍不住七嘴八舌起来:“这节课老师要给咱们做实验吗?”“该不会是又要停电了,老师提前做准备呢?”“难道要给哪个同学庆祝生日?”叶老师微笑着说:“今天,咱们来做一个让蜡烛熄灭的实验。”
只见叶老师先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然后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蜡烛熄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用嘴吹。”“用扇子扇。”“用水浇。”“说得都对,可今天老师只用一个杯子就可以让蜡烛熄灭。”叶老师说着,像变魔术似的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不可能,杯子既没有嘴也没有手,怎么把火熄灭呢?”看着同学们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叶老师学着魔术师刘谦的样子说道;“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叶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玻璃杯,使杯口朝下,小心翼翼地罩住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们拼命地睁大眼睛,盯着火苗,生怕漏掉哪一个环节。刚开始,明亮的火苗没有任何异常,在杯子中欢快地跳动着。可才过了一会儿,火光渐渐暗淡了,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无力地垂下了头。再过了几秒,火苗只剩下一个小红点了。最后,火苗颤抖了几下,终于熄灭了,飘出一股细细的白烟。“蜡烛真的熄灭了!”我们不由地叫出声来。看着我们惊讶的表情,叶老师微笑着问:“蜡烛怎么会熄灭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最后,叶老师请我们班的小博士李予宁来为我们揭晓答案。李予宁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道:“蜡烛燃烧时需要氧气。当杯子没有罩住蜡烛时,有足够的氧气供蜡烛燃烧。而当蜡烛被玻璃杯罩住时,杯中的氧气渐渐耗尽。氧气没有了,蜡烛自然就熄灭了。”听了李予宁的一番讲解,我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啊!
星期六,我正在读课外书,发现书上写着盲人能识黑白罐,我想盲人没有眼睛,怎么来识黑白罐呢?我决定亲自做个实验。
傍晚,我准备了黑、白两只铁罐,然后用红布蒙上眼睛。我伸出手一摸,一点感觉也没有。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白罐,哪个是黑罐。
为了证明书上的说法是正确的,我又试了一遍,还是没有感觉。我只好请来爸爸,爸爸笑着说:“明天我们一起试试。”
第二天,爸爸让我把铁罐拿到阳台上,我一脸疑惑,爸爸神秘地说:“一会儿我们一起试试。”
阳光下,爸爸放好铁罐,然后蒙上眼睛,大约过了五分钟,爸爸让我用手分别去擦两只罐子。咦?怎么一个烫一个不烫呢?“爸爸,怎么回事呀!”我好奇的.问。爸爸说:“你把布拿开自己看一下吧!”
我急忙拿掉布,一看,发烫是黑罐。两只罐同时放在阳光下晒,为什么两只罐子不一样烫呢?我苦思不得其解。爸爸见我一头雾水便耐心地讲解起来。
原来,黑色和白色光线的吸收量不同,黑色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光线,而白色却反射了所有光线。怪不得呢!我恍然大悟。因为黑罐子是黑色的,所以便比白罐子更容易受热。
怪不得夏天人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是因为它能反射阳光中更多的光线,不至于感觉太热。冬天若穿深颜色的衣服,你就不会感觉太冷。
其实,只要悉心观察,仔细观察,生活中一定会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奥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