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经典作文(10年前和10年后的作文)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10年前和10年后的作文)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4-10-11 03:31:49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10年前和10年后的作文)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一】

你好,时隔十年才给你写第一封“信”,很抱歉,但是我想说,秋,我有点想你了……

秋,我有点想你了。昨天和朋友聊天谈起童年趣事,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你,那个曾在田埂上肆意奔跑的你,那个坐在家门前的石阶等待父母归家的你,那个曾经那么“鬼灵精”的'你。

那时的秋是多么的调皮啊。

会偷偷在家里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家猫放在阳台,看着可怜的小猫儿瑟瑟发抖而没心没肺地笑。自那以后家里的猫儿看见你都吓得绕道儿走,不敢出现在你面前;会因为讨厌幼稚园而偷偷翻墙跑回家,却因为调皮不认路而险些走丢过两次……

那时的秋是多么单纯又善良啊。

因为狗狗被坏人打断了后腿时强忍内心的难过和愤怒反而去安慰狗狗。会因为猫儿的久不归家而哭泣一整夜,因为路上乞讨者的可怜而难过……

那时的秋多傻啊。

看见父母收拾行囊准备再次外出工作时,明明心里难过得不行,却依旧强忍着内心的不舍。故意在他们面前撒泼耍赖,只为了能多留他们一会儿。笑着在爷爷的牵扯下和父母挥手告别,待大巴远去后马上撒开爷爷的手转过头去。那时的你正紧握着手压抑着自己的哭声,眼泪却依旧从眼角滑落。

你的一切我都知道,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知道为什么吗?傻瓜,因为我就是你啊。你是十年前的我,我是十年后已经十五岁的你,我现在活得有点累了呢,我怀念,当初我们的日子了。

我好想你,真的很想,傻气的你,狡黠的你,坚强的你,善良的你……一片片零碎的片段,是那么深刻,一点点的经历累积,却使我离你越来越远。我渐渐发现,自己变了,我渐渐发现,我好像…把你弄丢了啊。

秋,我想你,很想很想。

秋,对不起,我好像不小心把你弄丢了。

秋,你还回得来吗?

秋,请你回“家”吧…我在“家”等你。

写信人:十年后的你

20XX年7月5日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二】

我很喜欢黄仁宇的叙事风格,正如一位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沉稳的语调,将那些陈年旧事浮光掠影一一道来。他的笔墨饱含深情,很有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他说的是“我的大历史观”。历史,应该有多重面目。我更喜欢个人的、情绪化的读史心得。正统的历史观雄霸课本、广播、电视乃至网络。为尊者讳,为强者讳,为自尊心讳,为祖宗存在意义讳,单调的面孔,虚弱的自夸。这种粗暴的呐喊淹没了其它的声音。

据我的阅读,我们的大哲们总想走上层路线。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民生疾苦也好,为荣耀一生也罢,所谈所为所争所殉道的,都是围绕着权力。有权好办事。权力幻化成种种标志和生活形态,诸如:皇帝、王道、长老统治、圆滑世故总胜于开拓创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总是很容易对付,社会就这样维持着低级的稳定。非常恶心的思路!当我们的贤人们游走于山林之间,感叹生灵涂炭生不逢时的时候,请记住:他们悲哀的眼神始终是向上望着的。无非是渴望权力早日垂青,或者是郁郁不得志而终。而侥幸进入管理者行列的青年官僚们,首先面对的是:油盐酱醋、人情往来、明争暗斗、宦海沉浮。圣贤的理想的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可爱。但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人性和世界来说,单纯可称之为幼稚,可爱可称之为无用。于是,历史中,他们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沉沦。

假使张居正再多活几年,完成全国的土地丈量,赋税得以统一收取统一支配;假使戚继光幸运依旧,戚家军半现代化继续推行,甚至在对外扩张中维持现代化特性;假使万历象他的叔祖一样,戳破神秘色彩,继续玩弄文官集团;假使我们的李贽传经布道,弟子三千以图大事;帝国会繁荣,或者早日崩溃。你想壮士断腕,时间也不给机会。帝国被外来文化打趴下,然后窃喜:嘿,人家够哥们,送来了科技、思想以及全球化!谁和谁铁,谁的全球化?成熟的资本运作玩死你。

甭闹腾着大国梦了。大国不如大国民。国富民穷,您一样地玩完!

您能不能在义务教育方面搞点新花样,实行基础加分类教育。比如告诉大伙儿硫酸不能当饮料,同时让王二钻科学张三学技术李四上聋哑儿学校。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早在1717年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我欣赏这个混蛋。

您能不能别盯着最近一届奥运会金牌数量,为全民健身多造几个公园多划几块绿地,至少让小学生中学生多玩玩,少几副眼镜多几个欢实的孩子。据《重庆日报》报道,培养一个奥运冠军需要几千万。我还看到:长跑冠军艾冬梅卖金牌度日。您看把这个孩子培养的!

您能不能少播点清官剧宫廷戏。山呼万岁谨慎下跪,圣明的某人某组织之下,老百姓还明白自己长着脑袋吗?一脸鼻涕一把泪地感恩戴德,一声高呼一声血地呼天喊地,纳税人是衣食父母,法律是终审的裁判正义的天平,常识跑哪儿去啦?

您能不能让平民百姓多点说话的机会,学着文明争斗,共存共荣。刁民及刁民心态哪儿来的'?懒汉政治,走走形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逼出来的。您给个机会,他们学着点:理性争食,文明度日,富的继续富,穷的不能再让他穷,多点儿娱乐精神,多点儿当家的机会。

群众不是孩子,谁也当不了奶妈。孩子大了,得自个儿学着走路。老裹着尿布,别影响人家发育。万一还是那些个简单思维,想造无脑儿,应该是不好办了。要知道,世界早就开放了,有奶的娘不只是一个了。

如果说我对黄仁宇老先生有点儿看法,那只有用这些稍微有些离题的废话来表达了。精英治国的思路太单纯了。更需要想想:精英如何与民众对流,台上的与台下的总需要有个动态的平衡。谁做统治者都不要紧,关键是被统治者如何控制影响统治者。游戏要大家来玩,首先要把每个人当人看。别再顾虑:汉奸、卖国贼、假药、毒大米、盗版、腐败、贫富差距、中国人的劣根性、矿难只有抽象的死亡人数等等了。别再埋怨!

如果硬要给黄老先生扣一个文不对题的帽子,我只好这么说:万历十五年,一个极其平常的年份,在黄老先生的讲述中,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先,我相信他们曾经真实地活着。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记忆有可能给我们一个错觉:皇帝渴求圣明,文官集团如此勤勉,百姓如绵羊般温顺善良,间或有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哲人闪耀在昏昏欲睡的历史舞台。这样的游戏看起来似乎并不坏。当然,相对于人生苦短,死在温柔乡比死于荒谬要好得多。

但是,当你睁眼看世界,看到了另一种优雅悠闲或腥臊火热的人生,或许你会大吼:“老子是人,老子可以这样活!”

《东周列国志》词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三】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四】

你好!

算算日子咱们也已认识了有十年之多了吧?我很感谢你,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没有你一点点的进步,一步步果断的决策,决定了我前进的方向,我想就没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我。

还记得那年夏天吗?闷热的空气覆盖在大地的每个角落,犹如蜘蛛网一般,网住了沉闷,网住了炎热,使人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你坐在家中吹着电风扇,丝丝的'凉风似乎压住了沉闷的空气,吹散了房间中微小的蜘蛛网,沉闷与炎热已不复存在了。

于是渐渐地,一只小鸟飞了进来,享受着这美妙的时刻,还不时发出几声优美的叫声。你注意到它了,望着它那可爱的模样,真想独自拥有它,把它当作夏日里解闷的宠物。于是你打起了你的如意小算盘,叫家里的叔叔帮忙把它抓起来,放进笼子里。

起初,吹着凉风,它也乐得挺悠闲自在的歌声婉转动听。

可是好景不长,不一会儿,它就急燥地上蹿下跳,望着窗外的天空,似乎带着一种衷怨的眼神。

你慌张地不知所措,反复思考着该不该放走它。它是多么可爱啊,黄色的羽毛覆盖在它那小巧的身躯上,羽毛蓬松得使它看起来像是肥硕的一团。

突然,一句话从你的思想中划过。

爱它,就给它自由。

是的,爱它,就给它自由。正是你这一闪念的想法,使这句话在我脑中牢牢地落地生根了。

于是,你提着鸟笼走到窗台边,放走了这只鸟,天空中又多了一些欢乐,世界上又多了一份自由。

你知道吗?这是你的又一次进步,你的每一次进步才丰富了我的成长。

不仅使我懂得了爱的含义,还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最后说声:谢谢你。

祝你:

天天开心,健康成长!

寄信人:xx

20xx年x月x日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五】

整部电影的背景很压抑。小日本满南京的屠***,沿街随处可见全裸的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学生看不起妓女,妓女不屑于和学生一般计较。一直是这样,其实,一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不知不觉,书娟竟然带着女学生避开妓女们躲藏的地窖往楼上跑,妓女们最后也替代了女学生,奔赴遥不可知的地狱。

身边的女孩不停的在抹眼泪、吸鼻涕。这部电影拍的太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先生压抑浓重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带着大家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开战争。

实在是很喜欢约翰神父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反响不是很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谁说婊子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即使最后,那个爱猫的妓女低声的控诉“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时的挣扎都让我对他们有了更高的敬意。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害怕、哭泣,让妓女的敢爱敢恨又更一步地栩栩如生。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

十年前的经典作文【六】

最初,是对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感兴趣,所以抱着强烈的好奇心翻开了《万历十五年》。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记得大概从去年九月开始读,断断续续读了很久,读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种上瘾的感觉,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获。黄先生的书让我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解读历史,感觉耳目为之一新,眼界为之一开,回味无穷,而这远远比单单了解历史事件来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万历十五年》,正如它的书名一样——1587,这一年没啥特别的事发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经开始在大洋上开疆扩土的时候,对于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辅、谏臣、将领、大儒而言,1587这一年却是极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预定的轨道悄然有序地进行着。然而正如静水流深,表面的不动声色之下,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那样,大明皇朝在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背后其实早已埋下末路穷途的伏笔:一位当初雄心壮志、克己守礼的帝王在受到亲侍近臣欺骗后对朝政心生失望厌倦;一位有心辅助君主、温和谦让的首辅深陷党派之争、疲于应付;一位早已离世的重臣仍释放着他的政治影响力、引发朝局动荡;一位铁面无私、忧心天下的清官却屡遭排挤、孤独终老……其实每个人的初衷都希望这个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巅,然而在实现家国理想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偏、越走越远。是的,有时候,当你满心以为你能够左右世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你当头一棒,最后你只能大失所望、哀叹无力回天,不得不妥协求饶,成为历史的附庸者,随波逐流。

为什么帝国的梦想总是破灭,黄先生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一直以来,作为稻明的典范,我们的国家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认为“仁政”、“德治”才是一个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们的先祖们显然很有智慧,他们认为“礼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选项,于是他们制定出一系列简单粗狂的道德标准来规避复杂的政治架构(对的,这也就是被我们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万民的遵守范本,也受众人的监视督促。从一方面来说,“礼治”使朝政简化,臣民们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头遵守,即可达到政通人和、相安无事的效果;从另一方面,这样“礼治”又极其脆弱,因为把这样一个庞大帝国完全地交托到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实是非常危险,毕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会冲动又会感伤的“人”,大臣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自身局限,这种看似坚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实自带bug,又何以能够独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创造性,“其社会发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同样加速帝国灭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团、文官文化。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一个人熟读经史,文笔华美,就具备了在御前为皇帝作顾问的条件?难道学术上造诣深厚,就能成为大政治家。”青年的申时行就曾对文官当政有所疑惑,但是这就是当时明朝的政治生态。文官集团既支撑着帝国的运行,又是帝国的毒瘤(做事缺乏条理、庸政懒政、表里不一,拔与不拔,都是悬在整个帝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整个文官集团是依附中央集权、道德管理而产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会里,道德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来度量,即使是最为严格的教条,也承认因情理而发生的例外。这就加深这个阶级的两面性。一面要标榜着、维护着世人公认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着各自的七情六欲、暗箱操作,这就是这个阶级失败的原因,这也就是整个帝国失败的原因。

《万历十五年》,一本优秀的书籍,但由于我见识粗浅,不足以囊括书中精华,只能谈谈个人感受。对明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