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个下雨天。上午,徐老师让我们去操场观赏雨景。
细雨霏霏之中,广阔的大操场像是披上了一件朦朦胧胧、梦幻般的外衣。绵绵的雨丝,在融融春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洒在我的脸上、飘进我的脖子里,感觉凉丝丝的;用手摸一摸,滑溜溜的让人心醉神迷。
墙角边,倔强的小草早已耐不住寂寞,争先恐后地从泥土中钻出来。瞧,它们嫩绿色的叶子上挂着几颗晶莹剔透的小雨珠,似珍珠般圆润、如钻石样闪亮、像水晶似透明。一陈凉凉的风儿吹过,有几颗顽皮的雨珠儿顺势快乐地滑落到泥土中。
花坛中,那几棵绿意盎然、枝叶婆娑的桂花树,在和风细雨的沐浴下,显得格外的赏心悦目。那屹立着的四棵高大粗壮的梧桐树,宛如四位忠实的卫士守卫在旁边。它们伸展着数不胜数的枝枝桠桠,正尽情地吸吮着甘甜的春雨,那些幸存着的树叶儿随着一阵风儿轻轻飘动,仿佛在说:真好喝!真好喝!
最美的要数花坛边的那一溜矮树丛了,它们长着密密匝匝的深紫色叶子,开着星星点点的淡紫色小花儿。仔细看这些可爱的小花儿,它们的姿态却各不相同,有的长些,有的短点,有的朝外伸展,有的向里卷曲,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它们与绿草相映成趣,显得十分的和谐美丽。
春雨洗礼过的校门口铁大门,浑身湿漉漉的。那一根根饱经风霜的铁条上,缀满了不计其数的小小水滴儿,这些可爱的水滴儿给古朴庄重的大铁门凭添了几分灵动。
绢丝般的雨,轻柔地飘洒在校园里。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春的气息,树是那么绿、花是那么美、空气是那么的清新雨中的校园真美!
下暴雨那天我刚练完射箭,妈妈准备开车带我去她上班的地方。
一坐上车,外面的雨瞬间变成倾盆大雨,妈妈开车在路上,雨刷器好像失灵了一样,雨水顺着玻璃哗哗往下流,就像小型瀑布。我和妈妈摒住呼吸,妈妈立即开启了应急灯,一边不停地按喇叭,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车停靠在路边,我们打算雨小一点再走。
这时,路上的车辆都慢了下来,路边骑电动车的人们纷纷找避雨的地方。隔着车玻璃,只见外面一片朦胧,能见度不足5米。雨越下越大,我们的车离一个窨井盖比较近,妈妈担心积水会把井盖冲跑,那样我们会更危险。于是,我们两个决定,慢慢地向前开。
当我们走到红太阳家具城附近时,马路上的积水更深了,来往的汽车通过溅起了一大片高高的水花。如果平时看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兴奋地唱出“让我们荡起双浆”。可是,暴雨一直下,让我万分紧张,再往前走,路上的水中还夹带着黄泥。妈妈担心地说:“是不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我说:“那我们快往前面走吧,前面地势高。”走过这一段低洼路时,前面路面上的水没有那么深了,可是,妈妈还是开得很慢,我注意看前面路上有没有深漩涡,因为我知道漩涡下,很可能是被雨水冲走了井盖的窖井。
当车行驶到中站时,路面的积水越来越多,漫无边际的水,让人看着头晕,我们仿佛置身于江海之中。这时的雨已经变小了,我和妈妈很快就来到她上班的地方。
平时开车过这一段路只需要十几分钟,暴雨天气我们却用了四十分钟。傍晚时分,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漂亮的火烧云,在回家的路上,路面的积水基本上消退了。一场暴雨中,我们城市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妈妈的驾驶水平也经受住了考验。
暴雨天的.惊险四十分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傍晚,天气突然变了,空气又闷又热。天好像一个大锅盖,人们在热气腾腾的“大蒸锅”里,真是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老天爷,刮一点风,下一点雨吧!”——人们心底的愿望。
正在这时,从南边刮来一阵小风,是清凉的小风!给这闷热的空气带来一丝凉意。一会儿,风越刮越大,“有凉风啦!”树叶,柳条在传达这个喜讯。树叶哗哗地歌唱,柳条翩翩起舞,“有凉风啦!”人们也高兴地喊。一下子,院子里的人增多了,人们都往外跑,享受这清凉的空气。
“要下雨啦!”不知哪个有经验的人大声喊。院子里晾的衣服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都不见了。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大闪刚完,紧接着响起了响亮的雷声,雷声还未落,蚕豆大的雨点横扫下来。妒下雨啦,下雨啦!“
人们高兴地使劲跳着,喊着。顽皮的孩子还没来得及用舌头尝尝这甜滋滋的雨水,便被转眼间的倾盆大雨驱逐到屋里。
风吹着雨,声音好像千百个士兵打仗时的喊声,又像千百个蝉儿一齐鸣叫。我好奇地把鼻子贴在玻璃上向外张望,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只是一个水世界,院子里成了河。屋旁种的老玉米,向日葵,蓖麻,都在手舞足蹈地争着喝这救命水。
叶子绿得发亮,直射人的眼睛。这时使我想起,田野里的庄稼不知怎样了?一定也在洗澡,喝水,舞蹈,农家的老人大概正幸福地捻着胡子,看着他的宝贝怎样贪婪地喝着救命水。是啊!在这旱年,庄稼枯萎的年头,这场雨下得多及时、多宝贵啊!雨,愿你下得更大!
真的,这场雨,即使是一场阵雨,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快乐和希望。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斑斓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梧桐树,黄黄的梧桐树叶像一只翩翩飞舞的美丽的蝴蝶,飞啊飞啊,送来了秋天的凉爽。
它把红色给了高粱,看,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炬,烧哇烧哇,照亮了辽阔的农田。金黄色是给草原的,远远望去,草原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苹果,枣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了,墨绿的、 金黄的、 天蓝的……可爱的菊花在秋雨中频频点头。
虽然近也渴望已久的春雨并未如约而至,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
我想,这是早春的第一场雨,那必是细润的,密密的,就仿佛是春姑娘在用她那双无瑕的刷那个手扶摸着大地。明亮的雨丝像流星一般划过天际,落到地上,“叮咚”化作一汪水珠,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那流星般的细雨,正在悄悄地潜入我们的梦里,她伴着春天的脚步,生机盎然地向我们挥手,向我们微笑,她所传达的,是春的讯息。
我喜欢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也喜欢炎热酷暑夏天,我喜欢去高气爽的秋天,我也喜欢大雪纷飞的冬天,但我更喜欢秋天!
秋天来了,我们都加暖了衣裳,盖上了棉被,但秋天是下雨的好季节,天上的乌云铺满了湛蓝的天空,轰隆隆,雷伯伯也喊了起来。雷声盖住了人们的议论声,这时雨下下来了,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越下越大,走在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阳台上的人也越来越少。雨声里飘飘洒洒的雨丝,像无数柔软的手指,好象在弹奏着一首首激烈的歌曲,每一个带着色彩的音符,也都带着幻想的音符。雨染便了整个大地,有墨绿,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这里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了这绿色之中,天上的乌云慢慢的消失了,雨中枫叶,在红的基础上变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雨带来得害处呀,我们本来就是刚刚长出来的,非常嫩,这雨打的我们都快要死了。”“哦,原来雨也有害处呀。”“不过也有好处呀,这给农民伯伯带来了好处呀,所以说你们不要光为自己着想呀。”“哦我们明白了。”雨小了,在外的人也渐渐的多了,大家都在赞赏这雨来得真是时候,我也是的,突然,我看见了一只不知名鸟儿在天上啼啭,仿佛在倾吐欲后的喜悦,仿佛在说“谢谢你,大雨你为我冲洗了一个舒服的澡,我太感谢你了!”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的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大街上一片幽静!
立夏刚过,细细的雨轻轻地落了下来。风,带着江南的味道吹过窗台。故乡在雨里,一如大师笔下那幅的水墨画。
竹篱笆筑成的小院里,种着一些的小花和果树。正值初夏,这些的花儿在小院里开得正艳,那清香让人想起江南的女子。偶尔有鸟的叫声,在小院里划过,也许是它们在院子里寻食吧。或许,是在房檐下招呼同伴躲雨。看到人时,又倏地飞向门前的大香樟树上,然后用嘴啄羽毛上水。竹篱笆墙外,无花果们低着头,仿佛在雨中诉说自己的心事。而爬上架的豆角和黄瓜,在雨中互相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谈着乡村朴素的俗事。雨,不停在下着。由小到大,一阵一阵的,让人在雨声里感受到初夏的习性。父亲从田里回来了,牵着牛,带着一身的泥土味,给人一种原始的农耕想像。我从父亲的手里,接过牛绳子,牵着牛,把它拴在牛棚里,然后让它吃上一餐美美的鲜草。
雨,一直在下。远山在雨中呈现出朦胧的画面。雨从屋檐上的灰瓦上滴落,仿佛是断了线的珍珠,落在地面上的水洼里,溅起一个个小水花。就像是大地琴弦上弹跳的音符。我看得入神,自己仿佛融入这水做的画面里。或细密,或急疏,或张扬,或简短,故乡初夏的雨,在乡村展着自己的格调,我从雨中读懂雨里的故事,读懂一个诗里的江南。
撑一把雨伞,走在这初夏的雨中,一种湿湿的味道飘在肩头,我知道那是雨写给故乡的诗。走在田野边,地里的稻子绿绿的,在雨中泛着微微的黄。稻叶上沾着雨珠,风一吹,又倏地滑落土里。村头池塘边的荷花,在雨中有的刚露出尖尖的芽儿,有的开得有些雅气。看到它们,我不由得让我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让我对大自然有种灵性的阅读,感觉世间一切草木之心的本性。人和自然界的草木是一样的,草木有本心,人也有初心。草木有草木的本质,人也有人的品气。而世间,有多少人因为名利而忘了自己最初的本心,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在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中攥著名利,错过许多听雨的日子。当岁月的皱纹爬满额头时,才知道真正所需要的不是太多的财富,而是一颗被雨洗过的心灵,和至美至善的亲情。
素朴的雨,也像我离别多年的江南。
曾在梦里许多次回到了江南,而醒来只是一场空。也许,是江南离我太远了,故乡在心里只是一字雨珠的牵念。那山,那水,那人,在雨声里让人感受清晰又模糊。我知道,是我离开江南太久了,是我真的想念江南了,在雨声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天涯的旅人。
我不记得多少次在乡村的初夏听雨了,那沥沥的雨声,就像是乡村的诗,让我久久地回味。又像岁月的手,洗去我内心贪妄与虚伪,让我读懂人世间的恩情与大爱之美。想念也好,遗忘也罢,唯有这初夏的雨,让人找回旧时光。
斟一杯麦酒,在老屋里细品。初夏的雨,有着我的江南,也有着我的故乡。如果可以醉,就让岁月和我一起,在雨声里感悟一份真挚的情怀,感悟一种人生味道。 多年以后,再忆江南。初夏故乡的雨,清澈着我的灵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