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你说《论语》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既然前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那么第三个还需要回答吗?所以说学习《论语》可以拓宽我们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文化素养,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我们当然要认真的学习,仔细的思考,努力的实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写作上,我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触,嫌自己笔拙,文章不轻易示人,更绝少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拿出去去公开发表。用于光远老先生的话说,这叫“藏拙”。这种“藏拙”的做法,到底好是不好呢?我以为应该从两方面看。
首先应当肯定有好的一面,羞于拿给人看,这是谦虚的表现,真正的丑露出去让人笑话。修改好了,推敲斟酌定了再拿出去总是好的,别人怎么看姑且不论,起码自己的这一关是过去了。这样的作品拿出去自己心底是踏实的,不至于顾虑重重,提心吊胆,生怕人家指出错误,耳面发烧,张口结舌,难以作答。
谦虚是人的美德,预示着有进步的表现。但谦虚要适度,对自己不可过于苛求,本来未发展到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程度,何必非要难为作践自己呢?粗放本不是人的初衷,而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没有必要硬装饱学的老夫子。
其次应当否定不好的另一面。“藏拙”本来是向世人展示谦虚和谨慎,而以虚伪的心态对待“藏拙”,本来无“拙”可“藏”,却硬是扮上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口里不住地喃喃:我对于拿不准的东西,总是羞于示人的'。其实是子虚乌有,哪有什么可“藏”的?是大白天说梦话而已。某位以骂名人炒作自己的先生在评论鲁迅先生时却失去了往日的胆大,讲话谨慎,几乎是再三掂量,真的把往日的“拙”“藏”了起来。民间早有“鬼怕恶人”的说法,对敢于打鬼者,鬼是惧怕的。
人应该真实。人的高雅在于真实。以本来的面目示人,孬好就是这一堆一块,有“拙”不藏,行为透明,心灵透明,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真实总是好的,没有欺骗自己,更不曾欺骗别人,为人处事坦坦荡荡,处事为人真真实实,使人觉得朴实得可亲,真实得可敬可佩。但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总是以假象示人,凡事顾作姿态,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架势,张嘴空话连篇,闭嘴假象一个接着一个,话不知所云,事儿云遮雾障。这么高的水平,这么大的胆量,有经天纬地之前景,屈居贫瘠之地,不是瞎了人才么?其实,这样的人不用说去办大事,即便是小事儿办起来恐怕也是要砸锅的。一个虚假,坑人害人匪浅也。
人最为可贵之处便是真实。“拙”尽可以自己留着,让它提醒与鞭策自己进步。不知耻的虚假世人应有所警惕,让这样的人钻了空子,祸害将是无穷的。
最近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确实值得一看。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但是当我观看看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让人受益匪浅。
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
社会现象一: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社会现象二:它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社会现象三:五四所反对的孔子,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树立的起来的精神偶像“大成至圣先师”,是束缚人们数千年之久吃人的封建礼教,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三纲五常。为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仍然选取大量的语录呢?我们大部分学生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
一、《论语》是一份快乐秘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部《论语》会让人学会满足,学会快乐,你说它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无意义?
二、《论语》是提升人格尊严的法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你说《论语》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既然前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那么第三个还需要回答吗?所以说学习《论语》可以拓宽我们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文化素养,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我们当然要认真的学习,仔细的思考,努力的实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她让我们手中各持一根一米长的毛线,然后告诉我们,今天她要来带我们算一笔账--人生们自己的100岁生命。听到这儿我不由得想笑了,心想:老师何时这么的幼稚了?100岁?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活到100岁……
接下来,老师开始带我们算起了“人生减法”。
首先老师让我们减去了16厘米,告诉我们这16厘米也就是16年是我们已度过的岁月,接下来老师开始讲了,“男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女的是60岁,当然有些人会说自己退休后不想在家里待着,还是想去干活,那我们就算到70岁,从现在开始算16岁到70岁有54年,一年有52个周,那就有52个双休日,共2808天,约8年”,老师又让我们在毛线上量出8厘米,用剪刀剪去。
我们剪完后,老师让我们将毛线等分成三分,然后剪下三分之一来,我们疑惑了,心想;这剪得又是什么?同学们的动作都十分的犹豫。这时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剪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睡觉。
减下来有一大部分,使原本只以为是一场游戏的我,开始沉思了---人生是什么……有许多同学开始焦躁了,“像老师这个样子,我们的命剪啊剪啊就剪没了”“完了,上我这堂课,我们老多人不就死了吗”“……”还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的美术老师今天安排我们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时同刻死哇!”
老师听了只是莞尔一笑,说:“你们现在才知道生命的重要吗?”
听了老师的话,我们惭愧的低头沉思了……
“但是并不晚,只要你从现在开始上课认真的听讲,不管做哪件事都要认真的去做,全心全意的去做,你的人生并不是虚度的”
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又带领我们将吃饭、喝水等等的时间减去了。一根一米的毛线剪得只剩下5、6厘米了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仅仅是你们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只有这五六年的时间可以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但是你们要如何的利用呢……”
通过美术老师所带领我们算得这笔人生减法是我明白了人生苦短,要想在听似长远,过时短暂的五六年中做一番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就必须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凝视着桌子上剩下的短短的毛线,我仿佛看到了以后要奋斗的艰辛和最终属于我的胜利曙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