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东.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和运营情况调研报告[R].北京:交通部规划研究院,2007.
[2]梁小平.高速公路服务区环境管理体系探讨[J].中外公路,2004(2.
1.高速公路服务区除具备现有功能外,还将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平台高速公路服务区一般占地较大,具备一定的堆存能力,具有建设物流仓库和配送中心的土地资源。随着物流业的配送中心向高速公路服务区转移,高速公路服务区内连锁经营单位也将实施分区统一配送,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另外,随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高速公路对司乘人员的吸引力将会不断提高,从而也促进整个高速公路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
2.高速公路服务区将与旅游业密切联系高速公路服务区可以给沿途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机遇。同时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也是与当地的旅游业相互依托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完全可以利用地方的风景资源或地方特色,将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旅游传播的载体,进行专业的旅游策划,推出特色服务和商品。
3.融合保护文化与建立新文化于一体作为文化载体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通过自身的形象建立来维系保护文化。高速公路服务区自身的形象应被视为新的文化特征,体现传统型和现代性,集中展示其时代特征。同时,作为高速公路服务区自身的景观形象,不仅可以树立地标,对外展现地方文化的传统性和时代性,还应注意其文化延续和保护的作用。
4.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高速公路服务区在经营管理上的不断成熟和管理人才的积聚,其企业特征愈加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形象、信誉和资源优势为依托,逐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投资或成立相关的经济实体,使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济收入多元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并利用这种实力不断更新、升级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设施,向司乘人员提供超值的服务,进而形成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上重要的服务设施,为经济、生活的高效、快速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应从选址到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功能、设施、布局都充分体现着科学、美观、实用的原则,以保证高速公路运营的安全、快速和舒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受经济衰退和大量商业按揭违约的冲击,每况愈下。因此商业银行急需通过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对冲掉以往均由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并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已经千疮百孔的资产负债表。在此背景下,90年代纽约互换市场推出信用衍生品。98年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品展现了非凡的对冲信用风险的能力,保护了银行等商业机构,因此以CDS(信用违约互换和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CDO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随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步完善和发展,而我国也在2010年引入首个中国银行间信用风险衍生品CRM工具交易。根据《中国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的相关内容,我国设计了两类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来启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
由于我国传统场内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都尚不成熟,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开放晚,产品设计较为单一,产品结构也更加简单。CRMA实质上就是国际通行的CDS,买方根据双方金融合约向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而卖方则就标的债务为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当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在试行中,CRMA的标的债务必须明确,且仅限于贷款和证券两种最简单、最基础的信贷资产,以规避复杂信用衍生品带来的不可控风险。而CRMW略有区别,是一种提供信用风险担保的有价凭证。中国目前信用衍生品刚刚起步,2010年末以来,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发布了四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选择信用增进合约(中债Ⅰ号、贷款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中债Ⅱ号、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中债Ⅲ号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中债Ⅳ号。
《中国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指出: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监管不足、投机过度,而我国情况却截然不同。我国金融市场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金融市场现状是市场规模过小、产品种类少且不全、缺乏合理的创新机制,因此很难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第一要义仍是发展,大力推动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创新和发展,对创新性地促进信用风险合理配置、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和分散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及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
近几年来中债四项基本信用衍生产品推出可以看到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较为缓慢而稳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市场机制与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信用衍生品必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信用衍生产品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影响了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投资与资源配置。一方面,信用风险资产成为机构投资者眼中的一项剥离开的独立资产,使信用风险也成为资产组合配置中可计算的重要一环,优化了原有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信用衍生品作为一种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商业银行对冲高风险变得相对容易,摆脱了以往由商业银行承担全部信用风险的历史,即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用衍生品“卖掉”自己不愿意承担的部分违约风险,但同时又能够保持原有债务标的所有权。
但是,所有上述的优点也带来新的隐患和风险。高杠杆低风险高收益的完美产品绝不存在,只有承担风险才有相应的收益,因此大量信用衍生品的滥用背后仍有未被对冲掉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必须基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次级市场的高流动性。有些信用衍生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次级市场流动性中断的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尽管一级市场上信用衍生品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性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次级市场流动性中断将给一些机构和信用衍生品持有者带来巨大冲击。
(2操作性风险。由于信用衍生品本身高杠杆的特点,有时极为微小的失误也可能带来风险的急剧放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衍生产品,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于信用衍生品的操作业务流程并不完善和规范,从业人员规范风险的相关技能仍然有待提高。
(3信用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防范交易对手的不当套利手段方面欠缺,因此如果对于交易对手的信息了解与披露情况并不充分,则容易出现信用履约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3.1 立足现实,开拓创新
随着21世纪世界科技竞争的加剧,国外信息资源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既不能思想僵化,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进,对项目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确实的范围。在目前文献数量急剧增长、文献类型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更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3.2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模式
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在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中也表现了多模式共存的状况。然而从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从多年来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成效来看,有两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模式。一是建立全国系统内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建立以省、大城市为中心的跨系统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这两种模式是构建我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的切实可行的模式。当前应积极总结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探讨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确立新形势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3.3 各地发展不均衡,应启动中小型图书馆共同参与
从全国范围来看,协调工作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较快的大都集中在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等,不少省市刚刚起步,尤其在中小城市,缺少协调机构,信息闭塞,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在外刊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有些单位至今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协调组织,各自为政,从而文献保障率越来越低,这必将形成恶性循环,迫切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4 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各级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一直是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也是图书情报界人士探讨的热点之一。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各地区、各系统的协调工作也是做做停停,目前协作机构多是按经费比例收取成员馆协调费用,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协调机构的工作没有保障,曾经参与外刊资源共享、协调订购的图书馆,也很难坚持下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有益于每一个参与的图书馆,同时也对整个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益,因此,在政府拨款的同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以保障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加强立法,使共建共享走向法制轨道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图书馆法》无法为全国文献共建共享提供法律保障,仅靠一些图书馆之间的倡议,本着“积极参与、平等协作、承担义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进行还不够,很难维持协调工作局面,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制定文献分工购藏方针,规定各成员馆的责任、范围和服务方法以及自身的利益,奖惩方式等,没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约束机制,任何共建共享也只是建立在自发的松散的结构体系上,很难维持协调工作的局面。
3.6 深入开展对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外刊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信息环境的改变,又为外刊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对我国外刊资源整体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的研究;②如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的、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对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文献保障体系;③对协调机构整体利益与成员馆个体利益的研究;④如何建立协调指标体系,将协调工作进行量化研究,通过科学评估,为调整协作系统各馆的期刊订购提供科学依据;⑤如何在共建共享机制下对各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的评估;⑥目前电子期刊资源已经成为整体文献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电子期刊资源收藏和利用的调查研究,以进行科学的电子期刊成本与效益分析;⑦如何加强电子期刊的协调共享和网上文献传递工作;⑧由于新技术在期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期刊的大量出现,给期刊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现有期刊人员总体情况看,业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1 刘俊英等.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2:25-27
2 叶继元.入世后我国外刊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2,(10:101-105
3 同1
4 欧阳轻娥等.入世后外刊资源建设刍议.情报探索,2002,(3
5 蔡丽萍.外刊工作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4-66
6 王凌等.论建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3:43-45
7 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纪要.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89
8 朱硕峰.国家图书馆在外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21-25
9 国家科技部.关于“九五”期间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