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武松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武松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首页想象更新时间:2022-03-06 02:06:07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武松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一】

《水浒传》中许多人物令人难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武松。

武松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为民伸张正义,即使他***了许多人,但都是替天行道,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血溅鸳鸯楼》、《斗***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等章节中把武松的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武松打虎》这一章节更是把武松不畏强暴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武松路过景阳冈在一块大石头上睡觉时,忽然被一阵呼啸声惊醒,发现一只大老虎向他扑来,他急忙一闪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

只听"咔嚓"一声,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这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被人们称为“打虎英雄”。

武松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为他不畏强暴,为民除害,他的英雄事迹被历代劳动人民广为流传。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二】

??松打虎改写500字

从前有一个人叫武松,一天,他来到举世闻名的三岗山酒店去喝酒。

武松坐在椅子上就喊:小二,上酒来!小二来了,微笑着说:客官,告诉您,我们这大名鼎鼎的'三岗山酒店,每人喝不过三碗就不能上三岗山,也没有人能喝三碗。武松说:我一定能喝到三碗以上!于是,武松喝了800碗。小二看了看一下酒的价格,算出了衰武松要付多少钱,说:客官,一共8万7千6百元,客官,请付钱。武松吓得不知所措,摸遍全身的口袋,才找到了五个铜板。说:小二,我只带了五个铜板,以后再来付,可以吗?小二大叫:不行,除非,你给我们做10年苦力再走。武松只好答应了,每次做苦力都做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十年终于过去了,武松终于能上三岗山了。

武松一爬到山上,就睡着了。这时,有一只凶猛的老虎跑了过来,想吃武松。武松被吵醒了,一看到老虎就吓得瑟瑟发抖,跳起来就给老虎一脚。老虎勃然大怒,向武松扑去,他往右边一闪,老虎就摔了一个狗啃泥。武松趁机抓住了老虎的尾巴,甩啊甩,手一松,老虎就摔了一个四脚朝天。老虎真的生气了,再次向武松扑去,武松被打昏了,老虎想,今天是我11岁生日,就吃这个人吧,让我大饱口福,想完就放了许多奶油,加了苹果片、草莓、火龙果片、弥猴桃片,还撒了一些胡椒粉,又放11根蜡烛,许起愿来。许还愿后,就把武松的衣服拿下来,拿起叉子,张大嘴,准备吃武松背上的肉,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武松醒了,一个转身,放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臭屁,老虎就被臭死了。然后,武松就拖着老虎下山了。

从此,武松成了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三】

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

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

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

生:100×3=300

(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

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

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

师:3表示什么?

生:高级单位的数

(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

师:300又表示什么?

生: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低给单位的数”写在300的下面。)

师:通过这道题,谁能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

生: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补在式子中)

评析(像3米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题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而将重点放在300是怎么得来的?当学生回答是100×3=300得来时,教师接着问100、3、300各表示什么?这样就引入到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上,这样得到的方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了)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四】

对《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争议是很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我们通过对《谈骨气》的细读,当然也可以对已有的议论文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构。

议论文实际上可以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用证明文的思路来解读阐明文,必然会觉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议论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为阐明文是不需要论据和论证的。分析阐明文,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论题、论见及对论见的阐述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的论证知识需要细化,太笼统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比如证明文的例证法,语文教材一般只笼统地说: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要保证和实现知识的实践价值,至少要说清楚:举例论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枚举事例,而孤立的简单枚举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需要以较为深入的、能够超越事例表象的具体说理分析来配合,做到事实和雄辩有机结合。相反,只会简单举例支撑论点而不会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只习惯于选择听话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敢、不善于利用反例展开论述,会使学生形成懒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还如孙绍振教授所言:“选择了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结果,无视这样的矛盾,论证就必然是盲日的。”过去不少教师教《谈骨气》,都爱讲本文用三个事例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学生也接受了举几个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的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会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更不用提初步的辩证思维了。

不少老师认为《谈骨气》中孟子的三句话与下边所举三个事例一一对应,一个事例体现一句话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当然”的知识。此类模式化的、习惯性的认识应该还有不少。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细读,无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议论文中对经典的引用,根据写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讨议论文的语用价值,从语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辞,看看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场合对文章写作的影响,也是议论文解读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真正读出文章本意。

如果《谈骨气》真的引发了我们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使议论文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善莫大焉。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五】

提起我眼中的武松,对他的看法便是武艺高强,英勇无比,豪爽倔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英雄!

提起《武松打虎》这一段,更突出了他这几个特点。武松豪爽倔强,自己连喝了十八碗酒后,不听店小二的劝解,独自一人准备过冈。这是他骨子里的英雄情结决定的!然在路上看到了官府的告示,那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即使也有点害怕,但为了不让自己丢了英雄的面子,毅然决然地提着哨棒上了冈。在冈上,一只饥饿的老虎向他扑来,武松一惊,猛地一闪,老虎就扑在了地上。。。。。。俗话说的好"狭路相逢,勇者胜"。

武松趁机骑到了老虎的背上,仅是用拳脚,便把老虎打的连气都没有了,这是大自然的英雄和人间的的英雄在殊死搏斗!老虎死在武松手里犹荣,武松战胜老虎顶天立地是勇敢、正义、倔强的化身。

武松在我眼中是真英雄!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下武松的`性格,勇敢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真正的强者!

武松人物评析作文400字【六】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