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有点后知后觉的味道了。只是在看文学史的时候提到了王朔的《动物凶猛》,于是知道了这个故事。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看到王朔的小说名字时似乎会一头雾水,动物凶猛?
作为姜文的处女作,不得不说此片是一个极高的起点,奠定了姜文今后的风格基础。片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那些场景,听到了那些交响曲,那些在特定时代才会听到的激动人心的合唱,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红色天空的裂缝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他们赤着脚走在路上,诠释着青春。
这是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青春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初恋,而初恋往往有一半又都是暗恋。马小军遇到了米兰,这就是故事的开始。而故事是没有结尾的,马小军怎么样了?米兰怎么样了?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了?你会想到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只是你会发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青春被诠释的更真实,更血性。一群哥们,打架、逃课、抽烟、追女孩子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或许是因为马小军第一个认识的米兰,才选了他的视角。而无论以谁的视角来看,所发生的、所经历或许是大同小异。马小军喜欢米兰吗?这算是一场初恋吗?这个问题对与马小军来说是很难回答的,在青春中,我们似乎都会遇到一个人,来教会我们成长,然后离去。有时候,我们怀疑一切是否是真的。马小军对于米兰的回忆也已经有点情感作乱的虚假成份了。
就像小说里说的,这似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他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只是那个夏天他看到了一个少女,产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想像,他在死去活来,她在那厢一无所知。后来她循着自己的轨迹消失了,我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但不管怎样,马小军遇到了米兰,将她假想成了自己的初恋,在心里把她看的很重,而她却什么也不知道,当他是朋友。
成长总有疼痛,米兰最后离开了,而马小军感到了从所未有的孤独感。只是最后他想强暴米兰,自身的压抑使他最后连美好的记忆也破灭了,这段感情是否真的存在,一切都似乎又是子虚乌有的。像有人说的:米兰第一次出现的照片是那么美丽,她的笑容真正的灿若阳光,放佛可以穿透一切时间的壁垒,永远的激发无可名状的爱的迷醉。而那张照片马小军再也没有见过,似乎也只是一种最初的错觉。随着回忆的深入而不知去向。·
影片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与那些恍恍惚惚的青春画面适时交织,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要讲,关于米兰,关于初恋,关于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很小的时候在哥哥家看的,小到我完全不记得到底是几岁,至此回想起来隐隐约约的暗黄色,像老照片一样,那么小的我根本不知道电影中的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但是不管我自己相不相信我确实被这片子影响了。如果说你们信宇宙万物间有磁场效应的话,那我和它也存在着不可名状的感伤。
每个好电影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的影评我大概看了看,写的非常深刻,我在没看到这些影评之前说实话我真没想到那个点。完全是自己对于王朔作品的理解加之对于姜文的喜爱构成了我现在的全部思绪。
首先,不管在看一部文学作品也好还是一部电影也好,最重要的莫过于了解背景,这片子俩关键词:文革、北京。对于前者我真不了解,毕竟90年的孩子经历不到这些。但是我很感兴趣,所以我试图在影片中找寻它的影子,我发现它的影子就是那个幽幽暗暗的黄色,你触摸不到似乎也感受不到,但氛围却显得极其浮躁。(未完待续)
岁月伴随着我的成长悄悄流逝,生活在一个很平凡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美好。细细咀嚼生活,我品味着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春·折叠伞
春姑娘,动不动就掉眼泪,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便阴雨绵绵。“下雨了,是冲出去吃饭,还是在教室里等雨停”我与同桌xx商量着。
我的声音虽不大,但还是被前排的男生听到了。他调皮地转过头,神气地说:“小姑娘太娇贵,动不动就会生病本人这里有把折叠伞,租给你们,租金全免。”说着冲出了教室,留了一把折叠伞,我与xx相视一笑。
“其实,我们班的男生还是蛮可爱的。”xx说着,我诡秘地问她:“感动了”
夏·电话
放假了,闲暇的夏日,与爸爸看电视。突然,一阵铃声响起,爸爸接了电话,听罢严肃地坐到沙发上。我小心地问:“谁”“班主任。”“说了啥”“她说你期末不错,很有潜力,暑假中好好利用”
我悄悄走到书桌旁,重又打开沉甸甸的书包,我又淹没在题海中。“考不好就不姓x!”我赌气地说。
“电视不看了”爸爸问。“不看了!不看了”
秋·风铃
秋姑娘的脚步近了,我把风铃挂在门上,聆听秋风走后的声响。
某夜,我拥毯而眠,半夜竟被冻醒,原来毯子“飞”了,正待寻找,一阵风铃声——门开了,我赶紧睡下。接着是一阵暖意。嘻嘻——妈妈帮我盖了毯子,一会儿,妈妈又轻轻地给我关上了门。风铃静悄悄的`,好似被母爱感动着。
冬·电视
去年少冬雪,奶奶满是寂寞,总望着这残缺的冬。奶奶在客厅坐久了,便要回卧室。奶奶的卧室冷冷清清,妈妈为奶奶添了台大电视机,虽然奶奶看不懂剧情,但她看到了被爱,看到了完整的冬天。
人生步履匆匆,踩过春夏秋冬。让爱穿梭于心灵的缝隙,让美丽绘进心灵深处。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都咀嚼着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字眼——爱。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很耐看的电影,看完一遍之后让我总想再去看一遍,或许因为影片很多地方都耐人寻味,也或许是想去找一找细节。影片中的细节让我相信,导演一定还把很多秘密藏在细节里面,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有着“言外之意”,每一个引人发笑的段落都值得深思,让你思索其中,欲罢不能。这是影片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作为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影片画面优美,表演朴实,公映后获得极高的上座率。姜文的第一部作品就已很明显地看出他的才能。这是一部非常让人怀念的.片子,很可惜90后的我们这一代并没有这样在胡同中的经历,但看起这样的片子来又别有另一番风味。
米兰等一群少年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正如片名所说,这部电影中描写的或许是文革中最阳光的一面,但毕竟每个时代都拥有很多方面,很多层次。但是人们的成长,青春在所难免的单纯却是相同的。而对于爱情,对于异性的朦胧与喜爱在影片中更是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而爱情与友情的碰撞会导致的结果也是这样。
马小军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大胆又怯懦,自由又拘谨,他为了在朋友们面前逞威风,“勇敢的”给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弟一板砖,却又在听闻对方要来复仇时内心恐惧不已;他会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又在回家后的想象中把自己变得不可一世。他追求自由,但是当需要自由地追求的时候他又裹足不前。他对米兰充满神往,却也因为他矛盾的心理使得影片在做回忆时变得真假难辨。
父亲的古板严峻导致的。压抑的家庭环境,使得马小军近乎偏执的追求“自由”。甚至为了寻求刺激,迷上了偷窥别人的生活。在偷窥中,获得了满足,但他也并没有就此满足。那些懵懵懂懂的意念对他充满诱惑,他却不敢正视,于是,米兰成了他意念中构造出的女神。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片中处处都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影子,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流露着怀旧的情节。
影片最后将故事处理的真假难辨,我们想站出来把故事梳理清楚,却只记得那些姜文刻意使用的光亮却不真切的光线。这个时候觉得真实的故事情节究竟是怎么样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事情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本来就谁也说不清,谁都有自己的说辞,谁都可以是对的,但是谁都不对。一个年代留给主人公的悲剧般的烙印,就在那里,年代更替,依旧在那里。紧紧抓住时代这条线会发现很多远比马小军的爱情更有现实价值的东西,深入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讲了一个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而是为那个年代讲了一个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著名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文化革命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马小军为代表的一群少年,在认识神秘女孩米兰后所经历的感情冲突、友情的碰撞,从而表现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与茫然的生活状态。
这部影片的主题蕴含了特殊的朦胧意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似乎故事总是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插,回忆的片段和理想的片段不断交织,造成了影片的不现实感。这种不确定和不现实,贯穿了马小军在特殊的年代,那份理想多与现实的朦胧爱情故事的始终。
在姜文的电影艺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藉着对文革时期北京大院儿的包装,再度进行着矜持地阐述。
在马小军认识米兰之前,他更多地是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来出现。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姜文运用一系列近距离特写镜头,不断放大着马小军的脸。那是一张无所适从的脸,浮躁而彷徨,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没有对过去的追忆。他没有性格、没有个性,只是跟着大家戏弄老师、打群架、“拍女孩”,唯一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迷上了撬锁。
马小军迷恋上了撬锁,这种游戏式的恶作剧没有造成任何坏的影响。本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精力过剩的,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极度单纯的状态,他需要找一些刺激来填满空虚的思想,像他的哥们儿迷恋拍女人一样,他迷恋上了撬锁。在一次撬锁的过程中,他潜入了一个女孩子的闺房,并且发现了一张这个女孩子穿泳衣的彩色照片。马小军被这个照片上的女孩所吸引,开始不断地在她家及她家周围游荡,希望碰见这个女孩。那份埋藏于心底的***和感情,在懵懵懂懂中小心翼翼地释放着、滋长着,挥之不去,绵绵不绝。马小军对女孩(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她就是米兰)的渴望,实际上是男孩子对女性的一种幻想,是潜意识里的性欲与爱欲所造成的幻像。他在那个空虚的年代有更多的精力去想象女性的温情,于是照片上的女孩逐渐与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在思维中混合、交融,从而使马小军在脑子里早与米兰熟识了,他的等待成为形式上的等待。同时这些虚幻的、朦胧的、浮游于真实之上的思想控制了他,又让他不能自拔。
在和米兰认识的初期,影片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往往使人物被阳光包裹着。无疑,这个时期的马小军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并不出自于爱情,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充实。影片的基调突然变得明快起来,到处阳光灿烂,一片明媚。就连在米兰的房间里,阳光也通过窗户洒入一地金黄,便是拉上窗帘也挡不住。然而画外音此时提示,自己并不确定这段快乐地近似于虚幻的日子是否真实,甚至于不能确定曾经见过的照片上的那个女孩,是否真的是眼前的米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马小军眼里,不管是否存在过,始终都是虚幻的。
在和米兰认识的后半段,当马小军发现米兰与自己的哥们儿刘忆苦之间的暧昧关系后,影片在空间上又通过对光线的运用,使人物或被物体局促在画面的一角,或被黑暗吞没,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这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马小军内心无处排解的孤寂与压抑,以及精神上的无所依靠。马小军的父母在外地,他缺乏家庭所带给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不正常的教学并没有带给他任何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说,马小军的精神世界是无目标无准则的。米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他整个青春的思想。一旦他精神上所依赖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女朋友,从而在精神世界里离他远去的时候,他的整个思想就被抽空了。这时候的他变得无助而孤独,他的语言开始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又是不断特写的脸。只是这张脸,比片头出现的时候,更多了一些苦涩。
马小军的情感终于在他生日那天迸发。在马小军的印象里,不能确定那次生日宴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他跟刘忆苦打起来了,还是什么冲突也没有发生?但无论怎样,宴会后的那场雨应该是真实的。他在雨中大声呼唤米兰的名字,那一张被淋湿的脸在无数雨线中肆意释放着他的痛苦。姜文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突出了“雨”的意象,根据佛洛伊德的理论,水代表了情欲。
到此,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完完整整的表现出来了。这是一份在特殊年代的感情,它建立在了无处排解的空虚和孤独上。世事径迁,许多事情都变了,当马小军们再次遇见傻子的时候,喊他一声“古伦木”,他的回答也已经不是“欧巴”。而这最后展现他们成年生活的一笔,无疑又是一次点睛之笔。整个作品因此在时间概念上得到了升华,不管记忆是真是假,他们都曾拥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导演对性的处理太过粗放,刻意渲染的成分较多,与整个影片所带来的含蓄与虚幻的美感不相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思想的表达。另外,对于几个配角的塑造也不很成功,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但总体说来,这部影片已经在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新写实电影在五十年代的衰退,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样成功的作品了。
这本姜文的导演处女作,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谈成长的作品。一群10多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挣脱了伤痕陌生化,从而造成画面意义上的缺失和跳跃,并带有不易察觉的缝隙。姜文用运动镜头造成了丝绸一般的润滑的流畅,并用运动的诗意性造就了画面的诗意性与音乐性,尤其是其运用运动的长镜头与电影音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整部影片完整的交响乐旋律中的强化的小节,富有音乐性与节奏感。马小军在邻近的屋顶与房脊上行走的画面不仅关系到了镜头内画面的构成,并且在镜头之间的关系中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相邻的镜头可以是如丝绸般流畅的,也可以是像山般突兀的,其间的轻微的阻隔显示出了人物情感与感觉上的意外与突兀。
全景镜头
运动的镜头实际上让观众置身其中,从而造成获取言义的快感,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接受。
斜视讲台上的胡老师,在这些画面里还闯进了几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从画面效果来看,不言自明的说明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教师的地位是低下的。
以上是我对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浅薄的解读,我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下了上面的言语,也许是感动,也许什么都不是。
正如影片中的回忆一般,我对影片的回忆,也许也是不真实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