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那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少,我很快就完成了,于是向妈妈要求去人民广场玩耍,妈妈同意了。
刚走近人民广场,就已经听到从广场地下音箱里传出来的柔美的音乐了。慢慢走在鹅卵石铺的小道上,迎着凉凉的晚风,听着动听的音乐,这真让人觉得惬意。来到广场,只见广场上的人非常多,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广场的一个沙堆上玩耍,还有两支舞蹈队跳着欢快的舞……
人民广场真热闹呀,可惜我既没有穿溜冰鞋,也没有带羽毛球拍,况且出来逛的时间也是事先跟妈妈约定好了的,唉,我只有东张西望的份,看看有没有可能遇上一两个同学,就在我扫视广场时,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假山似的石头上摸爬,我的心痒痒的,禁不住想去试一试。
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们到草坪边的椅子上去坐会儿吧!”妈妈同意了,而我呢?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鞋子一脱,跨过栅栏,到草坪上又是蹦又是跳,脚踩在草坪上感觉凉凉的,正在我体会这冰凉感觉时,妈妈却厉声叫我回到椅子上去,我知道拗不过妈妈,只好极不情愿的走到妈妈身边,这时,妈妈又温和地对我说:“你看,别人都没有在这草坪上蹦呀跳呀,因为他们知道再好的草地也禁不住在上面踩踏,小草也有生命,也会痛啊!”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其实这些道理我也懂,只是玩得一起劲就什么都顾不上了,今后我要好好改掉这个毛病,做到下不为例。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人民广场是一个供大家休闲的场所,我们不能破坏它,我希望所有到广场上去散步、锻炼休闲的人们都能遵守广场的制度,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的公共设施。只有这样,人民广场才会变得更美好。
每天晚饭以后,小明都要写作业,可今天与往常不同。原来,小明今天早上接到电话,有人要请小明晚上八点到精灵学校去参加晚会,告诉小明精灵学校在那,并教他几句咒语后,就把电话挂断了,所以,今天晚上吃完饭后,就去了精灵学校。
小明按照电话时那人与说的,直着往前走,向左拐,直着往前走,向右拐,直着往前走......一直走了这样99次,小明已累和气喘吁吁了,这时,小明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山洞,和电话里那人说的一样,于是,小明赶紧念起咒语:“天灵灵,地灵灵,三角洞前显灵灵!”刚说完,三角洞前的大石块都移开了,从中闪出金点儿,小明迫不急待的钻进洞去,大石块又合并起来了,刚进洞的小明觉得这里很新鲜,只见四周墙上涮着五颜六色的油漆,有粉红、浅绿、宝石蓝、朱红……真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地面使用大理石铺的,有些地方缀着宝石。小名正在观赏四周时,看见了精灵教室,小明顺着台阶走进精灵教室,那里已经有许多小精灵在等他了,令小明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的地板使用巧克力铺的,墙壁使用奶油漆的,柱子使用手指饼干顶的,窗户使用冰糖嵌的,沙发是蛋糕,桌子是面包,登子是绿豆糕,箱子是包子把馅去了,一个小精灵走到小明面前,把小箱子打开,拿出里面最漂亮的一件衣服给小明穿上,并给小明戴上面具,小明十分高兴。
晚会开始了,“第一项内容是比谁吃得多!”主持人说道,它是一只戴眼镜的小老鼠。
“预备--开始!”裁判员小精灵一声令下,小明和其它小精灵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发给他们的食物,就连汤滴到衣服上也不顾了。“停”裁判员大喊一声,所有参加比赛的小精灵和小明都有停止了咀嚼,在这一轮吃东西比赛中,要数小明吃得最多了,他吃了15个汉堡、10个热狗、喝了5杯可乐,裁判员在他身上写了个“★”,表示满分。
“第二项内容是唱歌!”主持人蹦着说,裁判员还没说开始,小精灵们和小明就开始展示自己的最佳才能,有的唱男低音,有的唱女高音,还有的唱乞丐歌和富翁歌,小明唱的是他最拿手的“赛龙船”这首歌,最后又是小明获胜。
“第三项内容是----”“跳舞!”小精灵和小明一齐回答,说完他们便开始跳自己独特的跳舞,有跳乞丐舞的,有跳富翁舞的......小明自己发明了踏踏小猪舞,一会儿蹭蹭腿,一会儿磨磨脚,小明越跳越高兴。
12点到了,小明该回家了,他坐在魔毯上,在魔毯上进入了梦乡......
很多大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通过关键词找到这个行业的网站,再找到这个行业的期刊报纸,然后通过期刊报纸上的曝光率找到这个行业里面的名人,加入他们的虚拟社区,结识可以沟通互动的草根网友,了解圈子内的文化后慢慢通过社交媒体找到和行业内强人互动的渠道。这样的方法,不只是可以用在分析大学专业上,还可以通过这个训练学到一点高效搜索和整合情报的方法
2. 但是我要提醒大学生朋友,在换专业前需冷静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你了解自己的专业吗?
第二,你了解自己想调换的专业吗?
第三,你想过10年后社会更需要哪种人才吗?
3、会读书的人看懂别人思考的框架,不会读书的人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
4、学习一个思考框架要经过“摸索→模仿→记录→表达→复用→优化”六个阶段。
5、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五四”运动最有价值之处不仅是提出“民主和科学”,而且希望每一个青年都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思考的方法”就是要求你在面对新问题时能提出合理行动对策。自学也好,老师教也好,都要学会这种思考的方法。
如果遇到我没有研究过的领域,我会使用“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立行动→效果评估”的套路去思考。
7、,我常用的工作模式是:定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比各种可能的策略→落实详细的行动计划→寻求合适的资源完成→监督和验证计划效果并动态调整。
8、解图书营销的流程(这算一种元知识),所以我会观察同类题材图书的销量,系统考察一本同类书的市场定位、内容结构、写作风格、书名策划、封面设计、排版特点、定价策略、发行渠道、促销手段等等,丰富自己写书的套路和营销的思路。通过详细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可以规避很多错误,不必等自己的书投入市场后才发现问题。
9. 写论文常见的思考框架有七种:
(1).从局部到整体
发掘局部材料→进行合理归类→总结宏观趋势→再寻求其他局部事实验证。社会学科里的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典型,生物学的物种进化研究也是如此,这也是所谓数学的归纳法。
(2).从整体到局部
提出初始假设→解释真实现象→发现例外事实→修正或推翻初始假设。物理学很多研究都是如此,这也是所谓的数学演绎法。
(3.迁移法
把A领域研究方法移植到B研究领域。比如把统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把心理学分析引入社会学演讲,把进化论引入心理学研究等等。
(4.对比法
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维度→设置一系列对比指标→寻找指标数据差异点→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管理案例分析中经常用类似的结构。
(5.法
选择一个经验框架→把采集的事实或数据依据经验框架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在管理学科、工科设计行业中,很多论文研究都是依据可靠的经验框架做出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
(6.极限法
设置一个极限环境→推导可能出现的结果→证明假设的合理性或者荒谬性。在逻辑学、经济学、工程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很常见。比如把手机放在怎样的极端环境中设计才是安全可靠的。
(7.剥笋法
剥笋法是连续深入思考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举个剥笋法的例子,假设要学习一门项目管理的课程,我们来问问看:
(1)什么是项目?
(2)为什么项目需要管理?
(3)过去没有这个项目吗?
(4)过去的项目管理没有方法吗?
(5)现代工业为什么要发展一个项目管理体系?
(6)这个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7)它有了哪些管理方法?
(8)这些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
(9)有了这些方法,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吗?
(10)现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剥笋法很直观地表明学习一门知识应该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带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去学习是很难学到知识的。
10. 关于批判性思维学习,我推荐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十版)》。下面分享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五个质疑的问题: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他的观点中关键词是什么含义?(他有解释吗?是否在行文中偷换概念?)
(3.他对观点提出了论据吗?
(4.他的论据是可信来源吗?
(5.他从论据到论点的论证符合逻辑吗?
11. 写长文章很难,谁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后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吧。
(1.从你最熟悉的文体开始,从短篇开始写起。
工作中使用的长文字类型很多:(1)叙述过去的问题(记叙文);(2)说明当前的现状(说明文);(3)提供未来的建议(议论文)。最能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当然是议论文。
先不要急于一下子写很长的文章,从一两百字,到一两千字??大部分人在工作中能写出有条理的三千字文章已经非常好了。
(2.培养记的习惯。
大学生不妨每天坚持写日记,把一天的心得感悟写下来,尽量模仿好文字的风格进行练习。 慢慢地,你可以在日记中写一点有深度的总结。有质量的思考一定要形成文字,长期坚持会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有帮助。
可以写博客,写微博,手绘也可以。
(3.把写长文和你的某个兴趣点结合起来。
(a)假如你热心公益,就最近观察到的一个公益活动,分析它运营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和理由;
(b)假如你爱玩新媒体,就最近注意到的一个微博高转发事件,分析它被推动的原因,并得出有价值的经验;
(c)假如你喜欢读书和看电影,写一篇最近读过的新书书评或电影影评,并发布到豆瓣上和其他朋友交流;
(d)假如你喜欢写日记,那么就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把这些零碎素材积累起来,顺便
加上一副手绘,没准哪天你就是中国的高木直子;
(e)假如你喜欢思考,就开一个博客,和同样爱好的人形成一个圈子。
12. 如果想做一个好的提问者,我有9条建议:
(1.如果你要别人的联系方式,提问前请花一分钟看看别人的公开信息,也许你要的联系方式都在其中。
(2.提问前请判断你问的人对此领域是否专业,假如要问一个并非他擅长的专长的问题,你得提供一个好理由。
(3.用不同的关键词在百度或谷歌搜索你的问题,或者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无路可走再尝试提问。
(4.与人交流时,即使是非正式提问,也要先做自我介绍,别以为在网络上有过互动,别人就该记住你。
(5.问题越具体别人越好回答,尽量让别人做判断题,没有交代背景的'问题我们基本上只能用外交辞令回答。
(6.如果问题不紧急,先去一些好的提问网站,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这样的社区提问。
(7.不要指望名师指路,他们可以提出看法,但决定权是你。如果后悔听了别人的建议,责任在你。
(8.有时候,你的问题需要别人做大量的调研才能回答,你得评估下你是想提问还是想偷懒。假如想偷懒,你应该先考虑为别人的劳动付费,而不是打着所谓免费分享的口号去鄙视别人拒绝提问。
(9.不能强求回复。不管别人回复不回复,你都要先给一个谢谢,至少别人要花时间阅读你的问题。
最后一句忠告:不管你觉得通过提问学到了什么,当伸手党永远是没有地位的。提问是为了让自己尽快独立思考,进而得到启发或者帮助别人,而不是爱上提问,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13. 个人教育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修炼:
1.人与群体的关系,这要靠道德、法律和制度。
2.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要靠社会科学知识。
3.人和自然的关系,这要靠自然科学知识。
4.人和自己的关系,这要靠哲学宗教知识。
14. 我们常常遇到的挑战是: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对一个行业或者岗位的了解。慢慢成长企业等不及。
对于有这样压力的人,提供一些方法:
(1.了解行业价值链。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赚钱的?有哪些模式?你的公司是属于其中哪一种?和对手相比优劣何在?
(2.了解行业的文化。这个行业的人一般是什么背景学历和专业?有没有活跃的行业论坛?
(3.了解行业的岗位。这个行业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有哪些技能要求?
(4.了解行业的人脉。这个行业有哪些精英人物?
(5.了解行业的知识。了解这个行业一些入门的背景知识。
大学毕业了,可成长远远没有毕业。
这本书就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你的成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看顿悟时间早晚,也要看自己的领悟和执行能力,就像作者说的“让一个人受到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学会有效的思考;一本书只让一个人陷入思考是不够的,还的让他开始采取行动。”
拿到书,几天之内把它用心读了一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如乔治奥威尔《1984》中写的“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毕竟经历过大学,所以对这些话题也都似曾相识,而他更有力更系统地把零碎的观点整理出来。
我没有按照秋叶老师的要求,立刻写一篇长微博(但是在激发下写了关于其他方面的已有十篇),因为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好,写的也不深刻,仅有思考而没有经过行动实践,也只是痴心妄想。
后来,又把我书中关注的重点再重新过了一遍,并做了摘抄笔记。希望按照“思考→行动→总结”的步骤,开始着手做一些改变,把身上积累的灰尘掸一掸,强制自己输出,和自己的惰性死磕,这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虽然现在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改变,但还是鼓起勇气写下这篇迟来的书评。
就是这样不完美,使他更生活化,仿佛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我们不会望尘莫及,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充满正能量。那他的成功有迹可循吗?
所谓转身,就是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注重用户体验,开发全新模式。立定,就是自己像植物一样茂盛生长,站在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然后拥有自己合适规模的客户。单点突破,实现微创新。***,是把大喊变成嘟囔或***。通过这样一个“圈层现象”人际传播,以点带动面,直径不断扩大,先聚集气味相投一小撮人,然后带动一群人,创建个人的品牌影响力。躺倒,就是接日月之精华,体察微小的变化,接受市场环境的信息信号。躺倒是一种放松的姿势,是为了更容易被激发。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燃烧。
马云说:“我就是打着望远镜也都找不到对手。”对这句话的理解,除了表明马云自身强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大佬们对小人物力量的警惕。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爆炸,再加上迅速聚集资源的力量,会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能量”。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福祉,同时,在翻云覆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企业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一炊烟功夫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了,比如以前我们看电视用的PPS一不小心就被爱奇艺收购,还有听歌的什么千千静听也不见踪影了,为什么百度掷重金收购91,就表明他意识到了威胁。曹启泰在《人脉存折》书中说“在你心目中被认定的敌人,你一定想得到防范的方法,怕的是跟你不平衡条件的对象”
而秋叶老师的成功之处,正是个人崛起时代的一个范例,他没有自己的团队,凭借自己一人,拥有擅长做PPT这个技能,并且做到小有名气,实现单点突破,这就是立定。上一篇文章中讲到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拨、自由协作。他就是这样数字时代的一个手工艺人,请和自由职业者区分开来,这里只是说明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拥有一项生存技能,才能更好的团队合作。可能爱好PPT的人,才知道还有这号人物的存在。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豆瓣等自媒体以及书籍等,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营销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形成小圈子,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逐步扩大影响力。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做到顶尖,把它做到极致,你的收入都不会太低。
逐张逐页的读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暗自庆幸自己看这本书的时间真是恰到好处,对于我们这些对未来充满了迷惘、期待、恐惧而又兴奋的大一而言,这本书为我们解释了另一种大学生活的样子。
这本书其实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说说大学生该怎样的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经历与成长感悟,让这个分享显得那么的真切,同事每个话题还花心思设计了一个训练题目,并且书中还额外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为这本书增加了许多额外值。
书里有句话“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魅力”。我当时选这个专业,老实说,确实是为了有个本科读,再加上以前也学过跳舞,童子功还尚在,对舞蹈也还算喜欢,但丝毫没有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但我仍庆幸读了个好大学,对各种舞蹈都有喜欢的我,使得我甘愿花大时间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各种舞种。专业和职业里有一小节讲到通才和专才。这两种人才社会都需要。秋叶大叔的看法很赞,“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生存毕竟还是需要一门技能的,或者说,我们靠着一门好的技术生存的得好,烤着兴趣特长而活得好。
以前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但上了大学后不知怎的就很迷恋读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没法估量的,“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这句描述我很喜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所以也涉及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去看,做到耗时短收获大,又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读书和学习这章谈到学习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让我从一个浅薄的读书者上升一步的必备能力。
章节开头的两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又黯然心碎的爱情,真的是人生宝贵的经历”和“年轻的时候,能够交到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一辈子的知己,真的是很幸运的事”,至此,第一句还没有达到,第二句的幸运的事则已拥有,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懂不懂爱,八成还是不懂吧,论年龄轮经历,都还是刚发芽的嫩草,不过在这样的年华里,有一段能让自己成长的成熟的感情经历,也很好,即是不是happyending,爱情可能很短暂,但友情会一直在身边,没有血缘,以后也许各奔天涯,见面的机会变少,但这辈子都别想抹去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打算毕业后就工作,那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的,书中提到的如何了解面试的单位,如何写一份好的简历实习、考证、礼仪等,都是非常好的建议,可以借鉴参考,至少对我就有很好的帮助,比如我在看完书后思考大四去哪实习,怎样做足准备应对面试等。创业者也有很多种定义,现在更重要的是先积累些社会经验、资本、知识,然后再考虑创业,就算不立志做多么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以前看到一段话,谈人生就是再走一个圈,走了半天,以为自己走了很远,才发现怎么终点就是原点,不如一开始就不走好了。可想想看,如果不走的话,又怎么能发现原来这就是终点,这就是原点呢?每天看似重复,但能把大部分日子都坚持重复好的人,有一天就一定能爆发,往往是你坚持的还不够久,“堕落不会让我们沉沦,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从中站起来的话”。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的,再一次庆幸我没有到毕业才发现这本书的存在,也许今后的大学生活会跟我原先设想的大不相同,但是还是很期待,总是得归功于这本书,带给我思想上的一次转换。期待之后的讲座,相信又是一次不错的启迪。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