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鳌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农历二月初二,大小算是个节日,但说到为什么定今天为节,这节日还有什么官名、来由之类,是统统不清楚地。李亮德老师老家的人根据日子称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节名。
农历的“二月二”,城里人不当一回事,在乡村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龙抬头”。庄稼人希冀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自古就有崇龙祈雨的习俗,这天,他们的喜兴劲不次于元宵节。如今回味儿时的“二月二”,往事历历在目,趣事多多。
二月二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碌起来。她先把挂在厢房木橛上的猪头、猪蹄取下来,拎到外屋化冻,然后就学邻居穿龙尾。撅来一把秫秸梢,一节骨一节骨地剪成半寸长,再找出许多彩色、花色的碎布块剪成铜钱大的圆片,用红线把圆布片穿起来,再穿一节秫秸棒,隔一个秫秸棒穿两片不同颜色的园布片,穿了一尺多长后,下边再缝上几条彩色的尾巴。穿完,捡根最长的龙尾挂在窗户钩上。
猪头化了冻,母亲把烙铁放在炉火里烧,烧红了,一点一点地烙猪头上的毛。随着“嗞啦,嗞啦”声音,一股股烧猪毛气味弥漫全屋。烙猪头是个麻烦活,有些猪毛总是烙不净,母亲就烫了半壶白酒,倒在碗里用火柴点燃,把猪头、猪蹄没烙净的猪毛,放在蓝蓝的酒火上燎。猪头燎净后,把猪嘴岔子两边的肉割断,才费劲巴力地把猪头上、下颌分开,母亲再用碱水一遍遍地清洗猪头、猪蹄上的污垢,洗干净了,泡在一个大瓦盆里。
二月二那天,农户有起早去井边挑水的习俗,叫“引龙田”。母亲挑水,我跟去帮着摇辘轳。挑水的人多,就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打水。我看到从魏大爷家门口到井边,有一条用灶火灰划的连线,再看他家院里,扫得挺干净,还用灶灰划了个大圆圈。丁队长笑着说,老魏头的“粮囤”划得不小,今年少得不了粮食!这时,我才知道,农家院里用灶灰划的圈圈原来是“粮仓”。
吃完早饭,伙伴们来找我玩耍。母亲说,你们先去河边玩,顺便收回些沙子,等会咱们炒棒花。我们拿上簸箕,到河边去收沙子。心里惦记着吃玉米花,很快就把沙子抬回家。母亲用筛子把大沙子和杂物筛出去,把细沙放在大锅里炒热,再把玉米粒放进热沙子里炒,不一会,随着“叭叭”的响声,雪白的玉米花从锅里蹦了出来,玉米粒都炒熟了,母亲用铁皮笊篱把玉米花捞在簸箕里。我往兜里装了一把玉米花刚要走,父亲领来了剃头师傅,我小时候就讨厌剃头,母亲说,今天剃头是剃龙头,一年都有好运气。我只得坐下,听任摆布。剃完头,兜里装满玉米花就往外面跑,母亲一把拽住我说,戴上龙尾再去玩,戴龙尾能辟邪消灾保平安。那时二月二禁忌动针线,母亲就用别针把龙尾别在我后背。我觉得小子家戴这个花里胡哨的玩意不好看,没走多远,就叫伙伴们给我摘下来装进兜里。
我们几个跑到小东梁去看放风筝。放风筝的有两、三个,丁五哥做的风筝最好。风筝有龙形的,还有鹰形的,尾巴上都拴着五颜六色龙尾,在空中荡来荡去,很好玩!偶尔风筝落到地上,孩子们都争前恐后地往那跑,先跑到的孩子拿起风筝,顶着风双手举过头顶,五哥喊声“撒手”,他牵着线绳跑一会,那风筝又渐渐升起来。乡村吃两顿饭,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五哥说“该回家啃猪蹄啦”,便收起风筝,我们才各自回家。到家迈进门槛,那猪头肉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又有一种过年的感觉。母亲把猪头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盘子里,还有一盘切成块的猪蹄,蒜泥也已捣好。父亲下班了,一家人围着炕桌,吃着煎豆包,就着猪头肉,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其乐融融。
夜幕降临后,此起彼伏响起了鞭炮声,许多人家又挂上灯笼。灯笼照耀着院子里鲜红的对联,浓浓的年味依然在村中荡漾。
今年的二月二下了一场大雪,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二月二下雪,今年的二月二有了特别的记忆。
早晨,我起身上学,出门一看,雪花纷纷扬扬的飘着,房子和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一层雪,树枝上也是挂着一层雪,形成了美丽的树挂,外面整个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走在路上,我就在想:校园会是怎样的雪景?雪在脚下“咯吱”“咯吱”的响,到了学校,我已经快成为一个“小雪人”了。校园里高大的松树,被冬爷爷用神奇的魔法变成了披着银装威武的哨兵,他在雪中不动摇地站岗。同学们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有几个女同学遭到男同学的猛烈袭击,被男同学打的满脸通红,落花流水,显得十分可爱,顿时,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二月二在家乡可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妈妈们都会带着小孩到理发店去理发,剃个“龙头”,人们说:剃了“剃了”的小孩子们会特别聪明,所以,每到这一天,理发店会忙的不可开交。
我还听说了一个有关二月二的传说。古时候玉帝下令,三年不许给人间降雨。负责给人间降雨的龙王不忍心看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便给人间偷偷降雨,可是被玉帝知道了,就把龙王打下天宫,压于山下。玉帝说:“除非金豆开花时,龙王才能回到天宫。
为了拯救龙王,人们到处寻“金豆开花”。在二月二这天,人们发现玉米很相金豆,人们想:把玉米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把玉米花供奉给玉帝。余地看了没有办法,只好把龙王召唤回天庭,给人间降雨,所以二月二还有吃爆米花的习俗,我们这里还有吃炒豆的习俗。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职场学不进给我们增加了乐趣,还给农民伯伯带来了喜悦,因为小麦和果树不用浇返青水了。
今年的二月二太让我难以忘怀了!
我的家乡位于江海之滨——江苏海门。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民间的风俗也是丰富多彩,尽显江风海韵。
你听说过“二月二,龙抬头”吗?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每年春节前夕,妈妈都会带我去剃头,然后,再次剃头就要等到农历二月二。你可以想象,疯长一个月的头发有多茂盛!这期间,我太想剃头了,可是拗不过外婆,因为外婆总说:“正月不剃头,二月二,龙抬头。”我只好作罢,乖乖等到二月二了。
“二月二,剃龙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特别是男孩子,叫“剃喜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红运当头,福星高照,连爸爸都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
二月二的早上,我家的餐桌上一定会有米糕。外婆说:“二月二一定要吃糕,吃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一年不会腰痛。这一天的中午,外婆又会蒸几个饺子,说这叫作“吃龙耳”。到了晚上,外婆准备的是面条,叫“扶龙须”。心灵手巧的外婆,像变戏法似的在一天之内摆出了一道又一道跟“龙”有关的美食,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妈妈告诉我,二月二的習俗由来已久。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二月二日》一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关于二月二,还有一个传说呢。女皇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可是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就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这一天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家乡的二月二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日!我家有一本《江海风俗图鉴》,每每翻阅它,总让我徜徉在家乡特有的民俗民风之中。
江风海韵,千古流传,这些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习俗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这是我们每一个江海之子的文化之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